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性教育是持續終生的教育。3~12歲階段是兒童性教育的重要時期,家庭是該階段兒童接受性教育的重要來源和場所。本文在對3~12歲兒童家庭性教育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在3~12歲兒童家庭進行性教育的若干對策。
[關鍵詞]兒童 家庭 性教育 對策
關于兒童的性教育,以往多強調并集中在青春期實施。不僅較少將幼兒園與小學性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考慮,而且主要從學校教育角度談兒童性教育的開展。
事實上,對青春期之前的3~12歲兒童進行性教育對個體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更加有效。它不僅有助于兒童性別概念的形成和性角色的建立;有助于消除兒童性發展過程中的異常,防止“性抑制”;并且能夠使兒童與教育者以一種相對平靜、自然的心態對待“性問題”。另外,家庭是該階段兒童接觸和識別性別差異的重要場所,更是兒童接受性教育的重要來源。
筆者對289個幼兒家庭和206個小學生家庭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兒童性教育正面、積極的意義和價值被大多數家庭認同。但是仍然有30.4%的幼兒家長和33.9%的小學生家長對開展3~12歲兒童家庭性教育持消極態度,擔心兒童家庭性教育可能會產生負面作用。性教育實踐領域里幾種錯誤的性教育觀:“無師自通論”、“誘發錯誤論”和“問題發生論”在3~12歲兒童家庭中還是很有市場。
調查結果還表明,多數3~12歲兒童家庭不再將性教育理解為單純的性知識學習,對性教育內涵的理解趨于全面,幼兒家庭較重視性別角色教育,小學生家庭較注重對孩子進行青春期知識的學習。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84.7%的幼兒家庭和88.3%的小學生家庭需要在性知識的學習方面獲得幫助;87.5%的幼兒家庭和80.5%的小學生家庭希望獲得性教育溝通、交流技能的培訓;性知識不足與性教育技能的缺失是目前3~12歲兒童家庭開展性教育普遍面臨的困難。
兒童性別以及性別角色的最初認識是從家庭開始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子女進行性知識、性道德教育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對3~12歲兒童實施科學、合理的性教育,有助于孩子性心理的健康發展,有助于孩子坦然面對青春期的“性困惑”,擺脫由于性萌動帶來的干擾。本文結合調查結果,對開展3~12歲兒童家庭性教育談一談個人看法,以期對廣大的兒童家長有所啟發和幫助。
1.建立正面、自然、積極的性態度
性沒有任何神秘可言,性是人的本能,性伴隨著人的一生。性,雖是人類的本能,但它并不像呼吸和飲食那樣可以不學自會。古人早就說過,性不學則損天命,喪倫理。而且在現實中,兒童確實存在性好奇和性疑問,迫切需要性教育的引導。另一方面,人類的性行為。不僅有其自然屬性,更重要的是其社會屬性,使男女的行為規范適應社會需要和道德要求,這就需要循循善誘和悉心培養,而不可能“無師自通”。
父母與子女談“性”的時候,應該摒棄對性羞于啟齒的態度,采取自然、親切、坦誠的態度面對孩子,視“性”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拋開“孩子過早了解性會導致過早學壞”這類想法,成人本身對待“性”是一種自然的態度,那么孩子也會習慣,會不以為怪。在孩子談到與“性”相關的問題時,成人或躲躲閃閃、或嚴加制止,反而使孩子對性問題產生一個心理上的興奮點,增強對性的神秘感、好奇心。對于孩子們探索“性”的行為,父母不應視其為羞恥或下流行為,更不要責備和懲罰他們,因為我們不正確的態度和反應,反而會增加孩子的罪惡感和叛逆性,一旦真實面對現實問題時變得不知所措,無計可施,反會以更為過激的行為、偏激的方式對抗父母。
性認知和性意識的形成從幼兒期就開始了,如果父母缺乏正確引導和教育,極有可能導致成年后的性心理扭曲和障礙。伴隨學齡兒童生殖器官的發育和首次遺精、月經初潮的出現,父母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告訴孩子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使他們坦然接受事實,以喜悅的心情面對成長。同時,父母還應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每天清洗孩子的生殖器,教育孩子內衣褲不要穿得過緊,定時睡覺,不賴床等,做好性衛生保健工作。
2.提高家庭性教育水平
兒童期的性教育主要在于家庭和父母,父母的言談舉止時刻影響著孩子。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影響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性別角色和性道德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一方面要善于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素質,將潛在的教育優勢轉化成實際的教育成效。
父母一方面要抓住時機,適度適量地給予孩子正確的性教育,如在幼兒期就要進行性角色教育,將小學五、六年級作為青春期教育的開端;給孩子洗澡時,教他認識身體的部位等。另一方面還要幫助孩子辨析來自外界的各種影響,使孩子逐步接受性道德和性行為準則。
