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干擾素注射或霧化吸入治療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療效。
方法 選擇85例反復呼吸道感染兒童,隨機分為三組,霧化吸入治療組31例,肌肉注射治療組21例,對照組3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和對癥治療,霧化吸入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注射液100萬單位加入15 ml生理鹽水中霧化吸入,肌肉注射治療組給予干擾素100萬單位肌肉注射,觀察1年內各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用干擾素治療的兩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 干擾素肌肉注射或霧化吸入治療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均能取得較好療效。
【關鍵詞】 兒童;呼吸道感染;治療;肌肉注射;霧化吸入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3-0299-02 中圖分類號:R 72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3.026
反復呼吸道感染(RRI)是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高達20%,以2~6歲多見。其病因復雜,免疫力低下,長期偏食、挑食,耐寒力差,大氣污染等均可成為其發病因素。RRI不僅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也使家長承受巨大的精神與經濟負擔,也是兒科醫師所必須面臨的問題。本文采用干擾素肌肉注射或霧化吸入治療52例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 2006年4月至2009年12月間,本院就診的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85例,均符合1987年全國兒科會議擬定的《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49例,女36例,年齡3~11歲,平均5.6歲;病程1~11年,平均3.4年,年均呼吸道感染7~14次。根據隨機原則及患兒家屬意愿,將患兒分為三組:霧化吸入治療組31例,肌肉注射治療組21例,對照組33例。三組患兒平均年齡、性別構成、每年平均呼吸道感染次數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三組均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和對癥治療。霧化吸入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注射液(上海萬興生物制藥有限公司) 100萬單位加入15 ml生理鹽水中霧化吸入,隔日1次,每次20~23 min,連續治療5次為1療程,間隔1個月行第2療程治療,連續3療程。氣動霧化吸入器由北京吉納高薪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肌肉注射治療組給予干擾素100萬單位肌肉注射,隔日1次,連續治療5次為1療程,間隔1個月行第2療程治療,連續3療程。對照組不用干擾素霧化吸入治療。
3.療效判斷標準 觀察治療前后患兒呼吸道感染次數、主要癥狀、體征及病程。以用藥1年內呼吸道感染次數為臨床療效判斷標準。顯效:治療后1年內呼吸道感染次數<2次,癥狀、體征較前減輕;有效:治療后1年內呼吸道感染次數減少,癥狀、體征較用藥前減輕;無效:治療后1年內呼吸道感染次數和每次病程較治療前無變化。
4.統計學處理 三組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結果
治療后連續觀察1年,結果干擾素霧化吸入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7.42%;干擾素肌肉注射治療組總有效率為6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33.33%。用干擾素治療的兩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或<0.01);而干擾素霧化吸入治療組總有效率稍高于肌肉注射治療組,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其結果見表1。
討論
RRI病因較為復雜,往往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各種原因引起的患兒免疫功能低下引發病毒或細菌反復感染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適當應用免疫調節劑增強和改善小兒免疫功能在RRI的治療中占重要的地位。干擾素能誘導靶器官的細胞轉錄出翻譯抑制蛋白(TIP) mRNA蛋白,指導合成TIP,TIP與核蛋白體結合使病毒的mRNA與宿主細胞核蛋白體的結合受到抑制,因而妨礙病毒蛋白、病毒核酸以及復制病毒所需要的酶合成,使病毒的繁殖受到抑制;干擾素還具有明顯的免疫調節活性及增強巨噬細胞功能[2]。用免疫增強劑改善免疫功能已成為防治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3]。
本組資料顯示,在應用抗感染、對癥治療的基礎上使用干擾素治療,無論是肌肉注射治療還是霧化吸入治療均取得較好的療效,患兒呼吸道感染次數明顯減少,每次感染的持霧化吸入給藥途徑,藥物直接分布于口鼻等呼吸道黏膜上,由于黏膜下血管豐富,藥物容易被黏膜吸收,并可迅速經血液彌散到全身;同時,霧化吸入減少了肌肉注射的痛苦及疾病傳染的危險,便于兒童應用。干擾素治療的兩組本組病例均未見任何且無不良反應,使用方便,便于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全國小兒呼吸道疾病學術會議紀要.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J].中華兒科雜志,1988,26(1):40.
[2]張廷熹.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免疫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4):198-200.
[3]楊麗君.免疫增強劑、抗生素聯合治療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觀察[J].藥物與臨床,2008,5(9):59-60.
(收稿日期:2010-04-09 修回日期:2010-05-05)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