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大學生就業面I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競爭形勢。大學生擇業、就業的艱難歷程,更加明顯地表現為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長時間的擇業考慮和擇業中多元價值取向。給大學生帶來相當沉重的心理壓力,從而引發心理障礙。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心理疏通能力,同時又缺乏適當的心理疏導,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問題,甚至發展成為心理疾病。作為高校班導師對畢業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應有清楚的認識,并掌握一定有效的疏導方法將有效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從而做出正確的抉擇。
關鍵詞:班導師;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
中圖分類號:Ggl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228-03
目前,大學生就業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競爭形勢。大學生擇業、就業的艱難歷程,更加明顯地表現為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長時間的擇業考慮和擇業中多元價值取向,給大學生帶來相當沉重的心理壓力,從而引發心理障礙。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心理疏通能力,同時又缺乏適當的心理疏導,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問題,甚至發展成為心理疾病。主要表現是相關的心理表現:失眠、頭暈、記憶力下降,想找人傾訴的欲望很強烈、憂郁和焦慮,就業難的現象使他們失去學習的動力,感到前途渺茫、苦悶、憂傷,失去信心,甚至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同時也不可避免的產生攻擊行為,攻擊自己或者他人。
少數學生因深感畢業后前途無望,事事不如意,于是煩躁易怒,有些人便把怨氣渲泄給別人或集體,甚至與他人發生糾紛、打架傷人,尤其是離校期間此類事件時有發生。部分學校還出現了自殺、殘害同學等惡性事件。
這對學生的發展和整個學校就業工作都會帶來諸多的困擾和危害。因此,作為班導師我們不能僅僅只關注本班的簽約進度或者簽約結果,而應高度關注應屆畢業生的內心世界,加強應屆畢業生的心理指導,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大學生調適就業心理,端正就業觀念,順利實現就業。 作為高校班導師對畢業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應有清楚的認識,并掌握一定有效的疏導方法將有效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做出正確的抉擇。筆者就班導師應該了解畢業生面臨壓力、畢業生普遍的心理特征以及如何幫助學生調適就業心理等方面作一粗淺闡述。
一、畢業生面對的壓力
作為畢業生的班導師應當對他們可能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有清楚的認識。通常畢業生會面臨職業素質評價的壓力、就業競爭環境的壓力、就業心理預期的壓力及自我認識與定位的壓力。素質評價的壓力是指大學生對自己求職應聘時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缺乏信心,從而造成較大的就業壓力。就業競爭環境的壓力,是指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競爭環境讓大學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自我認識與定位的壓力,是指大學生對自我認知模糊,自己究竟適合、喜歡或擅長什么工作以及將來的職業如何定位與發展,諸如此類的職業生涯規劃的缺失,讓他們感到巨大的壓力與迷惘。就業心理預期的壓力,是指由于投人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大學生都期待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能有良好的回報。這種就業心理期望值越高,越脫離現實,他們感受到的就業壓力就越大。缺少求職幫助的壓力,是指大學生由于缺少良好的社會關系,缺乏求職的社會支持,缺少有效的求職指導以及準確的就業信息,從而感受到較大的就業壓力。專業供求矛盾的壓力,是指在求職市場中,專業對口的崗位遠遠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是大學生感受到就業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畢業生比較普遍的心理特征
畢業生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現,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和七種心理。班導師們只有掌握這些心理特征才有可能有的放矢的開展工作。
(一)三個階段命為:找工作預想階段、找工作進行時階段、簽約后
(二)七種心理
1.產生焦慮心理。焦慮是人們對于可能造成心理沖突或挫折的某種特殊事物或情境進行反應時的一種狀態,同時帶有某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他們擔心找不到工作的同時,又顧慮自己會選錯,對畢業后的前途感到茫然。有時想畢業等于失業,就感到學而無用,卻又無路可走,于是坐立不安,心神不寧,由此產生了憂慮、煩惱、恐慌、焦蹂等心理。中間有典型的雙趨、雙避、趨避型等類型內心沖突。這種焦慮,使大學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鎖,特別是面對用人單位嚴格的錄用程序,筆試、口試、面試、心理測試等,感到心慌意亂。
