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教育改革不斷推進,但體育教育改革的腳步卻十分緩慢,體育教師(尤其中小學體育教師)必須拋開一些世俗的眼光,凈化自身,放眼未來,主動尋找促進自我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性知識,這樣才能加快學科發展的步伐,進而提高學科地位。
一、對學習共同體和實踐性知識再認識
(一)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是泛指這樣一個群體:所有成員擁有共同的關注點,共同致力于解決一組問題,成員之間高度認同,彼此親近,共同分享。學習共同體具有共享的規范和價值、進行反思性對話、個人化的實踐以及合作四個特征。其類型分為現場共建學習共同體和網絡共享學習共同體兩種。現場共建學習共同體包括學校教研組(同質或異質)、區域學習實踐體;網絡共享學習共同包括體育學術論壇、博客、QQ群等。
(二)實踐性知識
體育教師實踐性知識是指在教學等實際工作情境中形成的各種經驗的整合,教師的實踐性知識不僅是從書本、雜志上去獲得,更主要的是在親自參與體育教學活動中去直接獲得的。有學者把體育教師的實踐性知識特征概括為四點。第一,經驗性:運動技能教學和訓練多依賴經驗,體育實踐知識和經驗越豐富,它對體育本質與發展規律的理解就越深。第二,行動性:體育教師的實踐過程是“追問與反觀”的方式,反思總結行動的過程。第三,綜合性:體育教學訓練是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化過程,無論是體育理論還是教學實踐,都必須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第四,動態性:體育教師在發展的過程中主要通過追問與反思不斷更新自身教育觀念,接受新知識,對自身的實踐性知識不斷重組。
二、構建學習共同體提高體育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必要性
(一)體育教師合作與互動的缺失使學習共體的構建成為應然
1.合作缺失。由于“體育”自身特有的稟性,導致不少體育教師具有爭強好勝和“唯我獨尊”的個性特點,從而形成了體育教師的個人主義文化。然而,體育本身競爭對壘的文化特征又尤為突出,而體育教師成長過程中潛意識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很容易形成了派別主義文化,這種文化雖然其內部間是緊密聯系的,但是派別間體育教師則漠不關心甚至相互競爭與排斥。
2.互動缺失。體育造就了體育教師的直爽、開朗的人格品性。然而社會、學校制度以及諸多同行對體育教師的地位評價仍然低下,在這種消極的評價標準下,體育教師良好的人格品性被掩蓋。最終使得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間產生了隔閡。造成有效互動的缺失。
(二)體育教學的特殊性是提高實踐性知識的必然
體育教學特殊性體現在:第一,語言特殊。即表現在精煉性、啟發性、術語性、形象性、及時性、調節性和口令性等。第二,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只有對教材的深刻了解,才能準確、明了、形象地把信息傳遞給學生,對有些復雜、抽象的技術動作還需要多種理論的運用。第三,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表面上體育教學由動作示范、組織訓練等體力勞動所構成,但其背后需要豐富的科學理論為支撐。第四,室外作業。操場是體育教師真正結緣的地方,除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外,還要承擔大量的課余訓練。第五,職業受年齡、性別制約。隨著教師年齡的增長,其示范的優美性和示范頻率會慢慢減少,另外女教師受生育期等因素影響,其體力勞動也會相應減少。第六,由于體育教師不用下晚自習,所以晚上時間相對寬裕。
體育學科性質決定對體育教師實踐性知識要求更高,所以體育教師應主動尋找新型的學習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三、基于學習共同體習得實踐性知識
(一)基于現場共建共同體習得實踐性知識
現場共建學習共同體是體育教師實踐性知識獲得的重要途徑。通過現場分享教學的得與失,以此來提高自身的實踐性知識。
1.學校學習實踐共同體。這是當前學校最常見、最有效的學習實體,通常定義為教研組活動。主要是立足課堂進行研究,此共同體中的成員相對來說彼此間更為了解,討論更有針對性。比如,通過集體備課、說課、聽課、上課、評課等活動,形成互相啟發,互相支撐,互相促進的格局,以減少教學實踐中自發盲目的行為。但是這種學習共同體成員間一定要避免急功近利、利益之爭,這樣才能使資源得到共享,對話實現平等,合作就會務實。
