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流動人口;麻疹;流行病學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5-0612-03 中圖分類號:R 51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54
麻疹(measles)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對麻疹易感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這些流動人口主要是由農村流向城市,由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由中西部地區流向東部沿海地區,在免疫規劃管理層面上,多以縣(市、區)為單位居住不滿3個月或無當地居住證的人群。城市中農村流動人口對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回避的社會經濟問題和衛生問題,導致麻疹的流行病學特征也發生了變化。我國流動人口約1.4億,對這一龐大人群的對傳染病控制是我國免疫規劃工作的薄弱環節。本文對流動人口麻疹的發病情況及相關因素作一簡要綜述。
流動人口麻疹流行病學與免疫狀況
大量流動人口流入城市導致麻疹的發病數日益增多,發病構成呈現遞增的趨勢,流動人口成為麻疹高危人群和麻疹控制的難點和重點。1991~2005年北京、上海等地流動人口麻疹報告病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其發病率是戶籍人群發病率的4~10余倍不等[1,2]。2005年全國麻疹病例中流動人口占37%,其中廣東、北京、上海等地麻疹病例占總病例數大于50%[3]。流動人口密集型的廣東省,1999~2003年流動人口的麻疹病例占廣東省麻疹病例的52.9%[4];佛山市2005~2008年的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口密集且流動人口多的地區,占總病例數的94.97%[5];東莞市某鎮報道2001~2003年流動人口麻疹年均發病率是本地戶籍人口的10.67倍[6]。處于中原地帶的河南省鄭州市2000~2002年流動人口麻疹發病人數占44.82%,而流動性相對較大的市區內構成比為61.57%[7]。處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常州市2007、2008年麻疹病例中流動人口比例均>60%,且2008年是2007年的2.59倍[8]。
近年來流動人口麻疹爆發流行的次數增加,山東省2005、2006年分別爆發43起、28起,都是在流動人口中發生[9]。而胡家瑜等[10]報道上海市2001~2004年外來人口麻疹爆發流行就有62起之多。
在流動人口中,無麻疹疫苗免疫史或接種不詳的比重多。如上海市、深圳市外來人口麻疹病例中無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詳的分別占93.55%[10]和90.00%以上[11]。浙江麻疹流行地區約80%的外來兒童無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詳[12]。寧波市近年對流動人口的調查表明,流動人口有MV免疫史的占48.7%,顯著低于本地人口的88.8%[13]。河南省鄭州市調查的899例麻疹確診病例中,無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詳的占85%[14]。
在眾多資料中,流動人口麻疹抗體水平達不到85%的免疫屏障,福州市的流動人群麻疹抗體陽性率為81.34%[15]。中山市2002年流動人群麻疹抗體陽性率只有81.6%,另外有37.9%的人群麻疹抗體水平未達到1∶800的保護水平[16]。但相對而言,流動人口這一因素通過自然感染或隱性感染獲得免疫力,又可以增加麻疹抗體陽性的可能性[13],如深圳市某區流動人口麻疹抗體總陽性率為95.98%[17],珠江三角洲為85.96%[18]。
流動人口麻疹流行的特點
我國麻疹的發病季節一般集中在4~7月,近年來由于3~5月為外出務工人員進城和學生返校的時間,而11~12月為春運時節人員流動性大,所以麻疹的發病季節多集中在這兩個時間段內[7]。但有的城市發病季節也有推遲的現象[5]。畢建萍等[19]研究顯示,2005~2007年蕭山市流動人口麻疹發病季節相對于1983~1992年發病季節性呈強度減弱,高峰日推遲,流行高峰延長,這可能與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使用麻疹疫苗后,麻疹免疫狀況得到改善有關。有報道麻疹防治較好的地區如美國、西班牙,未到常規接種月齡嬰兒及成人發病率上升[20],在免疫預防覆蓋面不足的邊遠地區,如我國的陜西省、貴州省,麻疹發病仍以15歲以下兒童為主[21]。但是近年來隨著全國大部分地區計劃免疫工作水平的提高,小年齡麻疹發生得到有效控制后,出現發病年齡向大年齡和未到麻疹疫苗免疫年齡人群轉移的現象,這與流動人口在其中的調控有關。流動人口的麻疹發病年齡以6歲前的學齡前兒童為主[20],小于8個月齡的嬰兒發病也有增多的趨勢[6,7],如鄭州流動兒童麻疹病例小于8個月齡的占15.64%。16~35歲的成人麻疹占的比例也逐漸增多[21,22],黃興民等[6]調查16及以上流動人口麻疹發病率為50.14%,發病年齡后移。說明“雙向位移”現象與疫苗時代小月齡嬰兒和成人發病增多的趨勢一致[23]。
由于流動人口流向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其發病職業也呈現多樣化。小年齡組主要以散居兒童為主,其次為幼托兒童。大年齡組以民工及工人占首位,其次為商業服務者和其他職業[6,24]。流動人口麻疹病例主要分布在城鄉結合部,城區的租房者等,造成城鄉結合部大量易感人群聚集。據報道,流動人口發病率以流動人口聚集的近郊和遠郊區(縣)為高,病例的地區分布呈現從市區向郊區、從近郊向遠郊轉移的趨勢。陳麗玉等[25]調查發現流動人口麻疹病例主要聚集于流動人口聚居的“城中村”、“城邊村”。
