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正確地把握好朗讀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感能力。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朗讀教學,充分發揮其在課堂中的作用。
1.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把握最佳時機進行范讀,并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錄音帶等進行配合朗讀,將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的有聲語言和動作、姿勢、表情等無聲體態語言充分發揮出來,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在教學《背影》時,我通過多媒體播放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學生被多媒體播放的場景和有感情的朗讀所感染,沉浸在一種濃濃的慈母情中。接著提出:這首詩是歌頌偉大母愛的,你們知道哪篇文章是贊美父親的呢?然后引出新學課文《背影》,課堂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學生在學習的熱情中懷著極大的興趣自覺學習了課文,課堂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2.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朗讀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維參與,充分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教學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先讓學生聽錄音范讀,聽準字音、節奏,再讓學生反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要求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
“你們能不能在朗讀中想像一下這首詞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學生通過朗讀打開了思維之門,展開豐富的想像力,腦子里就像放電影一樣,通過字里行間仿佛看到:深秋的黃昏,一個騎著一匹瘦馬的游子。正在蒼涼的古道上緩緩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即將歸巢;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實踐證明,通過聽、讀訓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加深理解和鞏固,同時,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不斷發展。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內容,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大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具有很強的美的感染力。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不僅在感官上獲得一次享受,一種愉悅,而且在朗讀過程中真切地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從而提高鑒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例如教學《春》,我以交替運用配樂錄音朗讀、老師范讀、學生自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在朗讀過程中除強調學生注意讀音的輕重、速度的快慢和語調的抑揚外,還要求理解課文中精彩的詞句,領悟課文中表現出來的情趣,感受文章語言的藝術魅力。我問,在句子“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中,“偷偷地”、“鉆”兩個詞好在哪里?能否換成“慢慢地”、“爬”等其他詞?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感悟出“偷偷地”、“鉆”這兩個詞不能換,作者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描寫出初春時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春草的清新可愛,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教學《陋室銘》詩文,在朗讀中我提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詩句中“上”、“人”兩個字好在哪里?能否用其他字代替呢?通過讓學生反復朗讀、揣摩,品味,學生茅塞頓開:“上”、“人”二字不能用其他字代替,它在語句中起到生動傳神、化靜為動的功效,不但使描寫的景物人格化,而且更突出了詩人對這悅目的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4.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的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初中語文教材中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在思想內容上能感染人,而且在語言上也令人嘆服不已,那精練準確的語言是作者精美構思的藝術珍品,為語言貧乏的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好材料。而通過朗讀,有助于發展學生交談、發言、復述等多方面語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我常常根據學生的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朗讀切入點,把課堂變成學生發展語言能力的舞臺,促進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在教學《桃花源記》時,我先范讀,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漁人離開桃花源為什么處處作記號?”“假如漁人帶公差找到了桃花源……”這些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思維亢奮,想像馳騁。紛紛打開話匣子。有的學生說:“作記號是為了不迷路”;有的學生說:“從帶公差找桃花源這一點來看,漁人是想邀功請賞……”“假如公差找到桃花源,太守會派兵占領桃花源,就會發生流血沖突……”有的學生說:“漁人和公差可能私下請求長住桃花源”……學生反復朗讀文章后,已有一定的體驗,加上我設計的問題簡約新穎,便能吸引學生爭相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又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5.強化學生的語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讀書感悟是傳統朗讀教學經驗的精華,它追求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悟境,讀中悟意,讀中悟法。在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感知語言的優美、領略文章的韻味,讓學生在讀中與文本對象發生共鳴,體會文本對象表達的獨特之處,張揚其思維,喚醒沉睡著的意蘊情感,從而不斷強化他們的語感能力。
余光中的《鄉愁》一課,全詩共四節,大體蘊含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簡約生動的畫面。教學時,我指導學生以舒緩的語速、深沉的語調、深摯的感情,有節奏地反復朗讀。學生在朗讀中讀出了愛國心聲,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感悟出詩人由個人的哀愁上升到家國之思、從強烈的思鄉之情中領會作者的心聲:盼望祖國早日統一,以結束兩岸人民飽嘗親人離別的思念之苦。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加強朗讀教學,突出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培養學生朗讀的興趣和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