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研制專家組組長陳琳教授明確指出“在我國,英語是外語,學習英語自然是外語學習,而不是二語學習,這是常識”,張正東教授也認為:“根據‘英語外語’的定位,中國英語教育在內容選擇上,必須立足‘雙基’,切不可舍棄‘雙基’而把英語課的內容變為‘時潮性’信息集錦加百科知識。”
二、重視語言知識教學,奠定堅實學習基礎
語言教學教什么?英國著名語言學家MichaelSwan說過:“Language teaching is teaching language,”(語言教學就是教語言)。但是,由于對課程標準提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的這一理念在理解上存在著一定的誤區,我國的基礎英語教學出現了忽視甚至不教語法和詞匯的極端做法,這嚴重影響著基礎英語教學的質量。“要學語言就得學語音、語法、詞匯這些知識體系中最基本、最核心而又最具‘發酵’功能的知識。這是聽、說、讀、寫技能的基礎,也是交際能力的基礎”。因此,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在關注技能發展的同時,不應忽視語言知識的學習,保證學生實實在在地學到知識,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優化語法教學。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James R Schmidt說過:“There will be no language learning without notieing the form” (不注意語言形式就不存在語言學習)。語法——語言構成的內在規律,是學習語言的“捷徑”,但卻是外語學習者感到最困難的問題,是阻止其進一步學習的障礙。課改實施以來,關于語法教學出現了一種較為普遍的認識,即“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就是重視聽、說教學,需要淡化語法教學,或者不教語法”。在此影響下忽視語言知識的教學,削弱了語言基本功的學習。學生在口筆頭表達中的基本語言錯誤多、病句多,而且有過早出現錯誤“定式化”或叫“石化”的趨勢,兩極分化也更加低齡化,“費時低效”的問題并未解決。
實際上“淡化語法教學”的認識是片面的,不正確的。課程標準并不排斥語法教學,也不主張“淡化語法教學”。因為任何語言活動,包括聽、說、讀、寫的訓練都離不開語法。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雖反對‘為語法而教’,不贊成以語法為綱的教學路子,但從長遠來說,要掌握好一門語言,提高語言質量,語法規則、文體理論、詞語慣用法等語言知識是必須學習的。就基礎教育而言,在高中畢業前,學生應當對英語語法的基本規則和知識有一個系統的掌握,但不必求全,以便其英語水平能持續提高”。
“現在的問題不是教不教語法的問題,也不是淡化或強化語法教學的問題,而是如何優化語法教學的問題。”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教學必須有效打破傳統的語法教學模式,將全新的更具交際性的三維語法教學法付諸實踐;從form(形式)、meaning(意義)和use(語用)三個不同的維度以全新的理念深入淺出地加以解釋,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語法,提高他們的語言分析能力,并能準確地運用語言進行有效的交際。
2.整合詞匯教學。
力主功能意念大綱的英國語言學家GeorgeWilkins說過:“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e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課程標準規定,學生高中畢業(七級)要求學會使用2500個詞匯,八級(高考要求)達到3000個,九級達到4500個。
詞匯——語言的基本要素,是語言知識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制約學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學生詞匯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英語水平,并直接影響聽、說、讀、寫技能的提高。因此,教師必須整合詞匯教學,將語音教學與詞匯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教給學生音標的準確發音和拼讀規則,使他們學會根據發音記憶單詞;同時掌握各種背誦單詞的方法,通過常見詞綴和基本構詞規則的講解,合成詞的分解,同根詞的擴展以及近義詞的延伸,擴大他們的詞匯量和詞匯知識;通過wordpuzzle,describe-guess word等活動和形式,提高詞匯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把他們從枯燥乏味的機械記憶中解放出來。
三、關注語言技能發展,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英語是一門交際工具,“學知識并非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應把知識當工具來學,要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技能,進而發展為能力”。
語言技能是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話語理解。屬于信息輸入,而說和寫,是思想表達,屬于信息輸出;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互依賴、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如果學生一個方面的技能提高了,那么他其他三個方面的技能也會有所提高,從而促進英語整體素質的提高,為其今后將英語作為工具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在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扎扎實實地訓練學生的語言技能,進而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
四、采用有效教學方法,保證學習效果
“外語教學中的教材問題,教師問題,語言環境問題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教學方法問題。”教師要根據“英語外語”的定位,把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放在首要位置,以人為本,求真務實,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選擇和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有序推進,層層提高,切實解決“費時低效”的問題,使基礎英語教學真正成為以培養人為最終目標的素質教育。
1.循序漸進,創造英語學習環境。
“外語環境不是絕對重要的,但可以說非常重要,課堂教學盡量多用目的語,創造一個英語環境,是我們外語教學的一項基本原則,必要時可以適當地使用母語,而不是完全排斥母語”。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卻容易劍走偏鋒,過分強調使用英語和用英語做事。“英語外語教學具有擺脫不了母語及其文化影響的‘先天性’特點”,㈣教師如果一味地堅持“用中學”,只能使一批學生對英語望而生畏,喪失信心,過早放棄英語學習,他們也會因此失去更多的人生發展的機會。所以,教師英語課堂用語應當逐步增加使用頻率,開始階段盡量使用通俗、簡單的日常用語,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感,創造學習英語的環境和氛圍,然后再逐步過渡為主要以英語進行課堂教學。
2.兼收并蓄,理性看待任務教學。
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教學法,有人就認為任務型教學法就是最好的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屬于強交際法的一個變種,它強調語言環境,學生在這種環境中用語言去做事,去完成任務。在那些有語言環境的國家,小班上課,聽說領先,效果確實很好,且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現在我國的外語教學有隨意擴大任務和趕時尚的趨勢,以前的聽力訓練現在叫任務型聽力教學,以前的閱讀理解訓練也改名叫任務型閱讀,沒有任務活動的課就不能算作一節成功的課等。教無定法,教學有法。在后教學法時代,世上沒有一種萬能的教學法。教師切不可把任務型教學法看成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每天、每節課都使用任務型教學法,而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學的實踐需要出發,實事求是,通盤考慮,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根據特定的教學目的、教學對象、母語環境、教學條件和教學階段的需要,吸取各種教學法的優點和長處,靈活采用合適的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五、結語
“中國英語教育的目的是學會運用英語去交流有益的信息,不是用英語取代漢語或者把中國改變為英語社會。”.堅持“英語外語”的準確定位,有利于實踐課程標準“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教學思想,有利于建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效率。因此,英語教師既要研究、吃透課程理念,做到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的統籌兼顧,又要研究學生和教學的實際,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有效教學模式和方法,幫助學生學好英語,掌握一門實用的交際工具,“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白銀市實驗中學,甘肅白銀,73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