作為家長,第一要面對現實,不回避孩子的性疑惑,面對兒童的性問題,既不能掩飾應付,更不可以斥責,應該簡潔、誠實地解答,如針對“女孩子為什么要蹲著尿尿”的疑問,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女孩子站著尿尿會弄濕衣服和身體,不衛生。”第二,父母的性教育應注重引導和溝通,不應只是簡單的約束和灌輸,而要培養兒童“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第三,父母應該及早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將正確的性觀念、性知識傳授給孩子,為孩子們步入變化莫測、危機四伏的青春期“接種疫苗”,提前做好準備。第四,父母要先接受性教育,學習科學的性知識,掌握必要的性教育溝通技巧,不做“性盲”。知識是生長理性的土壤,一個對性缺乏了解和認識的父母,很難正確看待性教育,也很難采取正確的性教育方式。
3.幫助兒童形成規范的“性別角色”
人在幼年時期,尤其在3至6歲的孩子將要度過生長發育中的“戀父(母)情結”期。這個時期的孩童,除了照樣喜歡父母雙親之外,男孩特別喜歡與母親接近,而女孩特別喜歡向父親撒嬌,想獲得父親的偏愛。這種情結是兒童性心理發展的必經過程,沒有什么問題。通常隨著兒童年歲的增加,一般在6歲進入小學以后,孩子轉而與同性父母特別接近,即男孩改與父親接近并認同,而女孩模仿母親,學母親的樣子做女人。
為了防止“戀父(母)情結”的深化,父母要適當限制異性子女對自己的過分依戀行為,如父親應減少與女兒肌膚的接觸,逐步以成人異性之間(非戀愛關系)表達愛的方式傳遞父女之愛,減少親密行為。母親要及時阻斷男孩的“戀母情結”,淡化孩子這種心理狀態,鼓勵孩子親近父親,多和同性別的孩子玩。
父母是兒童性別角色的第一個模特,兒童通過觀察父母和父母的言傳身教來學習怎樣做一個合格的男人和女人。父母應該從小讓兒童知道自己是男是女,引導、支持兒童正確的性別角色模仿,建立正確的性別認同。父母切不可因為孩子的性別與自己的期望相反,而對孩子實行反性別撫養和反性別角色教育,如給男孩子取女孩的名字,穿女孩的衣服,玩女孩類的玩具,學女孩子說話的語氣、聲調,這樣將容易導致孩子性倒錯和性變態,使之成年后不能適應社會生活。
4.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共同參與
性問題本身具有高度的私密性,因此,性教育對人際關系的要求比較高,一般人在性問題上極難進行交流。家庭是子女性教育的第一課堂,家庭在兒童良好的性心理養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每個家長面對的只是自己的一個孩子,在親子交往的時間和親子觀察的細致、深度上,家長都遠勝過老師,而且家長與子女的關系更親近、隨意,不像教師與學生之間那么正式,所以對于有些不便向教師提及的涉及自身的問題,如自身的生理變化、戀愛問題、異性交往問題等,孩子都可以毫無顧忌地向家長談論、討教,而家長也可以基于對孩子的深刻了解,及時而有效地加以具體指導。
然而,由于目前家庭對兒童性教育存在先天認識不足,家長缺乏與兒童在性問題上的必要知識準備和溝通技巧,所以,家庭和父母在兒童性教育中的潛在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在某種程度上,家庭甚至成為兒童性教育的障礙。
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也應該是兒童性教育的主要承擔者。首先,學校具有先天良好的師資和豐富的教育經驗,教師只要接受必要的性教育培訓,完全有能力擔負兒童性教育工作。其次,在學校開展兒童性教育,能夠引起家庭和社會的重視,因為學校既是一個承擔教書育人職責的社會機構,同時,起著引領家庭教育的任務,學校對兒童性教育的重視,必將推進家庭性教育的發展。再次,通常在一個有同齡伙伴參與的、輕松的、友好的交往環境中,兒童是比較容易交流信息與分享知識的。因此,在學校中集體學習有關性知識,使兒童可以大方地討論、提問,對他們的性疑問大有幫助。
但是,學校性教育中仍然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弊端。首先,性屬于個人隱私,并非所有的性問題都可以公開進行教育。性時常與自尊、獨立性聯系在一起,處理不當將會對兒童心理造成陰影;而且許多性問題兒童自己無法察覺,尤其是性心理的變化,帶有很大的隱蔽性,需要細致、長期的觀察,這一點在學校是不易做到的。當兒童性心理變化以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時,可能學校已經失去教育的最佳時機。其次,性角色的形成、性道德觀的培養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不是在課堂上灌輸就能實現的,父母榜樣示范與和諧家庭氛圍比課堂說教容易被兒童接受。最后,學校性教育的現狀并不理想,由于長期的“性禁錮”和“性神秘”思想影響,我們對性教育還缺乏研究,學校性教育重點在青春期,主要講述性衛生知識,教育方法也比較單一、老套,沒有注重兒童的“自我教育”。
社會,無論在兒童發展的任何階段,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在學校、家庭對“性”遮遮掩掩的時候。社會上可謂是“性息橫流”,漫天飛舞的小廣告、男歡女愛的電視劇、衣著講求“短、少”的流行時尚,以及各種纖體瘦身訊息、淫穢書刊網站,無時無刻地在向我們兜售“性息”,兒童由于缺少必要的鑒別能力以及性好奇,錯誤的信息一旦“捷足先登”,事后的補救往往十分困難,而且惡果一經釀成,對兒童和家庭的傷害可能是不可修復的。因此,我們必須凈化社會環境,消除不健康的性信息,為兒童的成長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社會環境。
兒童需要得到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共同關懷,性健康教育應該是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承擔的任務,兒童性教育工作必須發揮家庭、學校、社會各自的優勢,相互補充,才能使我們的孩子成為身心健康的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