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教師應當讓習作教學的課堂面向生活,盡可能擴展學生的生活空間,豐富學生的感性經(jīng)驗,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悟出作文的真諦——生活是精彩的。
1 觀察生活,豐富習作素材。
我們的習作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有目的、有計劃地帶領學生親近自然、觀察自然。校園內(nèi)的樁樁小事,家庭中的點點滴滴,乃至鄰里之間的爭執(zhí)以及街頭巷尾的見聞,都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捕捉,去體驗。例如,在學寫動植物時,可以利用兩課連上,時間比較充裕的時候,帶領學生融入大自然,讓他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并盡可能讓學生去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讓學生習作有話可說,有物可寫。
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習作應從自己的身邊生活人手,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片段,養(yǎng)成主動觀察、勤于動筆、樂于表達的好習慣,從而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2 捕捉生活,激發(fā)習作靈感。
作文教學呼喚生命的回歸,讓我們?yōu)閷W生在作文時多開幾扇窗口,讓清新的空氣吹進來,讓靚麗的色彩透進來。教師要善于捕捉時機,抓住生活中一閃而逝的精彩,激發(fā)學生的習作靈感,讓學生筆下生花。例如,一只蜜蜂“嗡嗡”地飛人了正在上課的教室,引來學生們一陣驚呼,幾分鐘后,蜜蜂終又“嗡嗡”地飛走了。三年級是習作的起步階段,學生還不知什么叫習作,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于是我馬上調(diào)整了課程內(nèi)容,請幾位同學說說剛才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把這些寫下來就是一篇很好的習作了。學生們高興地動起筆來,一會兒一篇篇佳作就誕生了。
教師要做攝影師,善于捕捉生活瞬間的精彩,讓學生真實地記錄下來,在不知不覺中品嘗到習作成功的喜悅。
3 體驗生活,引發(fā)習作熱情。
生活如泉涌,作文如溪流,但小學生的人生經(jīng)歷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豐富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活動中,獲得真切的生活體驗。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習作是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的課余生活。雖說學生平時玩過很多游戲,可他們并沒有認真觀察同學們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真的讓他們寫,還是會覺得無從下筆。于是,我利用一節(jié)課,讓學生玩一個有趣的游戲——“我是木頭人”。游戲的規(guī)則一是不能動,必須堅持20秒鐘時間;二是必須擺一個pose。提醒學生要記住自己擺的pose,還要注意別人的pose和自己的心理活動。結(jié)果20秒鐘下來,學生有的叫苦連天,有的興高采烈,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我趁熱打鐵,讓他們把剛才的一幕寫下來,結(jié)果學生自然揮灑自如,寫出了習作。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創(chuàng)設恰當?shù)那榫皩⒆屗械膶W生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4 感悟生活,抒發(fā)個性見解。
面對生活,每一個學生有著獨特的認識和感受。我鼓勵學生大膽寫這些生活,引導學生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思維角度、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從而得到對生活的不同見解。例如,班級里有位學生喜歡給別人起外號,因此經(jīng)常有學生來告狀。于是我組織學生討論給同學起外號到底好不好?為什么?結(jié)論很快就出來了,大部分同學覺得給人起外號是不文明的行為,是需要制止的。還有的觀點是給人起外號要看起怎樣的外號,如“小雷鋒”、 “小書迷”,那是表揚人的,聽了不僅不會生氣,還很高興,為什么就不行呢?只要事先征得同學的同意,只要是文明的,不一定都是壞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只要你的理由能征服大家,你的理由就能站得住腳,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不一樣的聲音。
“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老師要具備一雙慧眼,讓孩子懂得生活,融入生活。這樣,孩子的習作就能扎根在生活這片沃土上,長出茁壯的葉,開出艷麗的花,結(jié)出豐碩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