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一書中,把人類的語言稱作“詞的語言”,“沒有詞匯,任何語言都是不可想像的”。法國語言學家馬騫柯恩在《語言》一書中認為:“語言的主體就是全部詞匯。”可見,構成任何一種語言的核心和主體都是詞匯。那么,我們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應該是詞匯,應當把每篇課文應掌握的詞語,作為授課的中心與重點來對待。
但是,現在的語文教學很少把詞匯當成珍珠寶貝,相反,老師們只在蜻蜓點水般的正音之后,往往就把它們置之腦后而大講什么“分段”和“主題”,拓展延伸去了。即使中學語文課本中有關生字詞的要求,幾乎都僅僅停留在“讀讀寫寫”即注音辨形上,而“遣詞造句”這一極具重要的語言訓練形式,差不多被拋到九霄云外去了。例如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有關詞的練習倒是不少,可惜大多都是注音、解釋之類的機械、靜態的練習;造句練習出現的次數很少,分量不及全冊習題的1/10,而且,其中有的還只是興趣題,可做可不做。
而語文課本上的那些詞語,學生們是否真正地大部分會讀會寫(這應該說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吧)了呢?非也!分析每次考試(段考、期考、中考等)的有關試題,你會驚訝地發現,這一考項的得分率是相當低的。最近,我做了一個九年級段的專項調查:由任課老師自行選擇40個詞語共100個漢字(包括剛教過的和上學期所學的,每字1分)讓學生進行聽寫,結果是:最好的一個班級前10名平均得分為85分,最高的95分,后10名平均得分是50分,最低的9分。大多數成績在60多分。如此看來,詞語識記的狀況實在是過于糟糕了,更何況是運用!從學生的作文情況看,“詞匯貧乏癥”便成了一大通病與頑疾。分析近幾年的中考情況,發現能夠在作文中應用上初中學過的1000多個詞語的,實在是鳳毛麟角!這種現象實在令人擔心。“詞匯”難道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了嗎?
不少有識之士就曾呼吁“擴大識字量和詞匯是初中階段刻不容緩的任務”,有人曾專門對語文教育現狀進行了系統的調查與研究,指出“語文教學應當首先過好識字關”,但是許多師生對“最常用、最基本的字詞恰恰忽略了!”要確立詞匯在語文教學當中的核心地位,語文課堂如何做呢?
首先,變革須從更新觀念入手。必須從思想上提高對其重要性的認識,充分意識到詞匯在語言表達和思維中的無可替代的作用。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認為:“要寫好文章,首先要學好造句。”所謂“通順,主要是用詞造句的問題。而在造句的問題上,主要是用詞不當”。張志公先生則講得更為具體:“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學習詞匯。一個人如果知道的詞很有限,或者懂得不少的詞但是不知道怎么用,他的語言能力一定不高……‘詞不達意’,也往往是詞不夠用的結果。”我們在語言教學中要十分重視詞匯的教學,把詞匯教學和關于模仿這種思維形式的訓練聯系起來。這是最根本的。一個人如果詞匯豐富,知道的詞多而且掌握得好,他的語言能力就不會差。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當中應當更重視詞匯的教學,重視邏輯思維的訓練。練習要從詞句練起,再逐步練習寫成段成篇的文章。詞句的訓練應當進行比較長的時間,現在有些學生,一直到中學畢業,寫作能力還不符合要求,原因之一就在于過早丟開了這樣的訓練。
其次,應當明確,我們提倡語文教學以詞匯為核心,并非是要削弱或取消閱讀教學和文學教育的應有地位。恰恰相反,強調語言因素,只會進一步使閱讀和文學教育的任務落到實處,從而切實和避免連篇累牘、喋喋不休的架空分析。那么,究竟怎樣構建以詞匯為核心的語文教學模式呢?
