摘 要:面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和知識經濟全球化等新情況,馬克思主義面臨重大挑戰。只有根據世界新形勢,立足社會實踐,進行理論創新。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挑戰;理論創新
中圖分類號:BO-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041-02
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科學。從它誕生之日起,其生命力的唯一源泉就注定了它只存在于實踐之中。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決不是事先設定好的,而是在科學研究和革命實踐中不斷擴展、深化的結果。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是不斷創新的科學體系,它源于活生生的社會實踐,必然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充實和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是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之奧秘所在,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動力。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經濟全球化的蔓延,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類社會創造巨大生產力的同時,也給人類社會提出了一系列挑戰和難題。
首先,在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與傳統資本主義社會很不相同的諸多新的特點,從而不可避免地對社會主義運動產生重大影響,給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帶來了新的挑戰與課題:
1.技術變革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極大發展、國民財富的極大增長和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緩和了西方國家的階級矛盾和沖突,使這些國家在戰后以來基本上保證了國內的穩定與和平,沒有出現重大的社會政治危機,發達國家目前普遍不存在革命情勢。在相對穩定、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傳統的暴力革命理論面臨挑戰。
2.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經濟活動的重心由傳統的制造業向現代高科技產業轉移,傳統生產部門逐漸衰落,新興產業部門不斷興起并且日益細密化。傳統產業工人不再是社會的主要成分,階級結構不再是傳統的無產者同資產者的兩極分化,而是出現了龐大的中間階層,階級矛盾也因階級結構的多元化、中間化而變得日益復雜化。這些變化使傳統的工農聯盟主力軍理論面臨挑戰。
3.為了適應新科技革命推動生產社會化迅速發展的需要,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生產關系不斷進行改革調整,加強了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逐步調整所有制結構與實現形式,限制私有財產的絕對權力,資本所有權日益社會化和法人化;實行廣泛的社會福利與社會再分配政策。當今壟斷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的大調整,不斷適應當代社會化大生產要求,使資本主義所有制變革問題上的傳統p,認識面臨挑戰。
4.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將長期占優勢,是最大的受益者。在這一過程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總是要利用自身優勢,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對落后國家進行干預、控制和剝削,以謀取最大利益。社會主義國家相比而言則在經濟文化發展上長期處于相對劣勢地位,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明顯不利地位。因此,經濟全球化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所帶來的利益和機遇是不平等、不相同的。全球化在不斷強化壟斷資本主義的優勢,使“一球兩制”的歷史前景更加復雜,全球化時代社會主義的必然性與實現途徑問題需要新的探索。
全球化進程中各種新社會思潮層出不窮,如市場社會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第三條道路”思潮、“生態社會主義”思潮,等等。這些思潮雖然形形色色,對社會主義問題的大討論,對全球化社會現實的新檢討,對新的時代和科技革命發展的新分析,對不少約定俗成的觀念和思維范式提出的挑戰,都是在全球化時代不可避免的。這些思潮的相互激蕩對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現實進程必然產生重大影響。
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面臨著重大挑戰,挑戰使社會主義運動面臨著新的歷史課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沒有看到當代社會主義的大發展和大曲折,沒有看到現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沒有看到當代科技革命的突飛猛進。我們當然不能要求他們在生前提供如何解決其身后所產生問題的現成答案,但他們要求其后繼承者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從而也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作為社會主義運動靈魂指南的馬克思主義,面對隨時代發展、社會實踐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能僅僅局限于現有的理論形態中,必須站在時代的前列,緊緊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通過自身的理論創新,力求成為引導世界潮流的時代精神。也唯有與時俱進進行理論創新,才能不斷豐富發展自身。與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相比,馬克思主義除具有科學性、階級性、革命性的顯著標志之外,還有一個創新性的特征: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與時俱進,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進行理論創新。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思想理論應該具有實踐的特性,應該是開放的、批判的、歷史的、發展的。因此,馬克思從來不把自己的學說看作是—個僵化、封閉的體系,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之初就申明它的基本理論在實際運用時必須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在后來的發展中,每當科學有新發現,社會實踐出現新情況、新問題的時候,他們都給予熱情關注,并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探索,及時作出有科學根據的新概括和新結論,不斷地自我揚棄、自我突破,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理論創新。使馬克思主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形態,使社會主義實踐不斷從—個飛躍走向另一個飛躍。相反,歷史發展也證明,如果教條式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機械地照搬外國模式與經驗,其表面是堅持社會主義,結果只能使馬克思主義受到傷害、玷污,使社會主義遭到重大挫折。
總之,科學理論都將自己的理論思維深植于專屬自己時代的問題譜系或時空結構中。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與穿透力就在于它總是能夠不斷地正確指認時代本質'及時解答時代問題,科學拓展時代視野,總體把握時代方向。因此,在全球化深化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不斷反省其理論對全球化進程的適應性,對全球化挑戰的應戰能力,及時地對理論進行科學的預見性的補充。針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新變化給社會主義革命與實踐帶來的新挑戰與新課題,進行無產階級政治革命與專政理論的創新,重新探索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手段和途徑;進行革命依靠力量問題的探索創新;對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歷史變革問題作出新的探索;對“兩個必然”基本原理、全球化時代社會主義必然性與實現途徑問題不再停留在以往的一般認識上,而結合新的時代條件作出新的探索、新的詮釋。針對當代世界各種思潮的挑戰,馬克思主義應從中獲取啟示,因各種思潮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同樣需要面對的課題。雖然我們不同意這些形形色色思潮的結論,但我們不能回避,必須接受這些思潮的挑戰。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深化中充實進全球化世界時代所賦予的內容,分析這些思潮和理論提出的背景和環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及時揭示全球化社會即將給我們提出的前景以及未來的思想和實踐的準備。我們還要研究這些思潮和理論,吸取它們對當代世界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探索的積極因素。必須承認,這些思潮在相當程度上豐富了社會主義運動史和社會主義思想史,能夠給予馬克思主義許多啟迪。無論怎么看,這些思潮和理論都是在全球化進程最前沿地帶出現的,迎接這些思潮和理論的挑戰,在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分析之后,加以鑒別吸收,無論對于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還是指導現實的社會主義實踐,都是極有價值的。所以,我們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中,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一種開放的內在品質,具有“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以廣闊的視野了解和研究全球化進程中各種社會現象和思潮,不盲目排斥,但也絕不是“大雜燴”,在堅持自己完整明確的科學世界觀的前提下,認真消化、采納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養分,特別是注意運用最新的世界進步因素來說明和發展我們的理論。
理論創新根植于實踐,是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近十年里大都提出了建設本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口號。特別是在全球化條件下,新科技革命挑戰面前的中國,發達資本主義強大壓力下的中國,新自由主義強勢理論步步威逼面前的中國,不但沒有走向社會主義的“大失敗”,而是交出一份讓世界矚目的答案——鄧小平理論,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在全球化進程中,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新貢獻。這種從實際出發對馬克思主義作出取舍創新,而不是削足適履地以主義規范現實的做法,使馬克思主義呈現出新的活力。近年來,國外馬克思主義創新的理論研究也已取得許多成果。研究的廣泛性,顯示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普遍性;創新的務實和突破,預示著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沒有偉大的理論,就沒有偉大的行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創新,是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的先導。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必然從客觀上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以一種特殊的使命,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其發展提供一種合理的模式,指明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