2.自由構建學習共同體。此學習共同體以休閑、高雅的活動為介質,往往這個群體的成員沒有專業界限,但有著共同的愛好、共同的教學理想追求,旨在提高教科研能力為根本而自愿自樂地相聚在一起。如“茶話沙龍”,茶話活動格調平和而高雅的氛圍,能隨意發言,自由探討。由于是自發性的組織,在討論中無任何顧忌,人人能對一個(類)問題、一個教學場景、一個教育熱點等進行討論,在暢所欲言中發現本質問題,無意識中能對問題完成深度探討,這種學習共同體無疑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習得的好途徑。
3.一線體育專家構建學習共同體。例如“常州市小學體育教育李長志名教師工作室”,該工作室由教研中心負責人李長志牽頭,聯合12名體育教師共同構建起來的共同體。通過定期開展教學研究、共研課題,來破解教學疑難問題,探討教學策略,鉆研有效教學模式。這種利用專業引領的研討模式,教師的實踐性知識能迅速提高。目前,他們已經有很多科研成果通過體育專業期刊推廣。
4.區域教研活動。區域教研形式有:研討課、示范課、優質課比賽以及專題培訓等。研討課:形式可以多樣,例如開展“同課異構”活動,讓不同的教師對同一個內容采用不用的方式進行授課,無論是指教者還是觀摩者,都能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示范課:請名師示范課,有利于青年教師借鑒成功經驗,準確把握教學中的方向性問題。優質課比賽:是教師教學能力突破,磨練意志,成為名師的必由之路。專題培訓:請專家辦講座,能引領教師的理論專業化發展,在無形中促進體育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習得。
5.全國教學觀摩比賽。能夠參加全國性比賽的教師都是各地的佼佼者,可以說他們有著不同的教學風格,并且帶有區域性的教學特色。如2005年開始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與中國教育學會學校體育專業委員會每年共同舉辦~屆全國中學體育課現場觀摩活動。活動中教師通過觀摩優秀教師的成功教學展示、專家的精彩點評和同行間的熱情交流,結合自己的教學并內化成為自己的經驗,這也是實踐性知識習得過程。
(二)基于網絡學習共同體習得實踐性知識
體育教師科學利用寬裕的時間構建網絡學習實踐共同體,為促進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體育學術論壇。體育學術論壇類型有:一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組建,如“新思考體育與健康論壇”;二是由體育專業期刊雜志為依托組建,如“學生體育協會論壇” (http://bbs.sports.edu.cn/index.php)、“體育教學論壇”(http://bbs.tyjx.net.cn/)三是自發組建,如“中體論壇”(http://bbs.ty121.cn/)。教師在選擇這些論壇時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和內在需求出發,不可盲目。學術論壇學習共同體大多以在線研討的形式,對一個(一類)問題進行討論,所以分為短期和長期研討兩種形態。討論中大家共同身份——網民,體現平等;參與人群多樣,區域無限制,凸顯多元。體育學術論壇的最大優勢是跨時空這共享觀點和共享資源,在這種平等、多元、共享的氛圍中更利于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提高。
2.體育博客。博客是WEB LOG的縮寫,簡單來說就是網絡日記。事實上“博客”一詞,至少有兩個義項:一是作為名詞,指網絡流水記錄形式(Blog),或是指撰寫網絡日志的人(Blogger),具體是指在博客上撰寫日志、引用鏈接、回復評論并運用多種手段來個性化博客的人;二是作為動詞,意思為撰寫網志這種行為。寫博客是新型的工作、學習、生活方式,眾多博客組成了一個博客學習共同體,經常參與寫博客能夠培養寫作的好習慣,在博客群中進行教學經驗的交流、分享成功、吸取教訓,為實踐性知識習得提供了廣闊空間,能促進體育教師專業成長。如:《中國學校體育》博客圈(http://q.blog.sina.com.cn/zgxxty),中小學體育博客圈(http://q.blog.sina.com.qn/caolao),學校課余體育訓練博客圈(hup://q.blog.sina.com.crdxxkytyxl)。
3.體育QQ群。使用QQ進行交流,信息即時發送回復,收發及時、功能全面,是為網絡學習的重要工具。QQ群是由有共同需求的、共同愛好和理想目標的人聚集在一起組成的學習共同體。調查發現,眾多體育教師樂意使用這種方式交流,同時為實踐性知識習得提供可能。目前有很多體育期刊組建自己的QQ群,達成作者、讀者和編者平等對話,形成三方共贏格局。在QQ群中可以共享文件、視頻資源,傳輸文件等,可以開展主題討論,互動交流,分享經驗。
除上述網絡資源共享共同體外,還有在線體育課程,如MSN、UC等應用軟件,隨同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這將是教師教研的主流形式。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桂林實驗中學,廣西桂林,5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