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核和輻射事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安全防護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5-0620-02 中圖分類號:R 147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59
核和輻射事件除具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它的自身特點:即輻射看不見、摸不著、不易察覺,輻射造成的危害不僅有近期的損傷,還有遠期效應(如腫瘤和遺傳性疾病),嚴重的事故會造成人員傷亡或大面積放射性污染。1986年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導致237人受到過量照射,134人患急性放射病,28人死于伴有放射燒傷的急性放射病,使人們更多地關注核能利用的安全和防護。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以來, 核恐怖和放射恐怖襲擊具有更大的突發性和危險性,如何防范核恐怖和放射恐怖襲擊事件, 保證國家和社會安全,保障公眾的健康,已成為各國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焦點[1]。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對突發核和輻射事件的應對處理工作, 國務院先后發布了《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和《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設立了由衛生、環保、部隊等相關部門組成國家核應急辦公室,初步建立起了國家、地方和核電站(其它核設施)的三級管理體系;衛生部也確定了核和輻射衛生應急的工作方針,制定了相關衛生應急預案,于1997年設立了衛生部核事故醫學應急中心, 建立和健全核和輻射事故衛生應急組織體系。核和輻射性突發事件作為比較特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離我們并不遙遠。因此,建立健全核事故和放射性突發事件的危機管理體系,也是全面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
1.廣西面臨核和輻射事件的嚴峻挑戰
廣西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處于我國大陸東、中、西三個地帶交匯點,是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隨著西部大開發、北部灣經濟區經濟快速發展,中國與東盟國家間越來越廣泛的貿易合作,以及核和輻射技術的應用,廣西受到核和輻射事件威脅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1)2003年10月8日,溫家寶總理在第七次中國與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宣布,從2004年起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廣西南寧。每年會議期間,我國與東盟國家的眾多領導與政要匯聚南寧,核恐怖襲擊的威脅幾率顯著增加。
(2)2008年初,《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通過國務院的批準實施,使廣西獲得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同時廣西也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貿易往來的“橋頭堡”,廣西將全力借助區位優勢構造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一些反華勢力和恐怖組織也將瞄準這片土地,伺機進行破壞活動,甚至不惜利用核和輻射恐怖襲擊手段。
(3)我區目前尚屬無核地區,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廣西能源建設和基礎設施的健全,核技術在廣西的應用指日可待。特別是已列入國家規劃的防城港核電站的建設,已進入實質性的勘探論證和前期準備階段,廣西不久也將成為有核設施的地區。
2.廣西核和輻射衛生應急體系脆弱
2006年下半年,在衛生部的統一部署下,自治區衛生廳對廣西的核和輻射衛生應急資源進行了全面的調查。調查對象包括了省級和14家地市級衛生行政部門,7家縣級衛生行政部門;45家放射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和143家醫療機構。調查發現以下主要問題:
(1)專項管理不到位 ①應急管理機構不健全:被調查的22個衛生行政部門中,除自治區衛生廳等少數單位有專門的應急辦公室外,大部分部門的應急機構為指定代理或兼職擔任。②應急預案不完善:在調查的衛生行政部門中只有8個部門制訂了專門的核和輻射衛生應急預案。③培訓力度不夠:2000年至2005年,被調查單位中,僅有2家組織開展過核和輻射事故醫學應急演練;1家開展過核和輻射事故醫學應急培訓;3家開展過放射損傷診斷與治療培訓。④缺少核和輻射衛生應急經費:從自治區到縣,均沒有建立衛生應急儲備金制度。
