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要]
幾年前,我在一所中學當班主任,有一天課外活動結束后,學校發現丟失了一個籃球。經調查,初步判斷是我所教年級的學生拿的,但無法確定具體班級和具體學生。由于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丟失籃球應該還在學校,為尋得有利物證,教育、懲處違規學生,維護學校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當天晚自習,由政教處、各班主任共同對學生宿舍進行了搜查。具體分工:各班主任在教室維持紀律,每次讓一名學生回宿舍,協同政教處教師對其箱及私有物品進行搜查。搜查結果:找到了丟失的籃球。處理:給予該學生警告處分。
[反思]
保障在校學生財產和學校財產安全是學校應盡的職責,學校在采取各種措施保護學生財產和學校財產安全的同時,對損壞、盜竊財產的行為制定了一系列應對辦法。其中,對盜竊財產的行為,學校為求得有利證據,通常會搜查學生的課桌、宿舍、箱子及可能存放贓物的處所。這種針對不特定學生的搜查行為時常引起非議。非議的理由之一是該搜查行為涉嫌侵害學生的隱私權等權利。
隱私是不愿告訴人或不愿公開的個人的事。張新寶認為:“隱私是對個人私事的隱瞞,包括與男女兩性有關的事情。”從該定義可以看出,首先,隱私是個人私事,包含個人私有領域和事務,不涉及公共利益;其次,隱私是否公開,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他人無權干涉。王小能認為:“隱私權一般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對自己的個人秘密和個人私生活進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種人格權。”享有隱私權的主體為自然人,即公民。權利主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公開或不公開個人隱私,公開個人隱私的,應通過正當途徑,不得損害公共利益與善良風俗。法律確認:保護隱私,是尊重人權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行為人非法獲取、公開和使用他人隱私,給權利主體造成損害的,則構成對隱私權的侵害。侵害隱私權的構成要件包括:(1)獲取、公開和使用他人隱私的行為沒有法律上的依據;(2)有侵害事實發生,給權利主體造成不利影響;(3)侵權行為和侵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構成侵害隱私權的,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結合《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責任方式通常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造成精神損害的)等。
學生在學校里有兩種身份:受教育者和普通公民。作為受教育者,學生應遵守《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法規以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作為普通公民,學生應擁有普通公民的權利。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基本上為未成年人,其民事行為能力受到一定限制,由于生理、心理的不成熟,該階段的學生需要學校進行有效的管理。
學生宿舍作為學生居住、休息、生活的場所,與普通公民的住宅意義相近,學生在宿舍主要扮演普通公民的角色。公民對自己的住宅享有住宅權,《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學生對學生宿舍是否享有住宅權?從學生宿舍的功能看:作為學生居住、休息、生活的場所,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公民的住宅;作為多名學生集體居住、休息、生活的場所,學生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其他同學,學生宿舍與純私人住宅有著一定差異。學生對學生宿舍不可能擁有完全意義的憲法上的住宅權,這里將學生對學生宿舍的權利稱作“準住宅權”,以突顯對學生宿舍權利的保護。從維護學生權利角度出發,學校對學生宿舍的管理,有別于對教室、運動場等其他公共場所的管理,學校在學生宿舍的管理措施、管理行為方面應受到一定限制。這種限制的依據是法律對公民權利的規定,這種限制同時也體現了學校對學生權利的保護與尊重。對學生宿舍“準住宅權”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對住宅權的保護。
課桌是學生存放書籍、文具等學習用品的地方,其中的日記以及其他信息經常涉及學生個人的隱私,是學生不愿讓其他人知悉的。學生一般把衣服等生活用品和有關個人秘密的物品放置在箱子里,而且認為比較保險,這種想法的理由可以歸屬為:箱子、課桌內空間屬純私人領域,未經本人同意,他人無權查看。
《教育法》第二十八條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行使下列權利:(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二)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可見,學校具有自主辦學、管理權。學校搜查學生的課桌、宿舍、箱子及可能存放贓物的處所,其出發點是保護學校、學生的財產安全,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無可厚非。這些措施涉嫌侵害學生個人權利,但實用、有效,往往還有威懾作用,故樂此不疲。即使不少學生表達異議,但不會給學校帶來實質不利影響,學校一般不予考慮。深究其原因,其一,學校法律意識淡薄,不清楚法律對公民權利的規定。在此材料中,當為了查獲偷竊人,保護學校、學生財產安全而采用涉嫌侵害學生個人權利的措施,與尊重學生個人權利發生沖突時,學校選擇了前者,似乎也有一些道理。然細細斟酌,就會發現問題:是否只有搜查學生的課桌、宿舍、箱子及可能存放贓物的處所,才可能查獲偷竊人?是否存在其他方式同樣能夠達到目的?如果有,應該選擇對學生權利侵害最輕的方式。其二,學校在行使教育管理權與法律確認學生的權利發生沖突時,學校行使教育管理權的方式應受到限制,原因在于法律不可能認可違法的教育管理方式。其三,學校沒有搜查權,根據法律規定,只有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才有搜查權,在行使權利時應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進行。學校搜查學生的課桌、宿舍、箱子及可能存放贓物的處所,已經超出教育管理權的范圍。
該事件中,學校的搜查行為必然侵害學生個人擁有的、不愿被他人知悉的秘密。按照侵害隱私權的構成要件分析,學校主觀上有過錯,客觀上實施了侵害學生隱私權的搜查行為,給學生造成不利影響,而且,侵權行為和侵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學校構成對學生隱私權的侵害。這種侵害的直接受害者是學生個體,然而,影響深遠的是淡化學生的法制觀念,漠視法律的權威,進而影響中國的法制進程,其危害不可小視。
參考文獻:
[1]張新寶.隱私權研究[J].法學研究.1990,(3).
[2]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社會教育出版社,200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