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作為社會基層組織,發揮著重要的社會管理作用,社區服務則直接關系到廣大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目前,在黑龍江省的社區建設中,存在社區自治組織弱化,管理上過度行政化,社區服務項目不完善,社區環境衛生差等問題,凸顯了社區服務機制的不完善和社區文化建設的滯后性,而通過完善社區服務的三大內生機制,構建社區四大網絡和促使社區信息建設走向高端化等幾大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甘前存在的幾大問題。
關鍵詞:社區;社會服務;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077-02
社會是由多種類型的社區構成的組織系統。社區社會服務可以在微觀上為社區居民提供基本生活權利上的安全保護,確保居民不因暫時的生活困境或永久性的困難而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從而起到弱化和防范社會沖突的作用。同時,社會社區服務業在滿足家庭、政府組織所不能滿足的人們日常生活的多種需要方面,為社區功能的發揮提供必需的環境和條件。因而,研究黑龍江省社區社會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和尋找有效解決辦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對社區社會服務的概念界定
對于社區社會服務的概念,國內社會學者童星等(2006)對其進行了較為系統地梳理,歸納出學術界給社區服務的兩大類型定義:規范型和實證型。指出規范型定義強調社區服務是在政府支持下,通過調動社區的各種資源進行的福利型服務,它不包含商業化服務;而實證型定義認為社區服務是在社區內動員社區資源為居民提供的福利性服務和便民利民服務。兩種定義的區別即在于是否包含商業化服務,是否具有經營性。
最終,童星等學者將社區服務定義為:在政府倡導和支持下,為滿足社區成員多層次需要,依托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發動社區內的各種力量(包括法人社團、機構、志愿者)開展的具有福利性和經營性雙重屬性的社區福利服務和社區社會化服務;社區服務是有別于國家和市場的第三部門,即社會領域的活動,是國家無力直接滿足居民公共社會需求,市場又不愿以非營利的途徑去滿足這些需求的社會領域的服務,社區服務具有福利性和經營性雙重屬性。
二、社區社會服務的性質和功能
社會學者徐永祥認為,社區照顧、殘障人士服務、兒童與青少年服務、貧困家庭的救助與資助、單身母親及遭虐婦女的社會幫助、家庭治療、志愿者服務等,都屬于社區服務的范疇。社區服務的價值功能或價值標準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維系弱勢人群的社會尊嚴、生存權利和生活能力,限制不平等,提高社會的公正度和穩定性;二是滿足社區居民的公共利益需求,提升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素質;三是促進社區的人際交流和人際關懷,改善社區的人文環境,提高居民的道德文化素養。
國外與社區社會服務含義相近的名稱有社區照顧、社區工作,從廣義上說它們都是以社區為基礎的社會服務。國外多數學者非??粗厣鐓^社會服務的正功能,認為它可以使更多的人承擔起照顧自己和家人的責任,政府也可以從沉重的福利財政負擔中解脫出來。而專業化的社區服務對于弱勢群體的幫助也更為有效。如學者瓦思(1979)認為。社區工作組織或機構經常處于政府和居民的中間位置,從而為居民爭取福利;而學者???2002)認為,社區工作使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團結在一起,在社會改革中合力消除在社會上存在的結構性障礙。
三、黑龍江省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社區自治組織弱化
社區居民民間自治組織的職能是作為實施主體,代表當地居民利益,在轄區范圍內行使綜合治理各項社會事務的權利。在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社區中一些非贏利組織(NPO)和非政府組織(NGO)在城市基層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社區民間自治組織的設置可以為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提供廣泛而暢通的渠道,是社區居民整體意志的體現,能真正起到溝通政府與社區居民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而按照“議行分設”原則來設置社區民間自治組織是可以充分發揮其自治功能的有效途徑。根據原來“議行合一”的原則,城市社區自治組織的設置只有一個居民委員會,集決議權和執行權于一身,這種制度安排使得社區居民參與的機會和渠道非常有限,居民的利益訴求缺乏正常的、暢通的表達渠道,同時居民對其監督制約也缺乏一種組織安排,因而其所獲得的居民支持率較低。顯然,黑龍江省的社區自治組織沒有發育的環境,處于弱化的狀態,加強社區民間自治組織建設,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層社區行政化現象依然存在