(2)放射防護機構技術薄弱 ①核和放射應急準備不足:45家被調查單位中,常設應急機構的有12家,占總數的26.7%;開展預警檢測的3家,占總數的6.7%;制訂有核/放射應急預案的8家,占17.8%;僅有2家有核/放射應急儲備藥品,占4.4%;開展過核/放射應急演練的1家,占2.2%。②專業技術人員匱乏:所有調查機構中僅有放射防護專業技術人員176人,其中現場檢測、核素分析、個人劑量檢測共107人。③專業技術能力相對落后:被調查單位中大多數未開展放射衛生相關檢驗、檢測工作,為數不多的機構日常能開展少數項目的檢驗、檢測。④應急檢測能力薄弱:調查對象中共有各類核/放射應急相關檢測設備91臺,其中現場檢測設備53臺,實驗室檢測分析設備25臺,個人防護設備13件。設備數量缺乏、陳舊落后。
(3)醫療衛生機構救治能力不足 ①組織體系不健全:受調查的143家醫療衛生機構中有衛生應急管理部門的112家,占78.3%,大部分設在醫務部門;指定有衛生應急負責人的99家;95家醫院制訂了衛生應急預案,占66.4%;59家醫院制訂了核/放射應急預案或程序,占41.2%。②放射損傷診治經驗較少:接受調查的醫療衛生機構中,核/放射應急相關人員共有194人,其中從事放射損傷診斷治療32人,但絕大多數缺乏放射性疾病診斷治療經驗。2000~2005年全區共接診放射損傷160人次,放射損傷診治人次為161人次。③藥品儲備不足:我區核/放射應急藥品儲備品種少、數量不足。連省級核和輻射專門救治機構——自治區職業病防治研究院也沒有建立較完備的藥品儲備制度。
3.廣西核和輻射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1)明確職責,建立部門協作機制 《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3]和《國家處置核和輻射恐怖襲擊事件的預案》等法規和規章明確了有關部門在核和輻射事件處置中的職責:輻射事故發生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輻射事故的應急響應、調查處理和定性定級工作。衛生主管部門輻射事故的醫療應急工作:發生核和輻射恐怖襲擊事件后,由當地反恐怖工作協調小組負責事件應急處理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各級衛生部門要明確在核和輻射事故處置中的任務,建立健全與當地環境保護、反恐怖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等部門的信息通報、會商和聯動機制,積極做好醫療衛生應急救援準備工作。
(2)完善預案,做到有備無患 2003年,參照《衛生部核事故和放射事故應急預案》[4],自治區衛生廳制定了《廣西壯族自治區處置核和輻射恐怖襲擊事件醫學應急預案》。隨著形勢的發展和工作的需要,急需進行修訂和完善,增強預案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將各種響應措施簡化為便于操作的流程圖,同時注意做好與其他部門響應措施的無縫銜接,并按預案要求逐項落實各項措施。適時組織應急演練以鍛煉隊伍、檢驗預案。
(3)強化意識,健全核和輻射衛生應急體系 調查結果提示,由于我區目前尚屬無核地區,對核與輻射事件的危機意識淡薄,對機構設置、隊伍建設、經費投入等方面重視不夠,是導致我區應對核與輻射衛生應急救援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迫切需要提高各級衛生部門應對核與輻射事件的危機意識,充分利用現有醫學應急資源,加快核與輻射衛生應急機制建設,建立、健全核和輻射應急機構和隊伍,構筑應對核與輻射應急救援體系。(4)完善體系,提高衛生應急救援能力 200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的《廣西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桂政辦發[2008]98號),把核和輻射救治與培訓基地列入“十一五”期間應急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衛生部門要以此為突破口,加快項目建設步伐,充分發揮“救治培訓基地”的作用,建立裝備標準化的專業衛生應急隊伍,配備現場應急救援和實驗室檢測設備,做好急救藥品儲備,積極開展區內專業隊伍核和輻射應急知識培訓,不斷壯大應急隊伍,提高全區核和輻射應急醫學救援能力。
(5)及時建立核設施周圍人群健康監測系統 我區防城港核電站的建設已進入實質階段,應盡早在新建的核電站周圍相應距離地區開展人群健康監測工作, 逐步建立健全核設施周圍人群健康監測系統, 以便在突發核和輻射事故后能提供基礎的人群健康背景數據,科學地進行事故評估。
參考文獻
[1]劉 英,秦 斌,雷翠萍,等.核應急和放射應急醫學準備與響應[J].中國醫學裝備, 2007,4(4):1-4.
[2]徐 勇.核事故和放射性突發事件的危機管理現狀與展望[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5, (10):587-588.
[3]國務院令第449 號.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2005.
[4]衛生部.衛法監發[2003]53號.衛生部核事故與放射事故應急預案.2003.
(收稿日期:2010-06-10 修回日期:2010-08-24)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