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在交際教學思想框架內發展的最新教學途徑。2001年7月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筆者對任務型途徑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進行了嘗試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定量(實驗)研究
1 研究問題及對象。定量研究要驗證:任務型教學模式是否比傳統的教學模式更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受試為102名來自筆者所執教的高二兩個理科平行班的住宿學生,兩個班的學生每兩個星期回家一次,其他時間均在學校度過。通過前測。閱讀項平均得分略低的被設置成實驗班(Ec),由34名男生和16名女生組成;另一班為控制班(CC),由35名男生和17名女生組成。
2 實驗過程。實驗貫穿2004~2005學年第一學期(5課時,周,共20周)。實驗期間,實驗班和對照班均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SemorEnglish,or China Student's Book 2A,本冊書包含10個單元,每個單元由4個部分組成,閱讀是每個單元的核心部分。兩班授課進度、課時安排、相關教學設施保持一致。 對照班采取傳統的五步教學法,側重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操練;實驗班則嘗試采取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實驗班的教學活動,具有如下特點:

(1)課堂教學任務化。在課文學習的前中后環節,筆者均根據課文內容,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了各種任務,兼顧語言的形式和功能,突出交際目的,以任務為驅動,優化了語言的輸入、內化和輸出。
(2)任務實施合作化。在任務的具體完成環節,同學間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如辯論、角色扮演等,合作化的任務有助于創造班級成員相互競爭而又積極互賴的學習氛圍。
(3)課后作業項目化。任務的執行將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如編寫對話、調查等。這些項目化的作業有別于傳統的抄寫和翻譯,將語言學習與實際生活和真實的運用環境緊密結合,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
(4)智能發展多元化。任務化的學習活動更具有多元性,更能關注學習者個體智能差異,允許個人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知識并建構對事物的認識,使學生通過語言的學習達到“全人”的發展(兩班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活動比較詳見表1)。
3 測量工具。前測和后測工具分別是高一(下)和高二(上)學期期末全市統考試卷,卷面滿分為150分,閱讀單項分值為40分。考試時學生被打亂,編入不同的考場,每份考卷均流水批改。
4 數據收集和分析。實驗班和控制班構成自變量,每個學生的卷面總分及閱讀單項得分作為因變量輸入電腦,然后運用SPSS12.0對所獲數據進行分析,統計平均分和標準差,并對兩班的卷面總分和閱讀分值進行獨立樣本和配對樣本t檢驗。
(二)定性(個案)研究
1 研究問題及對象。定性研究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在前測和后測中的得分情況,從實驗班中抽取3組學生分別進行訪談,每組3人,分別標上1至9號。第1組抽取了3名在后測中總分成績增長在10分以上的學生(1~3號);第2組為3名成績優異且保持穩定的同學(4~6號);第3組是3名在前測和后測中得分均很低的學生(7~9號)。通過對3組學生的訪談,旨在發現任務型教學法對不同英語水平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動機的影響。
2 研究工具。本研究在后測結束一周內進行,采用的工具為個別訪談,問題涉及如下幾個方面:①你是否對英語學習比以前更有興趣?②你的英語學習自信心和成功感如何?③你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如何?④你喜歡課堂中的活動嗎?覺得對自己有幫助嗎?⑤你對老師的教學有何建議?
3 數據收集和分析。每名學生每次訪談時間為10分鐘,在不被學生察覺的前提下用錄音筆全程記錄,然后對錄音進行轉寫整理,最后進行質性分析。
三、結果和討論
(一)定量(實驗)研究
1 前測結果。按照研究設計,實驗之前對兩班學生的總分和閱讀得分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2)。
統計結果表明,CC的閱讀項得分及總分均略高于EC,但不具有顯著差異。標準差值說明,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在兩班呈正態分布,這為實驗的開展和數據變化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 后測結果。經過為期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之后,對兩班后測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分別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樣本t檢驗,旨在對實驗效果從不同緯度進行比較。
(1)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見表3),EC閱讀平均得分和總平均分高于CC,其中閱讀得分顯示明顯差異。
(2)配對樣本t檢驗(表4、表5),反映EC和CC在實驗前后的變化。
表4顯示,EC后測中閱讀和總分的情況均好于前測,顯示出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1),說明EC在一個學期的學習之后,閱讀能力取得了明顯的提高,反映了任務型教學模式對學生英語水平發展積極有效的影響。
表5顯示,CC在后測中總分比前測有所提高,但閱讀平均分卻略有下降,說明CC的閱讀水平維持在原有水平,沒有顯著變化。
3 結果討論。定量研究的統計結果證實,任務型模式比傳統模式更能有效地提高學習者的英語閱讀能力。首先,任務型教學模式能夠增強語言的輸入、交互和輸出,從而促進學習者語言的內化和習得。其次,該模式有助于學習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的提高。在“任務”的執行過程中,學習者時時被提醒,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和監控者,同時,他們必須相互幫助,協作完成相關任務。與之相比,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大量的時間被用于有限的語法或語言結構的解釋和操練,鮮有全方位的互動,語言的有效輸出也難以保證。其次,過分以教師為中心,導致了對教學的強調而忽略了學習過程,忽視了學習者的個性發展需求。
(二)定性研究結果與討論
1 當學生“做中學”時,學習動機和興趣顯得更為強烈。任務型模式給學生提供了參與、體驗、交互、交流和合作的機會,從而擺脫了機械的記憶和重復,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學生變得更積極、更主動。
2 任務型模式通過讓學生體驗成功,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動機,并增強了興趣。教師設計出有意義、交際性、有回報的任務,可以誘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并融入到其中,促進其語言習得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增強了動機和興趣。
3 小組合作有助于學生降低過分焦慮,使學習氣氛變得輕松,學生容易克服膽怯心理。小組合作活動能夠幫助學生調節心理狀態以適應交際需要,因此能優化語言的輸入、交互和輸出。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學生扮演主要角色,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提供及時的指導,極大促進了他們學習動機和興趣的發展。
4 任務型教學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解釋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學生對任務的理解和把握。任務型模式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對語言形式可有適當的偏重,以免學生產生畏難情緒。
5 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以培養,英語學習觀念得以正面轉變。任務型模式能夠激發學生對英語語言本身的愛好和興趣,使英語學習更具活力,學生的學習也更趨向自主,這符合新課程“優化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基本理念。
四、結論
(一)研究發現
本實證研究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在發展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任務型模式比傳統模式更為有效。讓學生在參與交際性任務的同時,又能引起他們對語言特征的關注,拓寬了語言輸入的途徑、加強了語言的交互,保證了語言輸出的有效性,促進了語言的學習。
2 任務型模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信心,增強其英語學習的內在動機,學生的學習也趨向于積極和自主。
3 語言形式(字、詞、句、語法)的教學在任務型模式中不可或缺。任務前語言形式的介紹,及任務后語言形式的總結和歸納,對交際任務的開展提供了語言支持。因此,要兼顧語言意義和形式,在以意義為中心的交際活動中,必須確保學生關注語言形式。
(二)教學啟示
在運用任務型模式時,應采用“中間型”的任務設計,即既強調語言形式,又注重意義和功能。在應試色彩濃厚的高中階段,我們在大力強調語言形式的同時,要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語言的功能,讓學生感受其強大的交際功能,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著想。
其次,“任務”應該有趣、實際、可操作,能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讓學生自覺主動尋找學習機會,并能享受到學習的回報。
最后,教師的教學觀念以及學生的學習觀念都應及時更新和轉變,進行相應的角色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任務型語言教學并不意味著對現有教學思想和方法的摒棄,必須因地制宜,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將新的與傳統的方法有效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