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背景下,由于《品德與生活》 (蘇教版)教材從內容到形式都發(fā)生了較顯著的變化,我們鉆研教材不僅要從宏觀上、整體上去把握一冊教材、一個單元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作用,更要從微觀的角度研究每一課時教材的具體內容、編寫層次和編寫意圖,著力讀懂、讀透教材的每一幅圖、每一句話,把握文本背后所蘊藏的豐富內涵,然后根據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自己的課堂富有個性化和時代感。在鉆研和把握教材的過程中,我們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透過簡單的素材看到豐富多彩的生活
教材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更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教材向學生敘述一個個生活事件,卻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展示社會生活的全部。學習教材并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我們應該把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xiàn)象納入課程內容中,并由此調整、生成話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共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材舉例]
蘇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我的一家》是這樣編寫的:首先出示了一幅空白圖框,要求貼上“我的一家”的照片,向大家作介紹;然后幾個孩子在一起交流場景:互相說爺爺媽媽的生日是哪一天,他們有什么興趣愛好;接著展示出兩幅“親情對對碰”的游戲場景圖,康康熊在一旁,對話框里出現(xiàn):“你能說說家中歡樂的故事嗎”的字樣;最后是家庭生活展示板——親親熱熱一家人,貼上一些家庭生活照片。
[教材內涵透視]
《品德與生活》課程學習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構起各種道德概念,并能依據對道德概念的理解來進一步認識、分析實際生活中所面臨的每個事務,解決相應的問題。 本課呈現(xiàn)的是兒童的家庭生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無私的,而孩子往往意識不到,因此,幫助兒童正確地認識父母和家庭,體驗親情,促進兒童與父母的溝通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對道德要領的理解并不是“憑空”建構的,常常需要經歷一個從具體事情中提煉的過程。上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而典型的現(xiàn)實教材。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讓學生看看、想想、記記、說說等表達層面和回憶的層面上,學生對“家庭生活的親情”的概念意象的建構是不到位的。因為道德概念意象的形成,并不是簡單地由教師將形式化的東西直接塞進學生的頭腦中,它必須通過具體的、直觀的、生活中的素材來逐步呈現(xiàn)和形成。
[加工策略]在活動中感知
為使學生頭腦中豐富而雜亂的家庭生活感受變?yōu)榍逦尚械男袆?,引導學生回顧、再現(xiàn)家庭生活場景,我們可以對教材教學作如下處理: 讓學生在課前觀察并了解家人的職業(yè)、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還要讓學生準備幾張家庭生活照,準備在課堂上向同學們介紹。
上課時,教師可以示范向學生展示自己童年時的家庭生活照,讓學生猜一猜哪個是自己。然后介紹照片中的人物與自己的關系、家人的職業(yè)、愛好、生活習慣等。教師介紹要有條理、層次清晰,使學生容易理解。并記住表達方式,為自己的交流做好鋪墊。將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按老師介紹的方式或自己喜歡的方式,互相介紹自己的家人。
也可以請學生看書上插圖,結合實際展開回憶,說一說父母是怎樣互敬互愛,父母是怎樣愛我們?接著通過“夸夸自己的好爸爸、好媽媽”活動,體會父母之愛、親子之愛是幸福家庭的基礎,并懂得要從小就承擔一些家務勞動,減輕父母的負擔,使家庭生活更幸福。這樣可以使教學內容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學生的生活,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品德行為養(yǎng)成教育。
教學將要結束時,還可以引導孩子通過各種渠道向父母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愛和感激,讓學生家人也感受到孩子的一番真情。
二、透過靜態(tài)的文本看到動態(tài)開放的過程
教材呈現(xiàn)的是靜態(tài)的教學內容,但是品德課程是一門生活化課程,追求的是動態(tài)的、過程性的真實教育,教師應該堅持靜態(tài)教材動態(tài)施教,直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使品德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連、相通、相融。
[教材舉例]
蘇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的《過家家》。教材分5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自選活動主題,教材上呈現(xiàn)了6個不同的主胚;二是自由組合分角色,教材呈現(xiàn)3個小朋友正在商量著如何分角色;三是分組編排小品,教材呈現(xiàn)3個小朋友正在商量做些什么準備;四是匯報演出;五是評選頒獎。
[教材內涵透視]
本課教材是按照“過家家”游戲的流程來呈現(xiàn)教學內容的。教材呈現(xiàn)的6個主題,反映了兒童家庭生活的不同側面。老師在組織活動主題選擇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心理需要自由選擇,也可以選擇教材中沒有呈現(xiàn)的主題。
本課的二、三、四部分,都是對兒童編排、開展游戲活動的引導和提示,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懂得游戲的規(guī)則,學會文明欣賞。
教材的最后一個部分是評選頒獎。這里的評選并不是看兒童演技的優(yōu)劣,而是要關注角色扮演中,學生同伴之間的合作程度,游戲的創(chuàng)意、效果、對家庭生活的指導意義及解決游戲活動中問題的能力。使教學評價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化,真正呈現(xiàn)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發(fā)展的理念。
[加工策略]在動態(tài)中建構
領會靜態(tài)文本的意圖后,要設計一些具體的活動過程,讓學生通過自主選擇、合作游戲來建構合適的道德活動場景模型,經歷道德知識的產生、道德概念建構的全過程,最終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并發(fā)展良好的道德能力。 有老師在組織《過家家》教學活動時,這樣導入活動:
小朋友們以前有沒有玩過過家家這個游戲?你是和誰一起玩的?玩的什么內容?看來小朋友們都很喜歡玩過家家這個游戲。老師還從你們的發(fā)言中發(fā)現(xiàn)玩這個游戲需要選擇一個內容,和幾個人一起來玩,是嗎?
