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的本質是使對象完滿、幸福與實現,同時意味著自己的給予和奉獻。愛的形態有許多種,但是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價值追逐、依戀與移情。
關鍵詞:愛;價值;依戀;移情
中圖分類號:B8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161-02
愛是有機體一種比較原始的動力,也是人世間一個經典的話題,它包含著生理的、認知的、社會的等多種因素,涉及到不同的情感領域,因而關于它的表述與論證的歧義也頗多。從我們的經驗來看愛可以分為一般性的喜愛,主要針對一切有價值的事物;人倫與人際之間的情愛,包括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兄弟姐妹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友誼,戀人之間的愛情等;超越性的愛,比如對人類的愛,對祖國的愛,也包括宗教中的圣愛等等。愛在希臘文中有eros,philia,agape三種意思的表述,正好與這三種愛相對應,eros指一般性的喜愛與欲求,philia指情愛,agape指一種超越性的愛。
一、愛的本質
關于愛的本質,弗洛姆給愛做過這樣的界說:“愛是對某一‘對象’的強烈肯定欲望。愛并非一種‘情感’,而是一種積極的驅動力和內在的相聯狀態,其目的是對象的幸福、發展與自由”。弗洛姆這段話無疑非常的經典與正確。愛是一種行為,而不是一種情緒,它有強烈的實踐傾向,對與所愛的某種事物來說,愛就意味著要維系該物的存在、安全,促進其發展完善,當愛的對象是人或人的團體時,愛就意味著關心它的福祉,促使其幸福、發展與島由,因而愛具有創建性,它對事物有實現與發展功能,它的本質被規定為一種在世界之中和世界之上的營造行為和構建行為。正如柏拉圖在《會飲篇》中所說的,愛是一種追求,是自“低”至“更高”、從“較不完善”至“較為完善”、從”未塑成形”至“已塑成形”、從“不存在”到“存在”…’。“是有與非有之間的狀態”。愛的本質之二就是愛在使對象完滿、實現、幸福的同時,對自己來講,也意味著給予、奉獻乃至犧牲。愛是自我付出自己的努力、舍棄自己的價值去給別的事物,因而它是與人的自私性也就是人的欲望相對立的一種心理傾向。弗洛姆認為,“在最一般的意義上,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亞米契斯在《愛的教育》里,揭示了“愛”這一社會情感的理想品質:給予性。但是愛的這種奉獻性又是有限度的,它是服從服務于人的自私性的,可以說,生命體之所以有愛,起初的原因也是源于自私,因為自私人才會付出,去愛那些有利于自私實現的事物。后來在進化的過程中,人的愛心升華,超越了單純為欲望服務的狹隘性,成為人的一種情感需求。
二、愛與價值
從心理學上講,一般意義上的愛是有機體的一種動機力量,它與它的對立面恨一起,構成人欲望實現的兩個強有力的手段。欲望表現為人的一種自愛,是占有與享受價值,是指向自我的動機傾向;而愛則與欲望相反,它是付出與貢獻價值,是指向客觀事物的動機傾向。欲望使人趨利避害,愛與恨則使人“興利除害”——培養與發展有利的因素,限制與扼殺不利的因素。因而在本質上,愛與價值是分不開的。“人在體驗愛的時候,內在地包含了一種價值體驗和價值取向。愛在人類追求自身的提高和完善的過程中,是一種在價值背后給價值以支持、使價值得以實現的力量。在所有我們所愛的人、事物背后,作為支撐的,都是我們所愛的價值”。這里面的價值可能是愉悅的感受,也可能是對目標實現的有用,人們因為價值而去愛,同時因為愛而去創造價值。價值是愛中的功利成份,是愛的初始。既使到后來愛進行了升華,超越了個體的狹隘性,但是這些愛的鞏固常常也是靠價值往來才實現的。人對事物的一般性的喜愛都是出于事物本身價值的吸引,在情愛,超越之愛中也有價值性質的情感需求。
三、愛與依戀
