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封建掛會歷史上,信患傳播事業是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的一部分,歷來都被統治階級所掌握,清朝也不能例外。但是面對清政府的言論出版之禁,太平天國的農民領袖們沖破了種種輿論枷鎖,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方式,將自己的宗教思想、革命理想及綱領政策等傳播出去,在革命進程中起到了教化思想、宣傳動員、提供新聞信息等作用,為我們展現了中國近代社會信息傳播的一個橫斷面,也為傳播學中的媒介發展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內容。
關鍵詞:太平天國;傳播學;價值研究
中圖分類號:K2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12-0102-02
傳播學誕生于20世紀,自學科誕生以來,“傳播”一詞的含義則主要被界定在信息范疇,并且將研究對象的傳播活動局限在人類的社會信息活動領域。傳播學理論奠基人哈羅德·拉斯韋爾將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劃分為五大領域:控制分析、內容分析、媒介研究、受眾研究、效果研究。而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規劃最大的一次農民革命運動,在長達14年時間里,太平天國組建了各種政權機構,其中包括創建一系列信息傳播媒介,并運用一切傳播方式廣泛宣傳革命理想和宗教思想,取得了顯著的傳播效果,這就為傳播學的五大領域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內容。
一、太平天國運動的傳播思想在中國近代傳播史上的重要地位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2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誕生為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傳播活動空前活躍的時期,也是近代傳播思想從萌芽、發展、活躍并走向高潮的時期,各種近代化的新聞傳播媒體相繼問世,有關傳播思想通過口耳相傳、見諸文字、公開發表、迅速發展衍變。從鴉片戰爭前夕到19世紀60年代末,是中國近代傳播思想發展的萌芽時期,這一階段,伴隨著西方商品貿易的入侵和西方文化傳播思想的滲透,中國一批封建地主階級開明人士如林則徐、魏源等從愛國御侮的需要出發,開始提倡重視新聞和信息的傳播,希望通過翻譯報紙“了解夷情”和“采訪夷情”,達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1850年至1865年,爆發了太平天國反清革命,雖然其帶有濃厚宗教神學色彩的革命思想遭到批判,但是革命后期,政權領導人洪仁開曾提出的“設新聞館”、興“各省新聞官”和刊賣“新聞篇”的建議,卻具有相當的歷史進步性,這些建議涉及到了報紙這一傳播媒體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傳播信息功能以及民間辦報、輿論監督和新聞必須真實等方面的問題,這些思想和清政府禁錮言論自由、限制報刊出版政策相比,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但這一辦報建議,受太平天國后期政局惡化的影響,沒有能夠實現。然而太平天國革命時期所從事的新聞傳播活動卻成為國人辦報活動的先聲,太平天國時期的傳播思想成為中國近代傳播思想發展萌芽時期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
二、太平天國運動信息傳播活動研究現狀
太平天國史是中國歷史學研究最為發達的分支之一。近20年來,太平天國史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提出了不少新的創見。但是從中國新聞傳播事業史的角度來研究太平天國史,目前國內著述還很欠缺,除了方漢奇先生于1958年撰寫的《太平天國的革命宣傳活動》一文以外,正如方漢奇先生自己所說:“太平天國一共十五年,從1850到1865年,我把當時所有能夠找到的研究成果和有關的歷史文獻通通找來,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大概花了四個月的時間,結果寫出來的東西只有三千字。后來事實證明我的力氣沒有白下,因為從那時到現在半個世紀過去了,關于太平天國的這方面研究,除了那三千字以外好像還沒有新的觀點出來”Ⅲ。至于從人類信息傳播學的角度對太平天國史的完備研究體系至今還尚末開墾。所以將太平天國運動中的信息傳播納入傳播學視野中進行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清晰的了解和認識中國近代傳播事業的發展狀況及其演變歷程。
三、太平天國運動信息傳播活動的研究意義
(一)展現了中國近代多樣化的文化信息傳播符號
在清代,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曾頒布過很多關于限制刊刻或寫錄小報的禁令。但是面對言論出版之禁,太平天國的農民領袖們率領廣大民眾運用可能采取的一切方式進行反對封建制度的革命傳播工作,為我們展現了中國近代社會多樣化的文化信息傳播符號。具體講,可分為三大類:即語言媒介、文字媒介和印刷媒介。
