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弗洛姆社會批判理論是一種以人性論為出發點,異化論為核心,健全社會為落腳點去研究和批判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
關鍵詞:弗洛姆;社會批判;人性;異化;健全社會
中圖分類號:B5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066-02
社會批判就是從社會良知出發,并運用理性知識,反思實踐過程中各種無可非議的信念、不證自明的真理,以及實踐者常識性的理解,進而揭示出有可能阻礙社會實踐進程,而一般人沒有考慮過的一些前提性條件,最后提出實踐過程的價值目標。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法蘭克福學派主要代表的弗洛姆面對著西方人所面臨的普遍的歷史與文化困境,以及人的異化被動的存在方式,他高舉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的旗幟,致力于以人性論為起點,異化論為核心,健全社會為落腳點去研究和批判所謂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從而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社會批判理論。
一、人性——社會批判理論的出發點
弗洛姆認為,評判一個社會是否健全的客觀標準只能是人的價值。這個價值尺度不是由現存社會決定的,而是根植于人類所共有的本質及其生存需要中。如果我們站在現存社會的價值立場上,我們就無法從人類自由和幸福的角度對現存社會進行批判,也很難找出現存社會的弊病所在。因此,我們只有真正弄清了人的本質及其生存需要,我們才能依據人性所固有的法則以及人性發展所固有的目標去評判現實存在,最終找到一種更加符合人性需要的生存方式。因此,確立一種規范的人本主義價值尺度,是進行社會批判的前提條件。
弗洛姆指出,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我們的第一任務就是要確定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由人性而來的需要;進而,我們必須細察社會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作用,研究社會對人類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人性與社會之間不時發生的沖突和這些沖突給社會帶來的后果”。弗洛姆的這段話正好向我們展示了其社會批判理論的內在邏輯:人的本質及其需要——社會對人的作用——人的本質與社會的沖突——人的異化——揚棄異化。從這種內在的邏輯我們就可以看出弗洛姆關于人的本質及其需要的思考是其社會批判理論的出發點。
(一)人的本質植基于人的生存兩歧
弗洛姆認為,人從動物界分化出來的事實規定了人類獨特的生存狀況:“人是唯一這樣的動物:對他來說,其生存也成了一個問題,成了一個他必須解決而又無法逃脫的問題。他再也無法退回到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史前狀態去。他必須進一步發展其理性,一直到成了自然和他自己的主人為止”。這種境遇導致了“人的生存兩岐性”。它分為兩類,一類是“存在的兩歧性”,這種兩歧性是不可以克服的,包括三對矛盾:生與死之間的矛盾;人的潛能的實現與生命的短暫之間的矛盾;個體化與孤獨感之間的矛盾。與此同時,人類也切斷了與周圍環境保持聯系的原始紐帶,失去了安全感、相互感,就像嬰兒從母體中誕生被剪斷臍帶一樣,他也無法再回到曾給予他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原始家庭,于是他感到無家可歸,便產生了一種深深的孤獨感。另一類兩歧性是“歷史的兩歧性”,是人為制造并可解決的矛盾,由歷史的兩歧性所產生的矛盾只存在于特定的歷史階段,隨著人類力量的增強,它或遲或早總會得到解決。如資本主義社會中有豐富的用于物質滿足的技術手段和無能力將它們全部用于和平及人民福利之間的矛盾。而由生存的兩歧性所帶來的矛盾貫穿于人類歷史的始終,只要有人存在,人便無法擺脫矛盾。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弗洛姆從人的獨特生存境遇出發去考察人的本性,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人的生存所固有的矛盾,他看到了人既具有動物性,又具有區別于動物的獨特性。
(二)根植于生存兩歧的生存需要 弗洛姆認為,由于生存矛盾的作用,人無法平靜地生活,“人不斷需要找到更新的辦法來解決生成中的矛盾,找到更高一級的形式來與自然、與他的同胞、與他自己相結合,而這種需要就是他的精神動力的來源,也是他的各種感情、愛戀以及焦慮的源泉”。在尋求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人便產生了一系列的生存需要。概括起來,基于人類生存境遇的獨特需要共有五種:關聯的需要,它表現為愛與自戀;超越的需要,它表現為創造與毀滅;生存根基的需要,它表現為友愛與亂倫;自我認同的需要,它表現為個體與群體的一致性;目標與獻身的需要,它表現為理性與非理性兩種形式。當需要以兩種對應傾向的前一種獲得滿足時,人是健康的,人的需求即人性是理想的。弗洛姆著重強調的是人的創造性與愛的需要,因為創造性的工作可以使人的潛能得以實現,愛可以使社會關系融洽,人的本性只有在這種方式中才能真正得以實現。當然,至于何者可以發展為現實的情感與需求,則要依據于社會條件和人的自我覺醒、人的選擇而定。弗洛姆提出這種理想的人性狀態和滿足人的需要,并不是弗洛姆社會批判的落腳點,弗洛姆實際上是借此提出了一個用以觀照現實的維度,以此為根據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展開批判。