人類除了有一般性的愛本能之外,還有特殊的情感需要,也是愛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說^,有被愛的需要,追求人際溫暖、感情的依托、心理的依戀,這已超越一般性的價值追求。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如果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滿足,愛、感情和歸屬的需要就會產生,對愛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和接受。如果這不能得到滿足,個人會空前強烈地感到缺乏朋友、心愛的人、配偶或孩子”這樣的—個人會渴望同人們建立一種關系,渴望在他的團體和家庭中有一個位置,他將為達到這個目標而做出努力。如果沒有實現,他就強烈地感到孤獨,感到在遭受拋棄、遭受拒絕,舉目無親,嘗到浪跡人間的痛苦,比如疏離感、陌生感、孤獨感等。
從人類個體的發展歷程來看,親密感貫穿于人的生命全過程。無論是剛出生的嬰兒,還是耄耋老者,都有對親密感的需要。比如嬰幼兒對父母的依戀心理,青少年交友需要和被同伴社會群體接受的需要,成年人對配偶與兒女的依戀等等,研究結果表明,在兒童期,如果沒有朋友,會引發很多的心理和社會問題;在成年期,即使只有一個朋友,這對個體的心理健康也是極其有益的,也就是說,得到他人情感支持的人很少會出現心理和身體上的紊亂(Myersetal,1975)。
情感依戀的外在表現就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親密關系。這種親密關系的建立除了一些天然的紐帶之外就要靠愛來維持與換取。人的感情則是愛的行為作用完后心理上產生的一種要回報的心理傾向勢能。當雙方交往變多,彼此間積累了大量的回報勢能后,雙方的感情聯系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不同主體之間產生了不分彼此的融洽和這種親密感,就會弱化主體之間的自私性。人的負疚之心就是因為做出了與感情熱能傾向不相符的行為而產生的對主體的自責和對客體的補償傾向。感情的丟失狀態就是悲傷,包括有價值事物失去時的惋惜,親人失去時的悲慟等。
人為什么會追求心理氛圍的一種友善、溫暖,尋求感情上依戀與支持,這個源于人的自我的脆弱性以及人的存在的社會性,人的自我有種深層的不安全與焦慮意識,精神上需要尋求保護、安慰和支持。通過情感依戀的建立,就能緩解甚至消除這些不良情緒。人在精神上這種慰藉是超越性的,常常成為精神生活的主宰。
四、愛與移情
移情是自我的客觀化,是對他人情緒的覺察而喚起自己的情緒體驗,它雖然站在別人立場上去為別人考慮和付出,但是根源還是出自對自我之愛。
人的本質是一種類存在,自我與類我處在一個共同的抽象體中,通過思維融合在一起,自我包含在類我中,這種相通性會使人輕易發生移情,從而產生對類我的愛。人們熱愛人類,熱愛祖國,熱愛自己民族,熱愛集體,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種相通性產生的移情。人們有時就會舍棄自我,去成全類我,這時的自我就會通過類我得到延續和放大。當然,是人們這種崇高的感情還有想得到群體尊崇時的心理享受在起作用。
人們對與有著物質關聯、共同來源、和相同相似習性的其它主體也有著納為自我一部分的傾向。人們對這種似我也有著天然的親和力,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這是對自我愛的延續。父母對兒女的愛,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把兒女看成是他們自我的傳承。兄弟姐妹手足之情的原始基礎則是基于共同來源和各種相同相似性而產生的。
作為愛的一種的同情心,也源自人們這種“同類”意識。此種愛是設身處地地感受他人當前情緒的一種傾向,表現為對他人的幸福感到快樂,對他人的不幸感到痛苦。通過同情,當事人情感傳遞給旁觀者,喚起了旁觀者的情感反應,而這種反應之所以能產生,就是因為類的相通性,換位思考進行移情所得。
總之,愛的具體形態雖豐富多樣,但是它的本質體現為一種面向對象的實踐性活動,它的心理原因又不是單維的,常常是價值欲求、依戀和移情的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