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學閱讀的目的
關于文學的創作和欣賞,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有這樣的認識:“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基面,覘文輒見其心。”在文學的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在觀察、體驗生活基礎上,總是先有情感、思想的醞釀,然后用言辭的形式表達出來,所以有“詩緣情而綺靡”的說法。藝術的創作總是源于藝術家對人生、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和理解,是藝術家個體經驗的藝術表述。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在莊子的《逍遙游》中放飛著人類向往自由的翅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營造了人類理想的生活,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淚凝聚了無數的哀、怨、情、仇、興、衰、榮、枯,杜甫的詩篇述說著一個社會在歷史中的飄搖……每一個經典的作品都是一個奇特的精神世界,都是作家生命體驗的述說。在作家筆下,“一枝一葉總關情”,作家用自己細膩的感情、豐富的想像力、高度的聰明和智慧描繪著一卷卷生活的畫面,述說著一段段情感,講述著一條條哲理。我們閱讀文學作品就是要領會作家的情感,觸摸其生命的脈搏。閱讀中只有通過心靈的碰撞,才能進入到作家的世界,融入到人類生命歷史的河流中,從而豐富自己的情感,增加自身的閱歷,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
(二)對“披文人情”的理解
“披文人情”指的是對文學作品的欣賞過程,所謂“披文”就是對文字障礙的掃除,對篇章結構和藝術內容的理解;“人情”即融入文本對象的情感之中,是對文本中思想情感的體會、領悟和理解。“披文”是“人情”的前提和基礎, “人情”則是“披文”的目的和歸宿。披文人情是閱讀主體對閱讀對象的介入,是要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去體驗和感悟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意蘊和道理,是一種主客體情感體驗的融合。語文教學中強調披文人情,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通過對這些內容的解讀去塑造學生的靈魂,建構學生的人格,促成學生生命的完整性。教師在引導學生披文人情、理解文本時,應該掌握以下原則。
一是要做到知人論世,把握多元解讀的有限性。文本在體驗中生成,總是帶有作家個性化的感受特征,因此,對作品的解讀首先要學會“知人論世”,也就是了解文本創作的時代和文化背景及作者自身的特點。哲學解釋學雖然強調對解釋主體前理解的尊重,強調多元解讀的可能性,然而不了解作家創作的意圖,不了解作品產生的背景,對文本的解讀很可能就是一種誤解。如果不了解文言白話的論爭,就難以理解胡適白話詩的價值;不了解魯迅生活的時代背景,就難以理解他“為人生”而創作的真正價值;不了解封建社會習俗,就會對真摯的寶黛愛情產生曲解;不知道李白的經歷,就很難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心情……多元解讀是在掌握材料基礎上的有理有據的多方位思考,不是摒棄一切出場語境而去胡思亂想。對真理的引導是教師的責任,雖然應該鼓勵學生的批判反思精神,但絕不是不著邊際的胡思亂想。教學中更應使學生掌握批判反思的能力,不但要學會掌握材料,占有材料,組織材料,還要學會進行嚴密邏輯論證的能力。知人論世是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有效理解的必要條件,也是學生進入文本的必要途徑。
二是做到“人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相結合。“人情”是全身心投入以便對文本的內涵進行全面、深入、透徹的領會和理解,然而,“人情”的目的不是對他人思想、主張、觀點的全盤接受,而是在主客體雙方視界的融合中形成新的認識和見解,是對文本的超越,是對自己的一種提升。我國古人讀書講究“出入”法, “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人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人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知出得書,則又死在眼下。惟知出知人,乃盡得讀書之法”。“人”是“出”的基礎, “人”是要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體察作者的思想和內在情致,是對作品的深入理解。我國傳統上提倡通過“涵泳”、“諷吟”、“熟讀”等欣賞手法去融入、理解和品味作品。“出”是對作品的超脫,是對作品的整體把握,不但融會作品思想,而且在聯系自身經驗的基礎上,不拘于文本,是對文本的一種超越。關于“出”和“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這樣的認識:“詩人對于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人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人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這對我們的閱讀審美活動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出”是“人”的目的,是審美的高級階段,是一種境界的提升,是一種靈魂的升華。閱讀活動首先是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但理解內涵只是閱讀活動的基礎要求,不是閱讀的最終目的。閱讀還是閱讀主體對文本“言外之意”、“境外之境”、“味外之味”捕捉,是要在審美體驗中改變自己,提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是一種主客體間的視界融合,視界融合是對主客體各自前理解的一種超越,“只有進人作品,解讀者才能真切地感受作品源源不斷的生命;同時也只有跳出作品,解讀者才會對作品產生高情至論”。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學會“入乎其內”,更要具有“出乎其外”的超越意識;既要引導學生認識和感受人類生命的不同色彩和情趣,又要從中領悟和追尋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既要認識人類的歷史和現在,又要為自己的生命籌劃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