二、異化——社會批判理論的核心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通常運用異化范疇描述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和人的病態。其創始人盧卡奇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中就用物化、異化范疇來描述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的扭曲,人的非人性化及社會的各種畸形化。盧卡奇認為,人的異化是時代的關鍵問題,是自馬克思以來第一次被當作對資本主義進行革命批判的中心問題。弗洛姆繼承了盧卡奇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中所運用的物化、異化這一傳統的觀點,也將此作為描述現代西方人和社會病態的中心范疇。弗洛姆以敏銳的目光注視著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和生活其中的現代西方人,透過經濟繁榮、物質豐裕的表象,揭示異化的種種表現,診斷其為不健全的人、不健全的社會,并對現代西方人陷入生存困境與生存危機之中發出令人深省的警示。
異化是弗洛姆反映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存在狀況的最主要范疇,是揭批當今資本主義罪惡和病態的核心范疇。弗洛姆繼承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修改、補充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關于異化勞動的理論解釋成人性異化的理論,批判了由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人性異化。弗洛姆認為,異化決不是一種現代才有的現象,但只是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才發展到空前的程度。異化現象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異化體現在社會成員的每—個人身上,不僅是工人,還包括資本家。在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分析中弗洛姆注意到,社會過濾器通過語言過濾、邏輯過濾和社會禁忌過濾而形成的社會無意識過程使“個人生活在一種半覺醒的狀態之中,準備接受來自—切方面的建議,并把提供給他的幻想看作真理”w。而作為社會經濟結構與意識形態之中介的社會性格則形成了主導現代人的商品銷售型性格,在商品銷售型性格的作用下,現代人喪失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支點和穩定屬性,因而處于一種異化狀態。那么異化究竟是什么呢?
弗洛姆認為異化的概念與《圣經》中偶像崇拜觀念是一樣的,都是對其所造之物和環境的屈從。不過,他還有其自身特有的對異化的理解和解釋,弗洛姆不滿足于人們把異化當作哲學、經濟學、社會和法學范疇來使用,而認為它是心理學問題,是一種心理體驗。在這種體驗中,個人覺得世界、自然界、他人、他自己和他疏遠起來。已感覺不到自己和自己、自己和外在世界的密切聯系,在異化活動中,人體驗不到他是世界的中心,人體驗不到他是自己活動的主體,自己行動的創造者,而只體驗到他是活動的結果。是某種與他脫離并超于其上或與之相對立的彼岸的東西。比如,人自己創造了技術機器和社會機構。可是覺得它們高于他之上。使他不覺得自己是個創造者和中心人物。只覺得是它們的奴隸,需要服從他們、崇拜它們、跪倒在自己的創造物腳下。
三、健全社會——社會批判理論的落腳點
弗洛姆社會批判理論的目標是徹底消除現存社會的非正義現象和追求未來社會的合理狀態。即克服社會的“異化”,達到人性的“復歸”,實現“健全的社會”。弗洛姆認為,現存的困境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動力和源泉。因為現存的困境能夠使人們要求建立起一個合理社會的趨向,而不至于使思想成為偶然地認識到自己的東西。同樣。正是現存的困境把追求未來合理狀態的努力放置在對現在的批判之中。
弗洛姆認為人性只有在沒有壓抑的情況下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人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表達出生命的力量。但是,不論是在法西斯專政的社會,還是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人性都受到了壓抑,人失去了自我。然而,這主要并不是人的問題,而是社會的病態,為了解除人性的壓抑,解除人性的異化,弗洛姆主張我們不但要對社會敢于批判和抗爭,而且應該積極思考,設想健全社會的方案,并為之努力奮斗。當然,對于馬克思主義者和人本主義者的弗洛姆來說,這種拯救只能是人道主義的。對于病態的非人道社會,只能是用一個符合人真正需要,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來取代。為此,弗洛姆從完善人性出發設想了一個健全的社會即人道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這一健全的社會符合人性的需要,能充分展現人性中的全部潛能,尊重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識,能激發人的創造力,提供人們相親相愛的基礎,使人性對實現。人不是別人達到其目的的手段,而永遠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力量;人是中心,一切經濟和政治活動都要服從于人的這一發展目標;按照良心行事被看作是基本和必要的品質,機會主義和無原則的舉止則被視為自私的;每個人都關心社會的事務,以至社會事務成了個人的事務,人與他人的聯系與他的私人關系結合在一起。而且只有在這樣的社會中,才能促成“自為的人”即人能夠去愛和創造,擺脫對家庭和自然的亂倫依戀,在認識到自我是自身力量的主體和代表的基礎上形成自我意識,認識內心和外部的現實,也就是客觀認識和理性的發展。總之,在人道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里。人性需要得到滿足,人性異化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