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范小青的勘勉與高產,讓評論界對她一直保持關注。80年代中期以來對于范小青創作的研究進行梳理和分析。對范小青創作歷程的研究,評論家意識到范小青30多年的寫作處于一個變化的狀態,而且在不同階段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對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范小青創作的研究。評論界側重關注其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對于范小青90年代后期以來的創作,評論家更多的是就其藝術水準和成就比較高的作品進行研究。
關鍵詞:范小青;綜述;地蛾特色;文本研究
中圖分類號:120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163-02
范小青是一個勤勉與高產的作家,她的創作頗受評論界的好評。縱觀80年代中期以來對于范小青創作的研究,筆者對此進行了梳理和分析。
一、對范小青整體創作歷程的研究
就范小青的創作歷程進行研究,一些評論家意識到范小青三十多年的創作歷程始終處于—個變化的狀態。1990年曉華、汪政的《范小青的現在時>對范小青近十年的創作變化做了細致的闡述,認為范小青一直處于變化中,她現在的創作和剛開始相比,表現出的特征是“反掉故事模式,摒棄主觀介入邀避理性思考,回歸物質世界,拒絕內部進入以及在傳統理性視角下顯出的神秘等等似乎指向著一種‘客觀主義’的創作風格。”1999年饒先來對范小青的變化也有所察覺,于是撰文《嬗變與超越———評范小青近期小說創作>,指出其創作的變化“從寫知青生活、大學生活而著力表現和探求蘇州地域文化的內核而表現展示現代都市生活。”具體闡述了“范小青小說創作風格的嬗變”和“對傳統地域文化中神秘主義情結的現實主義超越”。后來賀紹俊《現實主義的意義重建——一從新時期文學三十年讀解范《小青的創作》一文中論述范小青30年來的創作變化,指出范小青80年代的寫作個性是“與蘇州地域文化的關系”“淡泊與世俗相融合的基本主題”,而90年代以來,范小青開始調整自己的寫作狀態,抓住新的現實,“從關注日常生活轉而去關注社會重大事件”,隨之而來的是作品的主題發生變化,“從正面直接進入到現實生活中的政治領域。但是如果僅僅從變化的角度去把握范小青的創作,這是有失偏頗的,這一點在王堯《轉型前后——閱讀范小青》中有詳細的闡釋,他提到,要用“聯系”的而非“斷裂”的方式評價范小青,雖然敘述的視角發生了變化,風格有所改變,但是她依然是從現實主義去關注人生關注人性的。這是我們在閱讀和評價范小青作品時要把握的一個原則。
二、對范小青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創作的研究
對范小青創作的研究評論,不同階段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對于范小青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創作的研究,評論界側重關注其作品中的地域特色。高松平《從地域文化視角解讀范小青小說》充分地論述了這一創作特色。高松平分析人物形象,挖掘出這些人物身上所體現的吳越文化內涵,從而探討范小青在其創作中對于“地域人文精神的反思和改造意識”。還有一些評論家解讀范小青的作品,分析吳越文化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如金梅的《地域文化小說:(褲襠巷風流記)》著重探討了蘇州人“小家子氣”這一特點,從而“尋找出這種特定心理狀態得以形成的地域的和歷史的文化因素”。對于她80年代創作特色和風格而言,評論界也有評價,王干《意義喪失之后——范小青近作拆析》從小說創作的方式或小說技術的角度來論述其創作的個性,他歸納出“范小青創作的兩個特點,一是確定性主題的消解,一是情感的零度介入”,與之對應的是作品中性格模糊的人物和分散的情節。對于她的創作風格,石杰的《淡與禪:范小青小說論析》認為淡構成范小青小說最基本的風格和特色,形成原因在于寫平常人事并且如實地表現日常生活。另外,范小青創作的神秘主義傾向也被研究者提及。饒先來認為因為蘇州文化受到佛家文化的影響,所以她作品中有一種神秘主義傾向。而樊少星《范小青與當代神秘主義思潮》認為神秘主義是范小青“客觀主義”寫作的一次極端表現。