1.語言媒介。語言符號是人類特有的一種信息符號系統,是人們用來傳播和進行思維活動的有效工具。語言媒介又可分為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
(1)語言符號。在19九世紀中葉,清政府頒布的嚴酷出版禁令下,太平天國革命的農民領袖對口語傳播極為重視,分別運用口耳傳誦、講道理大會、歌謠、戲劇等口頭語言的傳播方式傳播宗教思想和革命理想,對發動起義與推動革命進程起到了十分顯著的作用。口耳傳誦是太平天國早期常用的一種傳播方式,且此種信息傳播方式幾乎貫穿于太平天國革命始終,傳播作用十分顯著。從通過口耳傳誦對上帝教思想的傳播我們即可窺見一斑。李秀成自述原稿記洪秀全到廣西密圖革命事說:“天王常在深山內藏,密教世人敬拜上帝,將此之蛇虎咬人、除災病惑教世人,是以一人傳十、以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數縣之人…一從者具是農夫之家、寒苦之家,結多結成聚眾”。講道理大會是太平天國運用口語媒介進行革命思想傳播的另一種極為重要的方式。太平天國常有對廣大群眾的宣講,凡新編軍隊、頒布新政策、振奮軍心、教育人民時,必先講道理。在太平天國律法里,就專定有一條:“凡傳令聽講道理,如各官有無故不到者,枷幾個禮拜,責打一千,再犯,斬首不留”的律法。在太平天國時期,歌謠傳唱也十分流行,有的歌謠流傳至今,如太平軍將到浙江金華時,金華一帶有歌謠道:“‘長毛’到西興,債務都零清;‘長毛’到西興,光棍好成親,~,這些歌謠廣泛采用民間文學的形式,表達了強烈的反封建的革命內容。
(2)非語言符號。非語言符號是指信息傳播不以有聲語言和書面語言為載體,而是借助直接打動人的感覺器官的各種各樣的符號。它包括人的表情、手勢、神態、穿著以及建筑、環境和美術作品等。其中繪畫、建筑、音樂等是非語言傳播的高級層次,用以表達語言符號所不能表達的情感意義。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根據當時革命的政治需要,將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完美地與政治需要結合起來,成為文化戰線上的一枝有力的戰斗武器。 太平天國十分重視繪畫藝術,在天京設有繡錦營、繡錦衙擔任繪壁畫和刺繡等工作。根據人民群眾的喜愛,政府提倡繪壁畫、彩畫和年畫,在繪畫內容上,提出美術“不準繪人物”。并取而代之以專畫山水花鳥、翎毛走獸畫等,其目的是要破除封建統治者“吉兇宜忌”的迷信思想。同時,太平天國政府也十分重視音樂的傳播作用,太平軍將士把自己的艱苦奮斗、英勇向前、起義建國、戰勝敵人的輝煌功績等都譜為鼓吹曲,奉為流行音樂,以鼓舞軍心和士氣。據《俞功懋探穴紀略》記載:“每餐必鼓吹,不改調”。
2.文字媒介。文字媒介在太平天國前期上帝教思想的傳播過程中曾起到了顯著的傳播效果,具體講,主要是通過手寫書及手抄墻報兩種形式傳播。
在太平天國革命早期,洪秀全、馮云山等秘密運用手寫書的形式傳播宗教思想。太平天國起義前的印書《太平天日》中說\"1847年,洪秀全進紫荊山后,主每天同南王寫書送人,時將此情教導世人”。另據清朝《賊情匯篡》一書中記載“逆黨結盟之時,不過抄寫數冊,逮勢焰日熾,則刊刻遍布。手抄墻報是另一種簡便靈活的宣傳方式,太平天國政府經常利用它來揭露封建貴族地主壓迫和剝削人民的罪行,號召“四方豪杰”踴躍參加起義,和“賊官狼吏”以及封建地主階級進行決死的斗爭。太平天國早期著名的政治宣言《奉天討胡檄》,就是利用墻報這種方式向群眾公布的。
3.印刷媒介。印刷媒介具有信息流通速度快、擴大傳播范圍等優點,所以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視其為“高壓線”。而太平天國為了早日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不惜碰撞“高壓線”,很早就注意到運用印刷傳播的方式進行革命宣傳,這一點也是太平天國不同于以往農民戰爭的一大特色。
1851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以后,成立了“提報衙”和“疏附衙”,作為政府文報和軍情信息的傳遞和發布機關。太平天國派駐各地的行政官員和部隊將領都是依靠這兩種公報,來了解天京和其它地區敵我雙方的政治和軍事情況的。1853年,太平天國還在天京設立了自己的中央出版機關——刷書衙,成為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隊伍所創辦的第一個宣傳出版機關,除了負責印刷一般的書詔、文告、營規、田憑、等文件外,還負有印刷和發行宣傳小冊子的責任。此外,太平天國軍隊中的鐫刻營也負有翻印小冊子的責任。當時江南地主階級分子徐廷珍就曾記載說:“所到必刻偽經示眾”。
(--)為傳播學本土化研究提供實證案例
傳播學發端于20世紀初期至加年代的美國,直到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學者才開始逐步獨立和自我創造性的進行研究。但是目前國內的傳播學著作對于傳播學的一些經典理論假說,如:“沉默的螺旋”、“知識溝假說”、“創新擴散假說”等理論進行闡述時,所舉案例絕大部分來自于國外,所以我們應該從西方傳播學理論中引進若干基本概念與研究方法,對中國本土歷史上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的信息傳播進行研究,可以通過這扇窗戶一方面了解近代中國傳播事業的演變進程,另一方面為傳播學理論的本土化研究提供實證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