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印泉主義是以當時光學理論的啟發下得以興起的,具有相當的科學性,發展到新印象主義更是將光學原理的運用發揮到了及至。若從藝術是情感的產物角度來講,它們就偏頗了藝術,從藝術最本真出發,后印象主義才真正算是藝術,一如印象派對傳統的反叛一樣,后印象熔鑄了-I'A,的情感、思想、出現了史無前例的革命。后印象主義繪畫偏離了西方客觀再現的藝術傳統,啟迪了兩大現代主義藝術潮流,即強調結構秩序的抽象藝術(如立體主義、風格主義辱)與強調主觀情感的表現主義(如野獸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等)。所以,在藝術史上,后印象主義被稱為西方、現代藝術的起源。
關鍵詞:印泉主義;后印象主義;塞尚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1 59-02
后印象主義也稱“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后的美術現象。后印象主義一詞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用來描述文森特·梵高、高更和保羅-塞尚等為代表的一群畫家以及畫風的。該詞由英國藝術評論家并曾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福萊提出的。他想對保羅·塞尚立論,就需要一個新術語。幾十年來,法國人并沒有將這三個人和印象主義加以區別,只是近期才用這一術語把他們和那些主要名家區分開來。雖然保羅·塞尚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和那群畫家一起展出作品,但“后印象主義”仍是一個方便的術語用來突出這三位后來的畫家,而且他們也確實與該群體十分不同。
1.后印象主義
所謂后印象主義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創造。他們三個人最初都是學印象主義。塞尚和高更還參加過印象主義畫展,凡·高雖然沒有參加過印象主義展覽,但他一直自稱是印象主義。后來他們三人都認為繪畫不能僅僅像印象主義那樣去模仿客觀世界,而應該更多地表現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他們雖有共同的創作傾向又有各自鮮明的藝術個性:塞尚一生的創作活動都是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體和堅實的結構,以創造形象的重量感、體積感、穩定感和宏偉感,最后達到簡單化和幾何化的效果,這使他成為后來的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的始祖。高更主張不要面對實物,而憑記憶作畫,提倡綜合的和象征的美學原則。凡·高的新畫風,可以說是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日本的浮世繪版畫融合在他個人氣質中的產物,是東西方繪畫合流的結果。
代表人物和作品:代表人物有塞尚、高更、及梵高等。其創作特色是重視形和構成形的線條、色塊和體、面,以及強烈的內心化和個性化。
(1)塞尚的《坐在紅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是為他夫人畫的肖像。在這一作品中,塞尚完全不考慮西方傳統肖像畫所要表現的人物性格、心理狀態以及社會地位等等。在表現手法上,也不是用傳統的以光影表現質感的方法來描繪的。塞尚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表現出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準確性,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的整體關系。色彩與形體的表現便成了塞尚一生所追求的“造型的本質”。他的這種重在藝術形式的追求的創作傾向,對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的產生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故被人稱為“西方現代繪畫之父”。
(2)高更的《海邊的兩個塔希提婦女》是他遠涉重洋初到塔希提島以當地土著民族為對象創作的繪畫。這—作品首先給予人們的印象是帶有原始的異國情調和由強烈的色塊組合所形成的裝飾性。西方傳統繪畫所注重的畫面的空間感被畫面的平面性所取代。高更的這種單純而強烈的色彩畫法,包含著畫家強烈的主觀情感。這對后來野獸派和表現派繪畫有重要的影響。
(3)梵高的《星月夜》是一幅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的作品。畫家以奔放的類似火焰般的筆觸,描繪了夜空中奇特的月亮和星星。那一大片陷入藍色和黃色的旋渦之中的天空,好像已經變成一束反復游蕩光線的一種擴散,使人頭暈目眩。這是凡高的躁動不安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梵高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系。而這一鮮明特征在后來成了印象派區別于其他畫派而獨立存在的根本。梵高的這種強調主觀情感的表現,充分發揮了色彩的情感因素。與印象主義繪畫只是停留在描繪客觀世界外表的光與色的美有著根本的區別。