三、對范小青90年代后期至今創作的研究
對于范小青90年代后期以來的創作,評論家著重研究她藝的術水準和成就比較高的作品,闡述文本的價值,分析人物性格及現實影響。對《百日陽光》、《城市表情》、《女同志》、《赤腳醫生萬泉和》、《城鄉簡史》幾部作品分別論述。
對《百日陽光》的評論:黃毓璜的《“小”“大”之辨—讀(百日陽光>一得》一文認為范小青從“社會層面”、“人生層面”和“人性層面”一體化表現之中把她的社會理想和人性理想寄寓在鄉鎮企業里的人物身上。吳星飛、郭濟訪《雄關漫道從頭越一范小青長篇小說(百日陽光>的啟示及項達民形象的現實意義》具體分析文本的主旨在于農村鄉鎮干部與農民企業家本身的素質問題,并以項達民為例來展開闡述。
對《城市表情》的評論:費振鐘《城市:現代化政治與文化命運》點明寫作意義在于關注傳統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命運,認為是“政治和文化的雙重焦慮,再現了這個被現代化操縱了命運的城市的現實。”賀紹俊《終結政治英雄的文化謀略世界—讀范小青的長篇新作<城市表情>》一文中也提出小說是從政治和文化的雙重視角切入城市問題,這一點和費振鐘是不謀而合的。這種雙視角的切入,他認為是范小青的成功之處,更點明深層意義在于表達了文化情懷和文化承擔,即領導干部如何處理好“現代化與保護文化傳統之間的矛盾沖突”,這一點通過秦重天體現出來。
對《女同志》的評論:《女同志》可以說是范小青分量最重的一部小說,評論家們從各個角度研究。陳曉明的《后革命的博弈一<女同志>中的權力與力比多的辯證法》從權利與欲望的角度去解讀,認為在“權利與性別角色辯證關系中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王堯《文化氣質與女性身份的重新書寫氣一長篇小說(女同志)閱讀札記》提到了范小青書寫現實時采取抑制功利主義的文化與審美的態度,關注的是官場中的人性,尤其是對體制之中女性命運的刻畫。有的評論家著重分析人物形象,尤其是官場中的女性,何西來《心靈鏡面上的當代江左女官圖—評范小青長篇小說(女同志>》展示了眾多性格鮮明的女同志的風采。有的評論者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解析人物形象,如李掖平、趙慶超《女性自我的搖擺與掙扎—論<女同志>中萬麗的官場生命體驗》重點來解讀了官場中女性的心理,周東華《破解“當代官場女同志的心魔”—評范小青長篇小說(女同志>》一文也解析了官場女性的心理,他提到范小青“在政治的層面上,將女性作為主要角色,集中筆力寫官場女性的心路歷程和性格異化的過程。”另外,還有一些評論從藝術特征方面評論,董之林的《感而能諧婉而多諷—讀范小青(女同志>》一文分析作者運用的諷刺手法,從故事結構、人物形象、細節等方面來解讀諷刺的。
對《赤腳醫生萬泉和》的評論:周景雷《用本分和善良來校正我們的世界——關于(赤腳醫生萬泉和)的意義與萬泉和這個人》一文中揭示作品的創作意義,分析了赤腳醫生萬泉和這一形象,并概括萬泉和的性格特征為“本分和善良”。黃毓璜的《小說的世界建構及其敘事倫理一就(赤腳醫生萬泉和>而說》從小說創作的風格這一角度來評論,認為范小青依據現實創造了一個藝術的“第二世界”,在敘事方面,把空間維度植入到時間敘事中。
對《城鄉簡史》的評論:這部短篇小說獲得“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也是相當有分量的。樊星《別致的哲理小說——讀范小青的短篇小說(城鄉簡史)》指出范小青從平淡的生活瑣事中揭示了宏大的主題。陳來生《世態人情的傾情關注和獨特觀照——讀范小青和她的(城鄉簡史>》逐步深入地來解讀,分別從作家、女作家、蘇州女主角這三個方面進行了細致的闡述,從而對這部作品有更全面的了解。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評論界對范小青創作的評論和解讀非常深刻,角度也相當廣泛。但是還存才一些不足之處,如對于作品的解讀雷同較多,對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還不夠系統和深入,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會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