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艙語)心得》一書是根據于丹在央視“百家講壇”的講稿整理而成。書中于丹侃侃而談,讀者在獲得為人處世、修煉心靈之道的同時,也會獲得身心的愉悅。從一個教師的角度看《于丹(論語)心得》,也許收獲更多的是一種教書育人的藝術。
1 教師要有“高心態”和“低姿態”。
所謂“高心態”,是說教師在教書育人中,首先要清楚自己責任的重要性——教師不只是知識傳播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在解讀《論語》的過程中,于丹強調: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獲取心靈快樂。于丹不僅傳播經典,還將經典解讀為一種暖人心胃的“心靈雞湯”,這是我們每位教師應借鑒之處。教師只有以一種自信從容的“高心態”走上講臺,才能吸引學生的目光,贏得學生的信任。所謂“低姿態”,意思是教師不能因為站在講臺上的臺階較高而覺得高人一等,相反,應該放低姿態,以服務者的身份為受教育者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知識養分。于丹在書中說:在很多時候,“無言”的力量比教師居高臨下地教訓學生更大;“此時無聲勝有聲”,只要教育出自真心,放低姿態也許能贏得更多的理解、尊重與贊同。于丹說:“《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孔子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圣人,在和學生相處時都能以樸素、溫暖的情感態度來影響弟子,而不是用灌輸的方式強行輸出知識,這樣一種謙和的低姿態教育,不僅能使學生接受度增強,重要的是用這種態度感染學生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謙和虛心的品質。
2 教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力。
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力,除了要求教師普通話標準,還要會用邏輯嚴密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吸引學生。于丹演講時字正腔圓,語言前后連貫呼應、不啰嗦不拖沓,整文出口時一氣呵成,而且少有廢話。這一點可以說她是忠實地沿襲著孔子的傳統:語言凝煉,惜字如金。只要開口就要盡量保證出口的話沒有繁瑣和錯誤,這是教師需要努力提高的技能。教師要提高語言表達力,還必須知識淵博,能夠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在《于丹(論語)心得》中,于丹引用了20多個古今中外的小故事,來詮釋《論語》中有些深奧的道理,這些本來需要復雜闡述的道理常常通過一個小故事就使人豁然開朗。她把一部足以讓人讀一輩子的高深典籍提煉出淺顯易懂的做人處世道理。這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傳播的藝術,這是我們教師應該學習培養的重要能力。
3 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知識底蘊非常重要。
教師不能只靠所謂的“教育技巧”去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育指標,作為傳播知識、塑造心靈、服務學生的教育者,還要用人格魅力和知識底蘊影響學生做人。所以,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認識事物是什么,還應教會他們辨別是哪種、為什么、用怎樣的方法去做……孔子也提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于丹用最樸素的表達告訴我們:圣人一直在提醒,學習不在于得到了多少知識,背住了多少首詩,而在于使自己內心充實安寧。教育不應該是死記硬背,而是“有教無類”地針對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施加影響。俗話說“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給人一杯水”,只有這桶水是清澈干凈的,才能保證喝水人的健康與成長。同樣道理,教師應用自身渾厚的知識底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為學生增添生活砝碼,讓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