2.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畫派是19世紀的重要藝術流派之一,它興起于19世紀60~70年代。19世紀最后30年里,它成為法國藝術的主流,并影響到整個歐美畫壇。印象派畫家們肩負起了更新研究光與色彩之關系的歷史任務。他們不再依據傳統的法則和教條,在受到巴比松畫派和英國風景畫家戶外寫生的啟迪后,他們大膽地走出畫室,面對自然進行寫生創作。他們在室外寫生后很少回畫室再整理,讓作品保持室外寫生的生動性。而巴比松畫派在外寫生后,大多是回畫室進行創作整理的。印象派畫家根據當代科學的發展,了解光的構成,光和色彩的關系,依照自己眼睛的觀察去再現對象的光和色在視覺中造成印象。這樣,他們在把握色彩方面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革命。現在美術院校教授的色彩理論,以及條件色、對比色、色彩三要素等廣為人知的色彩知識均派于印象派對色彩的研究成果。
代表人物和作品: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馬奈、莫奈、德加、雷諾阿、畢沙羅等。如果說文藝復興是近代繪畫的開端,確立了科學的家描造型體系,把明暗、透視、解剖等知識科學地運用到造型藝術之中,那么印象派則是現代繪畫的起點。
(1)馬奈《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在落選者沙龍中展出,一畫引起了世所罕見的轟動,他直接表現塵世環境,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紳士畫在一起,畫法上對傳統繪畫進行大膽的革新,擺脫了傳統繪畫中精細的筆觸和大量的棕褐色調,代之以鮮艷明亮、對比強烈、近乎平涂的概括的色塊。此畫在構圖上,把人物置于同一類樹木茂密的背景中,中心展開了一個有限的深度,中間不遠的地方那個彎腰的女子,成為與前景中三個人物組成的古典式三角形構圖的頂點。
(2)莫奈《日出·印象》1872年,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點的繪畫筆觸描繪出晨霧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種色彩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并非準確地描畫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見。這幅畫在1874年3月25日開幕的印象派畫家第1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這幅作品是莫奈畫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3)雷諾阿《紅磨坊街的露天舞會》這幅作品描繪出眾多的人物,給人擁擠的感覺,人頭攢動,色斑跳躍,熱鬧非凡,給人以愉快歡樂的強烈印象。畫面用藍紫為主色調,使人物由近及遠,產生一種多層次的節奏感。畫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對近景一組人物的描繪上,生動地表現出人物臉上的光色效果及光影造成的迷離感,渲染了舞會的氣氛。就總體看,他保留著印象派對外光與色斑的留戀,使畫面的總體色調、氣氛有一種顫動、閃爍的強烈效果。
3.印象主義與后印象主義的異同
印象主義是一個松散的藝術社團。這個社團沒有明確的綱領。藝術家集合在一起,僅僅因為畫風比較一致,便于共同舉辦展覽。參與展出的藝術家,有的僅在一段時間內迷戀于印象主義畫風,后來則另有追求;有的在繪畫風格上曾多次變化反復。此外,參與畫家的水平也不盡一致。繪畫中的印象主義是和法國文學中的自然主義流派相對應的。印象主義和自然主義都曾受到哲學上實證主義的影響。
后印象主義藝術運動是1885年至1905年間出現于法國的一種繪畫風格,它包括所有印象主義派生出來的或者與之對立的藝術運動,譬如:新印象主義、象征主義、綜合注意和納比派等等。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皆是以感覺而用科學的方法作畫,是一種非常客觀的藝術,也是寫實主義過分發達的結果。受哲學及文學方面反客觀的科學之影響,繪畫不得不加入了主觀的成份,亦即以個性為基礎的強烈自我表現。另受東方簡潔明了的山水畫風影響,以及更為精密和正確的照相術之純客觀比較觀點來看,都是激起后期印象派藝術興起的原因。
通俗地說,印象主義表現的是眼睛直接看到的東西,就是表現非常客觀的東西。后印象派完全不一樣了,能夠先自己主觀的感情,表現自己的主觀情緒,這種色彩就是客觀物體的原來色彩已經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用這種的物象來表達人類自身內心的一種主觀情感,所以這種畫派更多的是認為不能像印象主義模仿世界,而是表達畫家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如果你那天心情非常不好,或者心情灰暗,哪怕是陽光灰暗你都會覺得很慘淡,這就是人的主觀感受對客觀世界的不同的反映。
4.后印象主義租印象主義的影響
印象主義是以當時光學理論的啟發下得以興起的,具有相當的科學性,發展到新印象主義更是將光學原理的運用發揮到了及至。若從藝術是情感的產物的角度來講,它們就偏頗了藝術,從藝術最本真的出發,后印象主義才真正是算是藝術,一如印象派對傳統的反叛一樣,后印象熔鑄了個人的情感、思想,出現了史無前例的革命,后印象主義繪畫偏離了西方客觀再現的藝術傳統,啟迪了兩大現代主義藝術潮流,即強調結構秩序的抽象藝術與強調主觀情感的表現主義。所以,在藝術史上,后印象主義被稱為西方現代藝術的起源。
因此,印象,后印象對前是繼承,對后是拓展,是繼往開來,承上啟下的作用。可以這樣打個比方,印象主義相當于開國元勛,而后印象主義則是昌盛時期的治世能臣,真正的藝術從此欣欣向榮。后印象主義畫派,注重如何在繪畫中強調表現畫家的主觀情感和內心世界,不在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畫面上產生的真實感覺,而是具有更為主觀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觀念。這種觀念的變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