1.加大詞匯量。
應當在精心選擇的基礎上,增加每篇課文當中要求學生必須會讀、會寫、會用的詞語的數量,以便在長期不斷積累和運用中達到量中求質、熟能生巧的目的。筆者隨機抽查了實踐一批典型的各種課文,發現每篇課文應當要求學生掌握的“三會”詞語一般在30個左右。
這些詞語的篩選和確定有以下幾點原則:
(1)課文提示、注解和練習所出現的,尤其是帶有生字的新詞;(2)分析或欣賞重點、難點語段所需要的,即一般所謂的重點“詞語”;(3)典雅優美或文言意味較濃的書面詞匯;(4)日常生活中常見常用而學生又經常寫錯的詞語。
2.進行以詞匯為核心的語文教學的幾個步驟。
第一,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先由學生各自篩選出一批自認為精美、管用的新詞,通過討論交流,互相取長補短,達成某種共識,然后把經師生共同確認的詞語,工工整整地抄寫在寫字本上。從學生的書寫現狀看,要求每節語文課抄寫幾百字,不但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能有效地加強對詞語的記憶,一舉兩得。
第二,在分析或欣賞課文時有意突出和強調詞語的重要作用,必要時還可要求學生用其中的一些詞語來復述、分析課文的重要內容。
第三,教師根據有關詞語的一般搭配和習慣用法,選擇其中的若干個,引導學生進行“連句組段”練習。這種練習是非常有好處的。
3.強化詞匯教學還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重視詞語教學絕非要大搞“詞語解釋、選擇填空”之類機械呆板、勞而少功的練習。相反,應當盡量避免單獨、孤立地死記硬背,應想方設法將詞語放在具體的語文環境中加以理解和記憶。結合熟讀、背誦重要的語段進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要擴大和增加每篇課文詞匯量的積累,但又不能貪多求全,漫無邊際。對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文眼”式的關鍵性詞語務必抓住不放,他們往往出現在文章的中心和精雕細刻之處。
(3)經常建立新舊詞語之間的聯系與歸類比較,是提高學習興趣和鞏固記憶的重要方法。例如,小學學過的“藍藍”、“瓦藍”、“蔚藍”三個描寫天空或海洋顏色的形容詞,到初中時就會增加“碧藍”、“湛藍”、“藍汪汪”等詞匯,這些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較理解,歸類記憶,形成必要的記憶網絡。又如,小學生也許已經懂得“美麗”、“漂亮”、“華麗”等詞的含義,中學生則就應該把“標致”、“富麗”、“瑰麗”、“絢麗”等詞語納入自己的記憶倉庫。可分門別類地紡織相關詞語的“關系網”,例如把學過的描繪花卉顏色、芳香和姿態的詞語集中起來進行記憶,同時提醒學生,今后繼續學到此類詞語,要不斷地進行收集和積累。這種滾雪球式的不斷加長知識鏈條的方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興趣,增強學習的內在動力,而且可使他們“心悅誠服”地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和精巧。
(4)同義詞、反義詞的歸類或對舉出現,也是幫助理解和掌握詞義的妙法,特別是同一篇課文中如果出現這些詞語,更要“如獲至寶”似的抓住不放,加以比較和運用。
(5)師生在講解、討論詞語時,可以適當聯系擴展,組合變化。例如學生學習朱自清的《春》,可以告訴學生,需要時可把“披著蓑戴著笠”簡縮為“披蓑戴笠”;學習魯迅的《藤野先生》,可以講講“幾次三番”有個成語叫“三番五次”;“好意難卻”常常還寫作“盛情難卻”等。
(6)教師應當不失時機、因勢利導地帶領學生“到生動的思想的源泉那里去旅游”,“仔細地觀察周圍的世界,盡量用精確的詞句表達事物的各種形態、顏色、聲音和運動”。同時教師還應當努力培養學生對于語言自身含義的敏銳感受能力。例如,在群情激昂的聲討大會上,他必須學會深切地感受什么是“義憤填膺”、“怒不可遏”;在森林公園的深處,他應當感受到什么叫做“曲徑通幽”,領悟到“幽靜”與“靜謐”的真諦。蘇霍姆林斯基在調查分析學生們為什么記不住、用不上學過的許多詞匯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發現,學生使用的許多詞和詞組,在他們的意識里并沒有鮮明的表象和現象聯系起來。”“詞語是在缺乏鮮明形象的情況下進入他們的意識的。”
在最新版的中學語文教材中,對詞匯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如何在教學當中貫徹這個要求,還有待同仁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