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特殊教育資源匱乏,教育資源建設困難,原因是特殊教育資金投入少、資源共享性差等,必須采用新技術,建設基于學習對象的網絡課程資源;對已開發的資源進行跟蹤評價確保有效更新的資源;對教師進行雙重培訓與構建教師共同體等措施共同促進特殊教育資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特殊教育資源 績效技術 學習對象 教師共同體
教育部關于在全國中小學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決定,提出從2004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特殊教育的現代化。由于我國特殊教育起步晚、起點低、基礎差,發展不平衡,導致了資源匱乏的現狀,建設符合特殊教育需要的資源已經成為實現特殊教育跨越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基本概念
教育資源建設可以有四個層次的含義:一是素材類教育資源建設;二是網絡課程建設;三是資源建設的評價;四是教育資源管理系統的開發。這四個層次中,素材類和網絡課程資源建設是基礎,是資源建設過程中需要規范的重點和核心;第三個層次是對資源的評價與篩選;第四個層次是工具層次的建設。作者瀏覽了包括中國特殊教育資源庫在內的眾多資源網站,發現多媒體素材與集成、網絡課程仍為資源存在的主要形式,這也是目前資源建設的普遍特征。所以本文論述的資源建設主要指多媒體素材及其集成與網絡課程建設。
二、特殊教育資源匱乏的原因
1 特殊教育本身的因素。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導致特殊教育學校數量相對較少并有著獨立的課程體系,為普通教育開發的大量資源由于缺少針對性,只有極少部分能直接應用于特殊教育過程中,加之信息環境相對閉塞,使得特殊教育資源相對匱乏。
2 資金投入少。目前各地特殊教育學校發展不平衡,60%以上的特殊教育學校設在鄉鎮或農村,投資不足,經費來源有限的同時又欠缺獨立進行資源建設的能力。而且由于受眾面小,高投入低產出,成本難以保障,企業也不愿意涉足該領域,導致特殊教育資源質量與數量有限。
3 資源共享性差。全國特殊教育學校共有1640所,只有部分院校具備獨立資源建設能力。而且由于特殊教育機構追求小而全,機構之間在資源建設過程中各自為政、缺少協作、缺乏信息交流,導致資源的重復建設,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進一步分割,阻礙了特殊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三、特殊教育資源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 關注資源建設的績效。在我國。有些錯誤觀念困擾著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如:認為特殊教育事業是慈善性質的,對辦學效益問題不加考慮,結果使教育工作者心目中缺乏質量和效益觀念??冃Ъ夹g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工程學思想和方法,它強調解決問題的系統性,努力尋找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最佳成本。依據績效技術的觀點,系統中各個因素共同相互作用才可提高績效,所以特殊教育信息化不僅要注重硬件環境的建設,更要注重資源的設計、開發、管理、使用、跟蹤評價、更新等各方面的協調;引入經營理念,關注成本,關注效益,對資源建設的資金投入進行合理規劃,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資源;實現特殊教育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使有限的資金投入發揮最大的效益,確保資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 資源建設標準化。目前特殊教育資源重復建設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數量龐雜、形式不規范、利用率低等問題。對于特殊教育來講,人力、物力、財力相較于普通教育都處于劣勢,所以更要注重資源開發的標準化?!皩τ诟鱾€行業來說,標準化都是一項非常重要和基礎性的工作。從本源的意義上講,標準是為了交換而產生的,構建教學信息資源庫的標準就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信息的廣泛傳播,而這正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標之一。特殊教育資源建設者需要克服建設過程中的隨意行為,按照相關規范及建設標準對資源進行科學的描述、設計與開發,便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及時的查詢、獲取、重組所需信息。
3 基于學習對象構建網絡課程資源。特殊教育資源庫存在著集中存儲、資源難以分割重組的缺陷。即便是采用分布式存儲,地方院校負責分擔部分存儲空間,可資源本身并不能發生根本變化,教師在使用某個知識點時必須將全部課程內容完整下載,并且所下載的資源也不一定完全滿足教學需求。教學活動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過程,必須構建基于學習對象的網絡課程資源。
學習對象(kaming Object,簡稱LO)是指“任何具有重用特性并用來支持學習的數字化資源”。學習對象具有如下特征:①可重用性。不僅指內容可以在不同時間、空間和平臺上的重用,還包括方法與技術上的重用。②教學性。由于LO是用來支持學習的,所以LO應該具有教學功能,在設計時一個LO至少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③獨立性。學習對象具有自我包容的特性,獨立的教學功能使其不借助其他學習對象同樣可以達到一個甚至幾個教學目標。④聚合性。由于學習對象元數據是與XML綁定的,因此可將小的LO通過XML描述合并為更大的LO,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習。⑤元數據綁定。為了使LO具有以上特性,包括共享性和易檢索性等特性,每個LO都有相應的元數據加以說明。基于學習對象的資源設計可以方便使用者根據元數據描述對資源進行查詢并重新組合(如圖所示),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資源的重復開發,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節約成本,提高了績效。
4 資源的評價及改進。目前的資源建設,資源一旦投入使用,開發過程便徹底結束,缺少對資源使用效果的評價及改進。教育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是需要長期建設與維護的系統工程。對資源進行形成性評價以了解過程進展方面的信息,并使用這些信息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基礎;進行總結性評價以搜集總的目標達成方面的信息,并使用這些信息來做出價值性判斷。資源建設作為一個動態循環過程,對資源利用結果進行追蹤,發現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優化已有資源或約束未來的開發行為,對內容進行及時增補,保持與時代需求同步,才能確保資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5 雙重培訓與共同體并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培訓應強化質量意識,不僅應該關注技術及其應用,更應該關注信息化條件下教師的學科及專業發展,同時開展信息技術培訓與專業技能培訓,以兩條線來共同構筑教師堅實的信息化基礎。
教師的學習是應用型學習,也是群體性的合作學習,應通過成立教師共同體對教師進行持續的非正式“培訓”,以提高教師的信息交流與合作意識。教師共同體可以由教師自愿組合形成,也可以根據學校發展靈活組建,例如組建教研組、備課組、專家組等。在教師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年輕教師的優勢,以“新”帶“老”,深化“老”教師對信息技術教學的認識,提高操作技能與操作水平,推進特殊教育學校信息化進程;在教學技能提高方面可以以“老”帶“新”,確定一部分教學業務精良、指導經驗豐富的教師為“導師”,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技能,加深對教育的理解和職業道德的形成。教師共同體不限于校內,要拓寬合作渠道,采取請進來的模式和其他學校的教學設計專家、媒體專家、資源開發人員等展開合作,引進先進的教育技術與教育理念,為他人提供研究基地的同時促進本校教師向研究型教師過度,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