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在全腦血管造影術中實施舒適護理的效果。
方法 將100例行全腦血管造影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分別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和舒適護理,觀察術后并發癥及滿意度情況并進行比較。結果實驗組全程實施舒適護理,并發癥明顯低于實施傳統護理的對照組(P<0.01),實驗組滿意度為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4%(P<0.01)。結論 舒適護理能使患者從生理、心理等方面降低不舒適感,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手術效果,且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關鍵詞】 舒適護理;全腦血管造影術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5-0582-02 中圖分類號:R 816.10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35
近年來,隨著各種介入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術(DSA)已成為診斷腦血管病的重要檢查方法之一,是目前評價腦血管病的唯一“金標準”[1],但由于DSA是一種有創性檢查,病人在術前、術中、術后易出現緊張、焦慮情緒,身體有諸多不適感受。而舒適護理則是一種整體的、個體化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它使人無論在生理、心理、社會、靈魂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2]。因此,我科自2008年10月以來在開展的DSA患者中實施了全程舒適護理,并與傳統的護理方法進行對照研究,現總結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行DSA患者100例,男76例,女24例,年齡7~68歲,平均48歲,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57例,高血壓腦出血29例,顱內動脈瘤14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疾病種類及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護理方法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方法基礎上全程實施舒適護理,注重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并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3.舒適護理的具體實施
(1)術前心理舒適干預:DSA是一種創傷性檢查,多數患者及其家屬對該項檢查缺乏了解,尤其當患者進入介入室看到各種大型儀器后更增加其恐懼、緊張心理,易造成血壓升高或腦血管痙攣,影響造影的效果。因此,術前護士要向患者及家屬做好有關DSA知識宣教,耐心講解造影的目的、方法、步驟。做好臥床排便的指導與訓練,預防術后尿潴留,必要時請已做過介入手術的患者現身說法,介紹術中、術后感受,或通過放幻燈、電腦等多媒體手段給患者及家屬觀看介入手術的過程、圖片等,以解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術前晚遵醫囑常規給予助眠藥口服,術前30分鐘使用鎮靜藥,對于極度躁動、緊張,不能配合的患者,請麻醉科醫師協助靜脈全麻下行DSA。同時,醫護人員對進入導管室的患者態度要和藹、親切、熱情,有助于解除患者緊張恐懼的心理。
(2)術中舒適護理:提前做好介入室準備工作,調好室溫為22~24℃,醫護人員要熱情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提前排空膀胱,并協助患者在操作臺上擺好舒適體位,雙腳呈外人字,雙手放在托板上,身體自然放松,注意遮擋患者隱私處,在未消毒穿刺部位前不要過久過多暴露患者,如是在靜脈全麻下行DSA的患者則在麻醉藥物起效后,患者處于麻醉狀態下方可暴露腹股溝等穿刺部位進行消毒。術中對于清醒的病人鼓勵其說出不適的感受,讓其有被尊重的感受并得到放松,各種人性化護理措施及舒適護理,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狀態進行手術。
(3)術后舒適護理:DSA術后腹股動脈穿刺點需加壓包扎6~8小時,長時間壓迫會引起患者肢體麻木、疼痛等不適感,應告知患者加壓包扎的重要性,使患者能主動配合。加壓包扎講究方法與所用材料,我科做法是先用兩條長50~60 cm棉質毛巾分別墊在患者右腹股溝處及腰部,再用彈力繃帶在毛巾外加壓包扎,使彈力繃帶不直接著力于患者皮膚,不會因繃帶過緊而產生不適,腹股溝處皮膚也不易發生勒痕,不易發生血腫及皮下瘀血。術后患者無嘔吐即可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流質,如在全麻下行DSA患者則需要麻醉清醒后4~6 h方能進食流質,鼓勵多飲水,每天800~1200 ml為宜,以促進造影劑的排泄[3];協助患者臥床排便,注意遮蔽以保護患者隱私,對出現尿潴留者予導尿;對于躁動,自制力差的患者,遵醫囑可適當鎮靜,或經家屬同意予以約束術側下肢,以防造成穿刺點出血、血腫。朱麗娟等[4]研究證實DSA術后沙袋壓迫穿刺局部6 h后患者可左右移動或取側臥位,靜臥12 h后可下床旁活動。指導患者術后4~6 h后可酌情抬高床頭,健側肢體可適當伸縮,術側下肢限動12 h,術后臥床休息24 h,指導家屬幫助按摩患者下肢,并加強與患者溝通交流,可通過交談、聽音樂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緩解并減輕腰酸背痛癥狀及煩躁不安情緒。護士要密切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血腫形成,尤其術后6 h內,每小時觸摸術側足背動脈搏動,觀察皮膚顏色、溫度,詢問患者感受,了解是否加壓包扎過緊,及時調整繃帶松緊度。
4.觀察方法 采用自制的簡易《行DSA住院病人滿意度調查表》對出院前一天的病人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對DSA相關知識知曉度、護理滿意度兩個方面,由責任護士向患者講解調查的內容及填表方式后,病人或家屬填寫當場收回。
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0軟件進行統計,所得數據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實驗組行DSA后發生各種并發癥的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患者滿意46例,占92%,而對照組患者滿意32例,占64%,兩組滿意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1.421,P<0.01)。見表2。
討論
DSA是以股動脈穿刺置管對全腦血管造影的一個介入檢查方法,是對腦血管病變進行檢查的一種途徑。現代護理學認為舒適是沒有病痛折磨,心情愉悅,精神放松的良好體驗,任何破壞這種狀態的因素都可以造成不舒適[5]。DSA術后患者生活需他人照顧,長時間臥床容易產生煩躁緊張等情緒,腰酸背疼、尿潴留等不舒適明顯增加。針對DSA術前、術中、術后患者出現的一系列不舒適問題,我們對實驗組患者進行全程干預,將舒適護理融入DSA術圍手術期護理過程中,使術后并發癥明顯降低(P<0.01),患者在生理、心理各方面的不舒適癥狀減少,并提高了護理工作滿意度。同時由于患者對手術的充分認識,降低其緊張、恐懼、焦慮等心理,在術中、術后充分配合,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了手術效果。護士在DSA圍手術期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實的理論知識及工作主動性,將舒適護理實施于圍手術期,既提高自身溝通技能和業務水平,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又能確保患者安全,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林 靜,康玲玲,邢淑芳,等.腦血管造影術前后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J].河北醫學,2009,15(8):2015-2016.
[2]張 宏,朱光君.舒適護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6):924.
[3]李淑玲,唐霞珠,陳淑梅.全程護理干預在全腦血管造影術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21):2662.
[4]朱 麗,張丹云,卞肇蒙,等.腦血管造影術后臥床時間對并發癥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9):797-798.
[5]呂式瑗.護理學基礎[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50.
(收稿日期:2010-06-05 修回日期:2010-09-14)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