2.產生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即個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感。在擇業過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猶豫、退縮、信心不足,對自己能勝任的工作不敢說“我能行”,而總是“試試看”,當遇到幾次求職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閉。
自卑心理使人失去競爭的勇氣,讓人更加難以承受挫折與打擊。一些貧困而學業優秀的同學,他們剛進大學時比較自信,然而在日后的比較中發現自己無論在能力、成績、特長以及身體容貌等方而都很一般甚至不少方面還落后與另q人時,強烈的自我定位落差感就會嚴重困擾著他們,再加上受校園“拜金主義”、“攀比風”等不良風氣的影響更加深了他們的自卑心理,從而導致自輕、孤獨、沮喪、自我封閉等自我意識偏離,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自卑型人格,不敢正面對待就業問題,在激烈的競爭面前不戰而敗。
3.產生自負心理。大學生受年齡和閱歷的局限,對社會缺乏全面、實際的體驗,對自身也缺乏準確的定位和評估。因此,在擇業中,他們往往對自身條件和就業形勢、就業環境、就業政策存在認識盲區,往往以道聽途說的只言片語來填補認識空間。這種認知的結果極易造較極端的心態:—些各方面條件都較好的學生往往對自己估計過高,而對社會的復雜情況及影響就業的因素估計不足,對于條件稍差的職位不屑一顧。正是由于這種過于良好的自我感覺。導致給用^單位留下眼高手底的不良印象而失去了就業機會。
4.產生嫉妒心理。在求職問題上嫉妒心理表現為如果看到別人某些方面求職條件好,或找到比較理想的工作時,產生羨慕心理,轉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態。甚至為不讓他人超越自己,而采取背后拆臺等不良手段。他人成功了則說風涼話、諷刺挖苦、造謠中傷以發泄自己的惱怒。最后把朋友當對頭,使朋友關系惡化,人際關系緊張,不但影響求職的順利進行,而且影響正常畢業。
5.產生不滿和攀比情緒。指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不從自身實際出發,盲目與他人攀比的心理??吹接猩鐣P系的同學順利找到待遇好、薪水高的工作,而自己到處奔波,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常常會產生不公平感和不滿的情緒。對學校、對專業不滿,甚至埋怨父母沒有門路。不能為自己找到合適的工作。這種攀比心理,使人失去理智。由此喪失了許多就業的機會。少數人還因此對社會、對人生產生偏頗看法,直至出現過激行為。
6.產生依賴心理。擇業過程中,—些大學生等靠思想和依賴心理嚴重,很少關注就業信息,不能主動地參與就業市場的競爭,向用人單位展示自我、推銷自我、依賴自身的努力去贏得用人單位青睞,而是寄希望于學校、地方就業主管部門、家庭,或靜候學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長去四處奔波,使自己在就業中處于劣勢。
7.產生從眾心理。大學生正處于人格逐漸完善和成熟的階段,也容易受社會思潮和社會觀念的影響,人云亦云。從眾心理較為嚴重。表現在就業過程中,部分學生獨立性不強,容易接受暗示,他們往往忽視所學專業的特點,過分追求實惠,盲目滑向經濟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就業,一味追求所滑的熱門單位、熱門職業。不愿從事基層工作,形成了“有的工作沒人做,有的人沒有工作做”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三、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心理
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問題是在特定環境中產生,班導師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要通過多種途徑來改變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所產生的環境,消除其產生的種種主、客觀因素,引導大學生以積極的心態、科學的方法和樂觀的態度面對就業過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并最終實現成功就業。
1.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消除自卑心理。學生的主要壓力源于感覺要消除自卑心理,至關重要的是要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糾正過低的自我評價。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不僅表現為知道自己的短處,也表現為了解自己的長處。因此,正確評價自己,是建立自信、消除自卑的有效方法。首先,正確對待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并積極進行補償。積極補償的方法有“以勤補拙”、“揚長補短”等方法。要克服自卑感還必須學會恰如其分地表現自己的才能。比如,學會如何與人交談、如何接近陌生人、如何同別人握手寒暄、如何進行開場白等技巧。克服自卑,除了正確看待客觀現實,還要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弱點。
2.增強學生競爭意識,克服焦慮心理。要克服焦慮、急躁的心理,就需要引導學生打破事事求穩、求順的想法,增強競爭意識。而且有競爭必定會有風險和失敗,確立了競爭意識,就不怕風險和挫折,焦慮的心理必定得到緩解或克服。
