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興趣的心理學基礎
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觀認為人的學習動力是自我潛能的充分發揮。羅杰斯認為,人類有機體有一種自我——主動學習的天然傾向。當“各級水平的學生在遇到對自己有意義的、恰當的問題時,必然會進行自我——主動的學習”。而且,“唯一能對行為產生深遠影響的學習,是自己發現并把它化為已有的知識”。從中可以看出,這種與生俱來的對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尋求知識、真理、智慧和探究秘密的欲望,是學習的一種自然推動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觀和學習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主宰自己的學習,學習是學生個人的獨特體驗。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學習過程中人的因素,必須把學習者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必須重視學習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價值觀;必須相信任何正常的學習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發展自己的潛能,并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二、解析影響作文興趣的心理因素
1.作文興趣源于學生的心理需要。
興趣是學生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和愉快的情緒體驗相聯系的。放到作文教學中,作文興趣就是學生渴望獲取作文知識、提高作文水平和略帶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其核心是學生的需要。人本主義代表人物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對人的需要進行了五個層次的劃分。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需要是動機產生的基礎,只有當學生有某方面的需要時,他才會產生這方面的動機。反之,當學生有某方面的動機時,他會努力去尋求這方面的需要并達到滿足此需要。作文興趣教學就是教師要善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作文需求。
2.作文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
動機是由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一種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動機必須有目標,目標引導個體行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動力。學生根據學習動機的來源把學習動機分為兩類。一類是內部動機,即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自身,如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等。另一類是外部動機,指學生的學習動機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如學生為獲得獎勵、為避免家長處罰帶來的不愉快而必須學習,等等。相比較來說,有內部動機的學生更能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好奇心強,喜歡挑戰,解決問題具有獨立性,能在學習中獲得很大的充實感和滿足感,其動力更持久。而有外部動機的學生一旦達到自己的目的,學習動機便會下降。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以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為主,激發學生的外部動機為輔。最終能達到外部誘因轉化為學生內驅力。學生對作文的認識,由外部的誘因變成內部的需要,成為行為的動力,進而推動行為。興趣作為學生的內部動機,可以成為學生作文的直接動力。
3.作文興趣是學生認知傾向、意愿的表現。
學生作文的傾向、意愿根植于學生的自我決定理論。這種理論強調自我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人們行為的決定因素是自我決定,而不是強化序列、驅力或其他任何力量。人們擁有一種基本的內在的自我決定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引導人們從事感興趣的、有益于能力發展的行為。自我決定論基于對人們需要的認識,其特點是自行設計和選擇行為。興趣是學生的一種認識傾向,是學生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學生的一種意向活動。興趣的傾向性表現為兩個基本特點,即內在趨向性和內在選擇性。利用興趣的傾向性特征,教師要培養學生對作文的內在趨向性和內在選擇性,使其內心有作文的意愿。
三、作文興趣運用機制
1.利用學生廣泛的好奇心,使作文成為內部動機。
好奇心是人們積極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生天生就有好奇的特點,好奇心是學生的一種本能,是人類天生的一種反應能力。學生的好奇心還具有泛化性,它會指向任何新奇的事物。這種好奇心其實就是表現為學生興趣中的有趣。根據皮亞杰的認知階段發展理論,7到11、12歲的學生認知特征表現為具體運算階段。小學階段的學生興趣表現為有趣,有趣是興趣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處于發展的初級水平。
人生來不會有什么興趣,興趣完全是靠后天發展起來的。所以在小學階段作文教學中,我們特別要創設情境興趣,激發和保護學生的興趣。情境興趣,乃是指在一定具體教學情境中對認識對象所產生的興趣。在此情境中,學生表現出愿意學,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在現在的作文教學中,體驗式作文、情境式作文都是屬于此范圍。新課標倡導的活動課程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境興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與作文能力。
另外好奇心是指學生對于沒聽過沒見過的事物的一種新奇感和探究精神。它是一種自發的、短暫的心理傾向,但它卻是興趣的開始。好奇心可以促使人去積極思考,大膽探究,從而使人產生興趣。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克服困難,以頑強的意志力完成作文。學生或許不愛寫命題作文,但學生對調查、訪問、參觀充滿好奇,感興趣。這樣就能使學生作文由被動變主動,從無趣到好奇,再到有趣。
2.培養學生求知欲,使作文成為需要。
學生作文的興趣表現為學生求知欲的多少,求知欲是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一種欲望,是一種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究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求知欲是學生興趣發展的第二階段,即樂趣。根據皮亞杰的認知階段發展理論,11、12歲以上的學生認知特征表現為形式運算階段。樂趣相對有趣來說,較穩定,所以有學者稱樂趣為穩定興趣。所謂穩定興趣是指脫離具體的教學情境因素,學生長期地集中于某一對象的興趣。穩定興趣突出表現為學生的愛好,學生具有好學的精神。這種好學精神會使學生把學習看成一種享受,把讀書看成是一種樂趣,把作文看成是一種需要。
馬斯洛就人的需要分成了五個層次,學生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后,就會要求有社會的需要。如交往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無論是交往的需要還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都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與能力。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離不開閱讀,更離不開作文。作文是學生求知欲得以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求知欲是學生作文的基本動力。只有學生有了想表達的愿望,有了不吐不快的心聲,才會有作文的沖動。教師應該教育學生,使學生懂得作文知識的作用,一份請假條,一份申請書,一份書面報告都要用到作文,強調作文的現實意義,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3.提高認識興趣,使作文成為一種意愿。
認識興趣是求知欲的進一步深化。要求學生全面、系統、扎實地研究事物的本質并揭示其規律性。作文學習是一項復雜的活動過程。學生只有好奇心、求知欲還不夠學生能深入作文學習,學生只是在外力的驅逐下去學習作文,受人牽制,缺乏主動性。一個有認識興趣的學生,他的作文活動不會僅局限于課堂上,他會通過各種渠道去學習作文知識。而當認識興趣一旦成為人的個性特征時,它發揮的作用就更大了,它會持久地推動學生的作文,使學習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勝心與責任感得以提高,同時也激發其作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探索性和創造性。
認識興趣在意志方面的表現,學生有了學習的志趣。它使學生表現出很強的自制力與堅韌的毅力,能排除外界干擾,集中注意力在作文上。認識興趣是興趣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根據皮亞杰的認知階段發展理論,11、12歲以上的學生認知特征表現為形式運算階段。再綜合有關的調查材料來看,此階段的學生為高中生。它處于發展的高級水平,它總與人們的志向聯系緊密。所以認識興趣又稱為志向興趣,志向興趣是學生對某一認知對象的專注已具有自覺和理性的成分,成為學生的一種內在需要和個性特征的一種外在標志。這也意味著學生積極學習態度的最終形成。我國那些偉大的作家,都是擁有認識興趣,才會留下許多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