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培訓業界盛行起一種嶄新的培訓模式,叫“體悟式訓練”。體悟式培訓模式鮮明的特點,是以獨特而典型的活動場景和專門設計的項目活動為學習道具,以親身經歷為學習方式,讓人“做到”。它以學員為中心,運用分享、溝通、交流的方法,通過體悟讓培訓內容形成了實實在在的“自己的東西”。“體”強調學員對事物的親身體驗;“悟”則強調內省頓悟,“體悟訓練”就是要達到身心的全面融合,使學員在認知過程中實踐與理論有機結合。它融合了當今世界上心理學、管理學、行為科學等多種學科的最新成果,是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訓練方式。
由體悟培訓的理論、模式、效果,我不禁想到了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新課改中的語文教學也完全可以借鑒體悟的理論來豐富教學理念,變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們的觀念也隨之而更新,“自主、對話、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閱讀教學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語文教改的關鍵所在——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學的效益和課改前相比并無明顯的變化。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仍然不能發揮是關鍵原因。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如果使學生習慣于簡單地接受或被動地學習,任何方法都是壞的。”語文教改表面形式的變化多了,根本上的有效變革卻觸動甚少。我們的課堂也有自主、對話、交流,但很多“卻是用提問的方式在‘灌’;也有活動,但“這種活動動手與動腦相脫節,沒有體驗與反思,是一種無效和無價值的活動”。學生學習的本質說到底還是接受學習為主,學生一些非常重要的語文學習習慣還沒有真正養成,比如閱讀時不知道思考,不知道聯想,不知道體驗,不知道咀嚼感悟,始終沒有把“自身”真正置于閱讀之中,而是把閱讀當做一種任務,當做與心靈無關的事情,只知道被動地認讀字詞,文本讀完了,任務就完成了,其他什么也不去考慮,這種讀中無“我”、讀中無“思”的閱讀,效率必然十分低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獲取知識最好要親身參與,要力求親自實踐,在實踐中掌握知識,這就是他著名的“做中學”理論。當然,并不能所有知識都在“做中學”,大部分知識要從書本上獲得,陶行知便要求學習時要結合書本內容,聯系自己的經歷、經驗來進行聯想、想像、領會、感悟,“親自走進書本中去”,他認為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誠如陶先生所言,教學中雖然不能讓學生都在實踐中學習,但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通過調動學生的經歷、體會、經驗等,使得學生如同“親自”參與了文本情境,從而在“身臨其境”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獲得豐富的體驗。縱觀許多成功的課堂教學,教師都是在引導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悟方面設計巧妙,從而成功地突破了重難點,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特級教師唐江澎老師教學《奧林匹克精神》,這是一篇演講詞,如果單單靠學生閱讀然后師生討論問題,分析主旨,探討情感,則學生很難領悟得了文章的內在神韻。唐老師采取了讓學生想像情境、親身參與的方法,讓每個學生在座位上想像、體會并模仿演講者的語氣、神態、動作進行自由演講,然后讓學生代表上臺演講,讓其他同學評判這位代表的演講效果。正是在學生興致高昂的模仿、體驗、評說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把握了文章的內涵主旨和情感脈搏,并掌握了演講必須注意的一些要點。
再如李鎮西老師講授《再別康橋》時,有學生提出:“詩人為什么愿意在國外的河里做一條水草呢?這樣是不是就不愛國了?”李鎮西老師這樣讓學生換位思考:同學們,你們也常到外地旅游吧,美麗的異鄉一定讓你流連忘返。你非常喜歡旅游景區,是不是你就不愛自己的家鄉了呢?這樣調動起學生的經歷、體驗,學生迅速便能感悟出留念康橋與熱愛祖國并不矛盾。而這種抽象的道理如果只是從語言上來解釋,即使說得口干舌燥恐怕也未必使人信服。