那么我們今天全班一起過家家將圍繞什么內容來玩呢?現(xiàn)在老師請小朋友離開座位去看一看、讀一讀教室墻上窗戶上的卡片,然后想一想今天過家家的內容和什么有關?同學們可以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內容來玩過家家,如果你覺得卡片上的內容都不喜歡,你自己還有更難忘的事情,那么你自己來確定一個內容玩過家家。
總之,教材由于篇幅、呈現(xiàn)形式的限制,不得不通過這種靜態(tài)的文本來努力彰顯品德課程的活動性,真正的動態(tài)化道德認知過程的構建,必須由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特點,進行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讓每個學習者經歷完整的認知過程。
三、透過教材的留白看到教材的雙向構建
瀏覽品德教材,你會發(fā)現(xiàn)教材的呈現(xiàn)形式:只有片言只語和一組組圖片,且在圖例之后都會出現(xiàn)“……”“?”或要求學生直接動手寫寫畫畫的內容。借助這留白的空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觀點、創(chuàng)意及其分析和解決問題所獲得的結論向教材進行傾訴和表達,這樣學生和教材就進行了富有能動和創(chuàng)造性的雙向建構。
[教材舉例]
以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的《送給新年的禮物》為例:教材中有多處留白。一處:新年到了,問問你的爸爸、媽媽、老師、同學,你又有了哪些進步?另一處:新年寄語——請父母、老師、同學還有其他的人,為你寫上“新年寄語”等。每一處留白都能給學生帶來思考、創(chuàng)新、自主活動的機會。
[教材內涵透視]
本課教材的留白為“創(chuàng)意性留白”。借助此處留白,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在搜集照片、圖片、文字中積累有關的材料和事實。在學生創(chuàng)生的“自己的教材”上凝聚著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此時,教材已成為孩子的創(chuàng)作手冊、心靈檔案,成了孩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教材留白,是新教學理念的一種體現(xiàn),蘊涵著多重意義: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對話,有利于開放,有利于實踐,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實施校本課程。教材中留白的種類很多。有根據自己生活經驗去填補的展示性留白;有對他人的評價、自己的反思的評價性留白;還有的是旨在激活想像、引發(fā)道德思考的省略性留白。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材,搞清楚留出空間的目的是什么,該怎樣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活動。
[力工策略]在活動中拓展
對于道德價值的學習,我們應該以體驗性思維和態(tài)度加以把握,并讓學生在道德交往活動中真正獲得道德經驗和體會。 有老師在組織《送給新年的禮物》教學活動時。針對教材的第一處留白,這樣組織活動:教師首先扮演成“新年老人”,以“新年老人”的口吻提出“同學看我,我看同學”活動的組織安排和要求。然后分小組討論:夸夸我的同學。小組中的每一個同學尋找各自贊美的對象,互相說一說同學的個性和長處,再在對方的書本上寫下自己的美好祝愿。在此基礎上,“新年老人”邀請本學期進步大的同學作“一分鐘演講”,表示再接再厲,在新一年里取得更大的進步。最后,每個學生都獲得“新年老人”送上的一份“新年賀卡”,上面都有一個美好的祝愿和對學生新學期的新要求。
總之,對于教材。教師應抱著尊重、理解、充分運用、改造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去對待,而不能讓教材束縛自己的教學與思考。教師只有在不斷感悟、創(chuàng)新中,才能真正地確立“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在品德課程學習的同時,得到多方面綜合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