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阿昔洛韋;雙黃連;小兒;手足口病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5-0596-02 中圖分類號:R 725.105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46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蘭發現的一種新型傳染病[1]。常見于學齡前兒童,嬰幼兒多見。近兩年來有流行增多及嚴重的趨勢,已不再是輕微的傳染病。臨床表現為手、足、口、臀部等部位皮疹或皰疹,伴和不伴發熱,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為自限性疾病,一般可自愈。治療以盡快減輕癥狀、縮短病程為關鍵。既往一般用利巴韋林治療,同時加強支持對癥治療,但效果欠佳。筆者對2010年6月份在我院經過臨床診斷的87例手足口病患兒,給予靜脈注射阿昔洛韋聯合雙黃連治療,經觀察療效,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份在我院治療的手足口病患兒87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齡8個月~5.5歲,平均(2.2±0.2)歲,病程1小時~3天,平均(1.0±0.6)天;對照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齡8個月~6.5歲,平均(2.3±1.6)歲,病程2小時~3天,平均(1.1±0.6)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補液、退熱等治療,合并感染時加用抗生素。治療組靜脈給予阿昔洛韋10~15 mg#8226;kg-1#8226;d-1及雙黃連注射60 mg#8226;d-1,連用5天;對照組靜脈給予利巴韋林10~15 mg#8226;d-1,于治療5天后觀察結果。
3.療效判定標準 兩組治療均5天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判定療效。顯效:體溫恢復正常,口腔潰瘍及手足皰疹消退,無新皮疹出現,一般狀況正常,患兒無其他并發癥。有效:體溫恢復正常,口腔潰瘍及手足皰疹減少或消失,但散在新皮疹出現,一般狀況好轉,無其他并發癥。無效:治療5天后仍發熱、流涎、口腔潰瘍及手足皰疹減少不明顯或增多,治療過程中出現其他并發癥如腦炎或心肌炎的癥狀及體征。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4.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經統計學處理,有統計學意義,χ2=3.955,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1)。
2.不良反應 治療組有2例靜滴雙黃連過程出現皮膚過敏,停用后自行消失,其余病例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討論
手足口病是小兒時期較常見的急性皮膚黏膜病毒性疾病。其起病急,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廣,可引起幼托機構群體暴發流行。衛生部已將手足口病列為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2]。小兒手足口病多為柯薩奇病毒A16所致,而柯薩奇病毒A510、B5、ECHO病毒及EV71病毒也可引起小兒手足口病[3]。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為主。傳播途徑主要由唾液飛沫、皰液和糞便污染多種物件,經口感染,潛伏期2~6天。近年來許多報道由EV71型腸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癥狀較重,還可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脊髓灰質炎樣麻痹、肺水腫、循環衰竭等,造成死亡或后遺癥。如亞太地區的手足口病流行伴隨較高的死亡率[4]。有研究表明柯薩奇等腸道病毒有嗜心臟性,易引起心肌損害[5]。這些均提示積極有效地治療手足口病的重要性。
阿昔洛韋又名無環鳥苷等,系嘌呤核苷衍生物,為核苷酸類抗病毒藥。可進入被感染的細胞,與病毒編碼的特異性胸苷激酶結合,迅速轉化為無環鳥苷單磷酸,再通過細胞鳥苷激酶的作用轉化為無環鳥苷二磷酸,再經其他細胞酶轉化為無環鳥苷三磷酸而與鳥苷三磷酸競爭,干擾單純皰疹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DNA合成和復制[6],尤其對Ⅰ、Ⅱ型單純皰疹病毒的作用最高。阿昔洛韋口服后吸收僅為15%~37%,生物利用率較低,靜滴后血藥濃度可顯著提高,血漿結合蛋白率低,易透過血腦屏障,腦脊液的濃度可達血漿濃度的1/3~1/2。阿昔洛韋主要用于皰疹性疾病,但臨床上不僅國內,在國外[7]也有用來治療手足口病的報道。中醫認為手足口病多由邪犯肺脾、濕熱蒸盛或心火上炎所引起。雙黃連注射液成分為金銀花、黃芩、連翹提取物,金銀花甘寒,芳香疏散,善清肺經熱邪,為君藥;黃芩苦寒,善清肺炎及上焦之實熱;連翹苦微寒,長于散上焦風熱,并有清熱解毒之功為臣藥;三藥合用,共奏辛涼解毒、清熱解毒之功效[8]。阿昔洛韋對腸道病毒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雙黃連為辛涼,可清熱、解毒,兩者合用可減輕癥狀、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而且用藥時間短(5~7天),臨床不良反應少。總之,阿昔洛韋聯合雙黃連治療手足口病療效是滿意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霍淑芳,嚴超英.小兒手足口病60例臨床分析[J].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1995,21(1):65.
[2]張媛媛,鐘 江.手足口病與腸道病毒71型[J].微生物與感染,2008,3(2):97-99.
[3]董永綏.全國兒科臨床病毒學專題研討會紀要[J].中華兒科雜志,2006,44(4):316.
[4]McMina PC.An overiew of the evolution of eaterovirus 71 andits clinical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t[J].FEWS Microbid Rev,2006,26(1):91-107.
[5]何登明,張建勇.手足口病患者心肌標志物檢測的臨床意義[J].實用醫藥雜志,2004,21(7):617.
[6]陳新謙.新編藥理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0.
[7]Shelley WB,Hashim M,shelly ED.Acyclovir in the treatment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J].Cutis,1996,57(4):232.
[8]陳水宏,王友敏,劉桂琴.雙黃連粉針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1999,6(6):276.
(收稿日期:2010-07-19 修回日期:2010-08-26)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