當然,有時“體”也不一定是學生親身去“體”,教師自己或其他人的經歷、體會、實踐也可以“借”給學生,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從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領會文本真切的表情達意。比如,我在觀摩課教學中執教2007年江蘇高考文學類閱讀文本《麥天》,文中寫道“早晨起個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頭跌進夢鄉,搖不醒叫不應”“新麥入囤,滿屋子都是麥香、饅頭香、鍋盔香。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長刺刺躺在炕上,望著麥囤,嘴里哼著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腦子都該歇歇了”,等等,我們這些曾親自參加過麥收又從麥田走進城里的人讀后真是百感交集,點點滴滴又恍若眼前;而十七八歲的學生對此卻很淡然。于是我給學生拓展講了我以前麥收的情景,講了麥收的辛勞和興奮,講了麥天的搶收和怕雨,講了搶收后的勞累和滿足,所有學生都很細致地聽,有幾個同學還站起來講了他們眼里的爸爸媽媽麥收時的情景。正是在這種聯想、類比、體悟中,我們真切地感到這篇文章寫得太形象、太細膩了,也共同地得出一個結論:任何一篇感人的文章必須要有真摯的情感和動人的細節。
閱讀教學中只有這樣經常訓練學生親身體悟,培養其體悟閱讀的習慣,才能實現新課標中所要求的“閱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才能使文本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與心靈共鳴共振,在閱讀中產生出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生命感悟,產生出屬于學生自己的閱讀的“個人意義”。而只有產生“個人意義”的閱讀,才是真正的、有效的閱讀。就如《奧林匹克精神》的教學,如果只是知道這是一篇演講詞,懂得了文體特點,懂得了文本的內容、主旨、情感、表現手法等,這僅僅是一種認知、接受,所掌握的全部東西仍然只是外在于學生的系統,這些與學生的內在無關,更與學生的靈魂無關,與學生的生命無關。只有當文本走進了學生的內心深處,真正引發了閱讀主體的主動觀照、自主思考,引起了主體心靈的震動、情感的漣漪,產生了真正屬于自己的意義的悟解,內化為屬于自己的內在知識結構、情意態度,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效的閱讀。
這樣做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長期引導學生體悟,才能使學生把閱讀真正當做自己的事,擺脫被動的引導、驅使,切實培養起自主閱讀、思考、品味的習慣,增強閱讀的信心和興趣,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葉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以前,我們也一直強調要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然后不管怎么培養、激發,其本質仍然是老師要求學生主動、積極,學生還是被迫的,所以這種主動性一直很難形成。而體悟式閱讀教給學生走進文本的方法,突出主體的充分參與,強調文本意義的自我建構,能使學生產生豁然開朗后的自信和喜悅,能讓學生逐漸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魅力和價值,進而逐漸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發,一種向往,一種享受。這種發自內在需求的主動性、自發性、積極性正是新課標所極力追求的,也是一切學科快樂學習、高效學習的最重要的源泉和基礎。
高中語文新教材特別重視人文性教育,所選的眾多篇目有利于學生豐富情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這些僅憑老師的分析、講解、傳輸,僅憑學生的記誦是無法實現的。這剛好又給語文體悟閱讀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因為情感只有用情感才能喚醒,心靈只有用心靈才能感悟,只有引導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悟,才能促使他們走進文本深處,走進情感深處,既完成對文本富有個人意義的創造,也完成自我精神的雕塑和對生命意義的建構,這也正是新教材編寫的初衷。
也許有的老師會說:引導體悟必然要多占用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怎么辦?我想說的是,語文教學的任務絕不是教完課文,葉圣陶早就說過:“教材不過是一個例子。”我們的任務就是以這些“例子”和其他的語文資源為載體,培養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并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這個目標只要完成,我們就完成了教學任務;相反,這個目標沒用達到,不管灌輸了多少教學內容,都是對教學資源的浪費。
(作者單位:灌南高級中學,江蘇灌南,22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