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從啟動到現(xiàn)在,經歷了激情——困惑——務實三個階段,課堂教學也逐漸從表面的熱鬧形式回歸到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上來。但是,仍然有不少現(xiàn)象值得我們研究和商榷,下面談談自己對當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幾點反思。
反思一:算法多樣化和最優(yōu)化能促進“學困生”的發(fā)展嗎?
“算法多樣”是數(shù)學課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可以使教師不搞填平補缺一刀切,能夠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是在計算教學中促進每個學生在各自基礎上得到發(fā)展的一種途徑。但在教學中,很多時候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道計算題,可以出現(xiàn)三、四種算法,甚至更多。這時,不少學生弄得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接著老師組織大家討論,哪種方法最優(yōu)?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終于得出了一個最好、最簡單的方法。比如長方形周長的求法,最優(yōu)化的是“(長+寬)×2”的方法。學生做作業(yè)時你會發(fā)現(xiàn),還有一些“學困生”所選擇的是把四條邊的長度加起來的這種最復雜卻是他們最容易理解的方法。這時候老師是否還一味強調最優(yōu)化的算法?算法多樣化和最優(yōu)化如何促進“學困生”的發(fā)展?
反思二:教計算法則不符合新課標嗎?
新課程的計算教學,一些教師不教計算法則。首先,教材在計算課教學內容中沒有出現(xiàn)計算法則,這是教師不教計算法則的主要原因。其次,計算課教學內容多,練習量大,既要進行估算,又要進行算理及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沒有時間教計算法則。第三,部分青年教師不熟悉相關的計算法則。
新課程對計算教學的內容、方法和目標做了一些調整,主要是增加了算法多樣化,并適當降低難度及對計算速度的要求,但基本要求沒有變。因此,教師不要被當前某些理念或教學形式擾亂思想,以至放棄傳統(tǒng)有效、實用的教學方法。如計算法則的教學,對學生掌握列豎式計算的方法是很有幫助的。當然,我們不要求學生像以前那樣去背計算法則。重要的是讓他們理解計算法則。其實只要抓住每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一課一得,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把算法多樣化、算理與計算法則的教學有機結合,計算法則的教學問題也就得到較好的解決。
對于部分青年教師不熟悉相關的計算法則,可以建議:第一,虛心向身邊的教師請教,尤其是老教師;第二,閱讀老教材,研究其他版本教材對計算教學內容的編排,新、老教材都有各自的優(yōu)點。
計算教學歷來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如何在課改背景下,扎實有效地開展計算教學,既繼承我國在計算教學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能在新形勢下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
反思三:新教材的應用題教學需要完整的體系嗎?
1.新教材上沒有應用題章節(jié),減少了教材內容。也沒有了舊教材原來偏難、繁雜的題目,這樣應該是減輕了教學負擔??尚碌膯栴}又產生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也有所下降,教柵然強調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要求應以哪些內容作為依托呢?如果說有的話,就是教材練習中出現(xiàn)的幾道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緊密,但教材基本知諷點都不包含的應用題。如生活中讀里程表、水表、電表,列車行駛時間、速度等問題,這些題通常要花大量時間來教學,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就更難了。
2.新教材沒有應用題的編排體系,不便于學生整理復習,更不利于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原來舊教材將應用題分類、按年級編排,每一種典型應用題都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規(guī)律,就是復合應用題即一般應用題,也有解決的步驟和方法。新教材卻刪掉了這部分教學內容,如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實踐活動課應是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或用課堂內知識解決課堂外問題,重在實踐活動,并不是在其他數(shù)學知識領域之外增加新知識??尚陆滩牡摹按钆渲械膶W問”。“體育中的數(shù)學”都是排列組合問題,將這些問題引人課本,是否增大了教學難度?值得深思。
反思四:數(shù)學教學需要怎樣的情境?
教學中也有一些教師對“情境”過分強調和追求,好像離開了情境就不是新課改中的數(shù)學課了。因而千方百計地設計各種情境,卻把“為什么要創(chuàng)設這個情境”這個重要的問題忽視了。這樣的教學案例在教學中隨處可見。前不久在某雜志上看到了一篇關于情境創(chuàng)設的一個案例,教學內容是“三步計算題”。首先是故事導入:唐僧師徒四人,一路西行。一天走到黑風山口時,一位妖怪站在大道中間,大聲說道:“要過此地,需解此題?!毖峙e起一妖牌,上面寫一道計算題:74+100÷5×3。然后老師問:“這道題中含有幾種算法?”生答后,教師繼續(xù)問:“計算這道題要幾步呢?”接著是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怎么計算?老師最后繼續(xù)講故事:師徒四人繼續(xù)西行,路的中間有一大門,門上寫有一道算式:(440-280)×(300-260),寫上正確答案此門自然打開……案例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確實對小學生起到了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但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目的不應該僅此而已,更應該在于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否能為學習數(shù)學服務;是否能讓學生在數(shù)學上有所思考,有所回味,有所啟發(fā)。如果讓那些非數(shù)學的因素干擾了數(shù)學學習,我們有可能又回到形式化的教學上去,而忽視了數(shù)學的本質。此刊編者認為課堂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應當遵循三條基本原則:以激發(fā)數(shù)學問題意識為導向;以促進數(shù)學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為目的;以情境素材的合理選取為前提。我很贊同這一觀點。同時我認為,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一定要從情境引入,不是每節(jié)課都要創(chuàng)設情境,要防止認識上的“唯情境論”。
反思五:離開了“合作交流”就不是好課了?
合作學習是課改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一些教師把合作學習看成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認為課堂上有了小組合作就有了課改意識,就是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于是,不論是什么樣的問題,都讓學生“小組討論討論”。
還是以上面的“三步計算題”的教學為案例。計算74+100÷5×3之前,學生就已經有了混合運算的基礎了,他們難道連幾步計算都不清楚了?會因為“兩步”還是“三步”發(fā)生爭執(zhí)嗎?看看“合作探究”部分的設計,在這里安排一個“小組討論”,能討論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如果連這樣的問題都要學生來“討論、交流”完成的話,那還有什么問題需要學生“獨立思考”?
我認為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應該遵循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原則:當個體在解決問題確實有困難,必須要有同伴的幫助;或者是小組的討論交流能更有力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更能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時才適用小組的合作學習。必須的則用,可有可無的則堅決不用。否則,淡化了數(shù)學的本質不說。還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發(fā)展、永不停歇的過程,有收獲、有困惑、有思考……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不管是在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應該是我們每位教師的不懈追求。愿今天課堂上少一些做作,多一分實在,讓我們的學生得到真正的提升!
(作者單位: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廣西南寧,5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