3.幫助學生正確定位,消除從眾心理。在就業問題上。消除從眾心理從根本上說,要引導學生認清自我,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弄清自己的條件(優勢和劣勢),擺正自己的位置;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形成一種腳踏實地的務實態度,而不是盲目隨大流。想想那些可憐的毛蟲吧(法國的自然科學家們曾經把一群毛蟲放在一個盤予的邊緣,讓他們一個跟著一個,頭尾相連,沿著盤子排成一圈。于是,這些毛蟲開始沿著盤子爬行,每一只都緊跟著自己前邊的那一只,既不敢掉隊,也不敢獨自走新路。他們連續爬了七天七夜,終于因饑餓而死去,而在那個盤子中央就擺著它們喜歡吃的食物),畢業生應跨越“從眾”的矮墻,告別平庸,走向卓越。
4.建立自信,克服依賴心理。依賴他人的幫助,畢業生有可能也會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從長遠來說,依賴的心理對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是有害的,因為依賴的習慣會使人逐漸喪失自信、失去自我,不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會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務的自信程度)對于—個人的成功越來越重要。因此,要克服依賴心理,應該讓畢業生首先要充分認識到依賴心理的危害,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別人,遇到問題要做出屬于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加強自主性和創造性。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要在生活中樹立行動的勇氣,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沒做過的事要鍛煉去做,通過行動上不斷累積的成功來強化自己動手習慣的能力。
四、班導師針對畢業生心理疏導的策略
第一,可以利用—些班會的形式集中講—些就業的形式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求職過程中的挫折。班導師要在平時的教學教育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學生與就業的關系,社會職業對人才的要求,使學生盡早樹立起良好的就業心態和睦康的就業心理素質。對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要及時發現和疏導,幫助學生走出心理誤區,排除心理問題,保持良好的擇業心態。
第二,指導學生正確給自己定位,只有真正的認清自己,才能避免盲目的恐慌,找到自己身上的軟肋,從而有針對性的去做些比盲日焦慮更有意義的事情。比如:針對有人際交往障礙的學生進行破冰訓練,進行招聘模擬,提前感受,就會減輕焦慮;針對部分學生缺乏交際禮儀,也應該進行一些相關基本社交禮儀的訓練。只有學生知道自己應該從那些方面努力還有希望的時候,才可能把焦慮減少到最低。
第三,找同學個另q談話,因勢利導。班導師的關心對那些感到無助的學生是非常重要,即使你什么也幫不了他,但他還是會很感激你的。只要他能看到人性的閃光點,那么壓力再大也不至于絕望。
發現心理異常的同學可以先進行談話,可以告訴學生還有其他的途徑疏導過度的不良情緒。如:聯系學院和學院的心理咨詢師、到心理醫療機構進行咨詢。
第四,關注貧困生。受“貧困心理影響”,貧困作為一種生存狀況,給了貧困生以深深的精神束縛。一是恐懼貧困。由于對貧困刻骨銘心的體驗,不少貧困生將著業作為自己告別貧困的最后機會,一心要跳出農門,不愿意下基層、到邊緣地區和從事艱苦行業,害怕丟面子,害怕到了小單位效益不好或者倒閉再陷貧困。而且自卑心理嚴重。
第五,關注畢業班女生的心理健康。由于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對女性擇業態度的影響,女生在擇業中表現出了特殊的心態。一方面,不少女同學希望選擇那些待遇優厚、工作輕松、相對穩定的職業;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用人單位拒絕接受女大學生,特別是有些單位,干脆聲明只要男生。傳統的偏見加上社會的激烈競爭,使部分女大學生信心不足,甚至對自身價值持悲觀態度,懷疑自己的能力,自我否定。部分女學生學習優秀,但能力平平,在工作能力、社會經驗和適應能力上與男生存在一定的差距,稍遇挫折,就會造成心態失衡。正因為信心不足,不敢競爭,使許多就業機會悄然溜走。由此產生的焦慮和挫拆心理不僅影響了順利就業,而且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在重慶某高校就曾發生一女生因為就業的壓力而自殺的極端事件。
作為班導師要讓學生明白,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遇到困難和挫折都很自然的事情,應該積極尋找失敗的原因,努力完善自己,要有顯示才華的勇氣。
要正確對待社會上—些不公正的偏見。要明白不要讓別人的偏見成為了自己的意見。當你改變不了別人的看法時,你只有改變自己的心態。
第六,班導師在給學生排遣心理壓力時可以告訴學生一些簡單的心理調適的方法,如:自我心理暗示、適度宣泄法、放松訓練法、注意轉移法等。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理想使現實透明,現實讓理想憧憬,因此我們應告訴學生:需要焦慮的不是兩者差距而是如何使二者接近。我們唯一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真正會生活的人,只跟上自我,超越自我,因為每天你旨在做一個更為成熟,更有能力的自己。另外要引導學生看到自己過去的成功,經?;仡欁约鹤哌^的道路,看到自己每一點進步。不要急功近利,保持一顆輕松的心態,有時能事半功倍。因為只有積極的人才能在每次憂患中都看到—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會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憂患。
作為班導師的我們在嚴竣的就業形勢面前,一定要高度關注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在學生面臨重大決擇或者遭遇挫折時能及時發現問題和科學有效的解決問題,真正成為學生們的成長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