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陽和湯;強直性脊柱炎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5-0595-02 中圖分類號:R 593.23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45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附著點炎癥為主要癥狀的風濕性疾病,病變主要侵犯中軸關節,晚期脊柱呈“竹節樣”變化,是一種致殘率較高的疾病。本病好發于15~30歲的青少年,目前較公認的控制病情活動,影響病程進展的藥物有柳氮磺胺嘧啶(SSZ)、甲氨喋呤(MTX)、雷公藤多苷等,但這些藥物均可對機體造成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肝、腎等器官的損害,或停藥后反跳[1]。中醫藥因其療效肯定,副作用小,在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方面顯示了一定的優勢,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筆者采用陽和湯加味治療強直性脊柱炎30例,療效顯著,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30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病人,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84年修訂的紐約診斷標準[2]。男22例,女8例,年齡16~44歲,平均29.7歲;病程0.6~11年,平均4.6年。所有病例類風濕因子均為陰性,血沉增快(30~100 mm/h),HLAB27 檢查陽性26例,陰性1例。其中20例服用過非甾體消炎藥;14例使用過皮質激素類藥物。2.病程分期標準 參照文獻[3]分為早、中、晚三期,即①早期:脊柱活動功能受限,X線顯示骶髂關節間隙模糊,椎小關節正常或僅關節間隙改變(16例)。②中期:脊柱活動受限甚至部分強直,X線顯示骶髂關節鋸齒樣改變,部分韌帶鈣化,方椎,小關節骨質破壞,間隙模糊(10例)。③晚期:脊柱強直或駝背固定,X線片顯示骶髂關節融合,脊柱成“竹節樣”改變(4例)。
3.治療方法 中藥免煎劑內服,以陽和湯為基本方加味,方藥:熟地黃3袋(30 g)、鹿角膠2袋(20 g)、肉桂1袋(3 g)、炮姜1袋(6 g)、白芥子1袋(10 g)、麻黃1袋(6 g)、甘草2袋(6 g)、懷牛膝3袋(15 g)、細辛1袋(3 g)、鎖陽2袋(20 g)、川芎1袋(6 g)、千年鍵1袋(10 g)、骨碎補2袋(20 g)。風寒濕重者加防風1袋(10 g)、制川烏2袋(6 g)或制草烏2袋(6 g)、威靈仙1袋(10 g);疼痛劇者加延胡索3~5袋(30~50 g);以腰部疼痛為主者加續斷1袋(10 g)、杜仲1袋(10 g);陰虛內熱加鱉甲2袋(20 g)、生地3袋(15 g);濕熱明顯者加桑枝1袋(10 g)、知母1袋(10 g);畏寒肢冷者加附片2袋(6 g)、巴戟天1袋(10 g);病程較長,根據“久病入絡”理論,加用蟲類活血藥,如土鱉蟲1袋(10 g)、水蛭2袋(6 g)。用法:將一副中藥混勻,早晚分2次沖服,每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4.療效評定標準 中醫證候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標準判定。臨床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中醫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中醫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不足30%。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統計為總有效率。
結果
本組臨床痊愈11例,顯效12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0%。臨床痊愈的11例均為早期患者,受累關節疼痛及腰僵消失,功能恢復正常,血沉恢復正常,X線示骨質病變有改善或無發展,恢復勞動能力。
討論
本病屬中醫學的“骨痹”的范疇,多為風寒濕邪氣深伏于內,膠結不去,氣血凝滯,閉阻經脈關節,筋骨失于濡養,日久傷筋敗骨。陽和湯為治療陰疽(血虛寒凝痰滯)的著名方劑。現代該方引伸治療多種疾病,方中熟地黃溫補營血,填精補髓;鹿角膠溫陽填精,二藥相合,溫陽補血、填精補髓、溫壯元陽;肉桂入營,溫通經絡,炮姜溫中破陰通陽,白芥子利氣機、通經絡、善治“皮里膜外之痰”;生麻黃辛溫發散以達寒邪,能引陽氣,開寒結,并減熟地黃、鹿角膠之膩;甘草調和諸藥。雖方中主要由溫熱藥組成,但用量不大,目的在于使陽氣沖和,氣血自生。中醫學認為:腹部為陰,背部為陽,脊柱為督脈所主,且督脈是人體一身陽脈之海,貫通一身之陽氣,溫煦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督脈為病,陽氣不足,引起筋脈拘急,萎廢不用,發生脊柱強直,即強直性脊柱炎,故溫補陽氣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受到了良好效果。由以上療效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本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患者預后產生積極影響。
對臨床上反復發作的腰骶及雙下肢疼痛,以凌晨疼痛和晨僵為主,不以臥床休息而減輕的腰背痛, 30歲以下的男性患者就診,應考慮到本病,盡早做骶髂關節片或腰椎CT及有關實驗室檢查(如血沉、抗“O”、類風濕因子、HLAB27),以便早期診斷本病。對已經確診的患者,向病人和家屬解釋該病情況,使其了解疾病的性質、大致病程、可能采用的措施以及將來的預后,以增強抗病的信心和耐心,取得他們的理解和密切配合,積極中藥治療,同時,囑患者休息時臥硬板床,忌酒和少進食辛辣食物,勞逸適度;疼痛緩解期的AS患者,平時尤其注意防范風寒、潮濕,特別是在身體虛弱的時候。當季節變化,氣候劇變的時候,要及時增減衣服;夏日酷暑或炎夏分娩,不可擋風而臥;居處潮濕或梅雨季節,天晴時更宜打開窗戶,以通風祛濕等。總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風、防寒、祛濕,截其來路,是預防調養之良策。
參考文獻
[1]吳東海,王國春.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68.
[2]蔣 明,DavidYu,林孝義,等.中華風濕病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018-1019.
[3]許杰洲,曾慶馀.強直性脊柱炎的疾病活動性、功能狀況及預后的評價[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1998,2 (4):229-232.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9-123.
(收稿日期:2010-07-10 修回日期:2010-08-25)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