基層社區行政化現象是黑龍江省杜區建設多年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有些部門對社區職能定位認識不清。甚至越位介入;有些部門從本位出發,在社區隨意掛牌子、搶位子、派任務、設人員、建組織。從各有關部門與社區關系的整體上看,對社區要求索取多、回報投入少;分派任務多,下放權力少,“費隨事轉”得不到有效落實,給社區增加了很多額外工作和負擔,最典型的就是社區計劃生育工作,基本都被下放到基層社區,在沒有計劃生育協管員的情況下,大量的工作和有限的人力財力十分不對稱,給社區正常運轉造成了很大負擔??梢哉f,社區職能錯位和社區管理行政化有其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基礎。造成這種現象從根本上說是社區行政關系沒有得到理順,各級行政部門分工不明確造成的,該問題的解決是與社區管理制度的完善同步的,尚需一定的時間。
(三)社區服務項目不完善,服務質量不到位
從2008-2009年,黑龍江省社區醫療衛生建設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社區醫院的專家數量和醫療水平取得了很大提高,真正實現了便民利民、快捷就醫的效果,得到了居民的充分肯定。但另一方面,因為政府對社區投入的資金有限,社區自身資源整合得又不夠,導致了很多社區服務只有其名,無法真正落實、開展,即使有的服務項目開展起來了,其服務質量和服務方式也是粗線條的,如針對殘疾人、孤寡老人和需要心理治療的特殊人群的個性化服務還沒有普及,在勞動就業和生活服務方面的服務開展的廣泛程度也不是很理想。為了更好地實現服務項目,有些社區跟隨潮流建立了自己本社區的網站,不過真正維持下來的僅有少數幾家,大多數網站運行一段時間以后出現網頁信息老化,更新慢,部分版塊淪為企業的廣告宣傳板等問題,沒有達到服務于民的最終目的。
(四)社區環境衛生治理問題尚未解決
社區環境衛生治理不到位令很多社區居民不滿意。除了各部門管理責權不明確的機制原因外,社區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較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多年過去,社區環境保護問胚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在很多社區都可以看到臟、亂、差的環境現象,在一些新建的封閉式高檔住宅小區,衛生環境相對來說還比較好;在一些年代比較久遠的老區和新建的開放式小區衛生環境則很差,多數社區居民環保意識較差,經常在指定地點之外亂扔垃圾,隨處遛狗,破壞環境衛生;而在中心地帶有早夜市的小區周圍,外來人口和和流動商販比較多,臟、亂、差的環境現象更是嚴重。社區環境衛生狀況直接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所以,社區環境保護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
四、解決問題的方法探討
(一)完善社區社會服務機制
社區社會服務需要一系列的機制保證。社會學家鄧肯認為一切服務項目皆基于社區“切身需要”,因此社區工作應以自助為主,通過完整的、多方面的各種專門性計劃使社區受益,而政府及社團應提供物質或技術的協助,包括人員、設備、資金等。巴特恩認為社區服務工作應在三個層次上分為四太原則。其中三個層次是:1)激勵、協助和教育社區居民采用新方法;2)協助居民使其生活方式適應他們所接受的或外界強加給他們的變遷;3)確保社區意識或社區精神的永存;而四大原則是:1)社區發展機構必須與其所希望影響的居民建立友善及可依賴的關系;2)社區發展機構所期望的任何變遷都必須與居民達成協議;3)社區發展機構必須表明計劃中的變遷是安全的;4)社區發展機構必須有興趣與社區內各種群體一起工作,促進變遷的實現。
在完善社區社會服務的過程中,主要應該加強三種內發機制的建設,即補償機制—社區成員在因風險或永久失去收入時可獲得一定程度的社區經濟補償、物質幫助和精神慰籍;調節機制—相對于一般的公共服務,社區社會服務滿足居民需求的多樣性和特殊性;穩定機制—通過社區范圍內的社會工作和社區照顧,增強社區居民的生活保障感、心理平衡感、社會公平感、人際親密感,從而達到社會穩定的機制功能。
(二)構建科學的社區四大組織網絡 ‘根據各社區的資源和特點,實現城市社區四大組織網絡一黨的網絡、政府行政網絡、市場單位網絡和社會團體網絡的平衡是避免“過度行政化”問題和促進社區自治組織發育的重要途徑。實現這種平衡的關鍵還是在黨的網絡和政府行政網絡建設相對突出的基礎上,加強市場單位網絡和社會團體網絡的建設,各個社區可以根據自己本社區的特點,盡量創造有利于社區建設和發展的有利條件,尤其是整合市場單位的資源,加強和轄區內企業的聯絡,互相創造有利條件,積極尋求政府的支持,發展和完善社區民間自治組織和志愿者組織,吸納各行業人士加入社區建設的隊伍,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各項事務,最終實現四大組織網絡的平衡發展。
(三)引導社區信息化建設走向高端化
社區信息化是提高社區服務質量的有效載體,也是社區服務發展的方向。一個地區的社區信息化程度從某種意義上代表了該地區社會服務發達的程度。在黑龍江省未來的社區服務建設中,以居民為需求導向,按照統籌規劃、實用高效的原則,采取熱線電話、因特網網站、社區呼叫系統、有線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構建社區信息服務網絡,形成“資源共享、協同服務、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社區服務信息化發展格局是必然趨勢。條件較好的城市可以通過依托政府門戶網站、市民電子郵件系統、有線電視網絡、電話系統,逐步建設覆蓋全市的社區信息綜合服務網絡,逐步具備行政管理、信息采集發布、便民利民等功能,提高法律、氣象、醫療、教育培訓、旅游、家政、娛樂等方面的服務。隨著高端化信息服務的進一步普及,社區居民也將得到更快捷、高效的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