流動人口麻疹流行的相關因素
流動人口兒童建卡、建證不及時、MV漏種、接種時間推遲是6歲及以下兒童發病較多的主要原因[6]。居住時間的長短與是否及時辦理預防接種證是兒童麻疹漏種的一大影響因素。深圳市居住<3個月兒童的漏種率是常居兒童的5倍,且無接種證率高達50%[26]。吳紅巖等[27]認為,外來兒童麻疹疫苗接種率與其出生的省籍、家庭收入和家長不知道接種的時間和地點有關。成人未能接受MV疫苗接種的主要原因,則在于我國從1978年開始實施計劃免疫,由于當時處于計劃免疫初期,疫苗覆蓋率相對較低,而流動人口身處邊遠的山區或經濟欠發達而且計劃免疫的薄弱的地區,所以形成了一定免疫空白的累積。
影響人群麻疹抗體水平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人群歷年MV接種率、免疫成功率和MV的免疫持久性;二是隱性感染。有文獻報道[28]流動人口中有MV免疫史而原發性失敗占11.3%。1963年疫苗廣泛使用后出生的女性多未自然感染麻疹,體內被動接種疫苗產生麻疹抗體的水平較低,妊娠后通過胎盤到達胎兒的麻疹IgG抗體,無論是滴度還是殘留時間均低于野毒株自然感染,對下一代的保護作用弱,顯然體內低麻疹抗體的嬰兒在到達常規免疫的初免月齡前可能已成為易感者,難以抵御麻疹病毒的侵襲。近年來,周波青等[29]從婦女的分娩方式角度進行臨床研究還表明由于分娩方式發生改變,剖宮產造成嬰兒體內母傳抗體IgG抗體缺失,麻疹提前易感,導致嬰兒就診率提高。再者,我國缺乏成人麻疹的免疫程序,這可能是16~35歲的成人發病比例增加的原因之一。
計劃免疫初期我國主要采用液體疫苗,接種劑量低,冷鏈運輸、接種技術不成熟等,導致疫苗所產生的有效保護低,免疫失敗人群自然累計。而大年齡病例多來自農村和邊遠山區,出生年代大都為80年代以前,當時計劃免疫未普及,部分人群MV初種、復種未種,加上冷鏈設備不足造成的無效接種,導致這個年齡段麻疹易感人群積累[20]。
綜上所述,流動人口的麻疹流行狀況不容樂觀,是我國傳染病免疫規劃工作的薄弱環節,加強麻疹控制管理工作極其重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強化流動人口兒童免疫計劃工作的管理,及時對流動兒童登記建卡、建證;二是提高流動人口麻疹疫苗常規免疫接種率,并定期對特定人群采取強化免疫,鞏固免疫屏障;三是定期對流動兒童進行MV查漏補種工作,將MV疫苗的初免提前至6月齡;四是政府提高重視,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探索流動人口管理辦法;五是通過加強麻疹監測,確保麻疹監測的敏感和準確;提高麻疹疫情預測預警能力。
參考文獻
[1]費 怡,張秀英,劉 軍,等.上海市浦東新區麻疹流行病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討[J].中國計劃免疫,2004,10(1):23-24.
[2]王秀云,許志濤,秦德良.北京市昌平區1999~2005年麻疹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計劃免疫,2007,13(2):138-140.
[3]余文周,稅鐵軍,李 黎,等.全國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特征和預防控制措施分析[J].中國計劃免疫,2006,12(5):337-341.
[4]吳承剛,羅耀星,邵曉萍,等.廣東省1999~2003年麻疹流行情況與防制策略探討[J].華南預防醫學,2004,30(6):41-42.
[5]孫寶志,黃組星,楊澤鋒.佛山市2005~2008年麻疹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及控制對策[J].熱帶醫學雜志.2009,9(12):1443-1445.
[6]黃興民,鄭少敏,趙 兵.東莞市厚街鎮2001~2003年流動人口麻疹流行學分析及控制措施[J].熱帶醫學雜志,2005,5(6):843-845.
[7]董蒲梅,賈永普,韓同武,等.鄭州市流動人口實驗室確診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學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國計劃免疫,2003,9(6),357-359.
[8]張 倩,張建陶,卞 琛,等.常州市2007年麻疹減毒活疫苗強化免疫前后麻疹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0,16(1):15-19.
[9]宋立志,許 青,徐愛強,等.山東省1993~2006年麻疹發病年齡變化對消除麻疹的影響[J].中國計劃免疫,2007,13(4):373-377.
[10]胡家瑜,張金芳,陶黎納,等.上海市2001~2004年麻疹爆發疫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計劃免疫,2005,11(6):473-475.
[11]劉衛民,何梅英,陳國翠.深圳市羅湖區1998~2004年麻疹監測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5,12(6):1352-1353.
[12]王建華,姚耿東.麻疹流行地區麻疹疫苗提前初免的成功率調查[J].浙江預防醫學,2009,21(6):24-25.
[13]孫靈英,白廷軍,戎江瑞,等.流動人口麻疹抗體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疫苗和免疫,2008,14(5):403-405.
[14]賈永普.鄭州市2000~2002年本地和流動人口麻疹病例的比較[J].職業與健康,2004,20(3),65-66.
[15]張 宏,黃曉霞,陳劍惠.福州市2007年流動人口麻疹和風疹抗體水平監測[J].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09,11(5):347-349.
[16]趙婉瑩,周 海,羅小銘,等.中山市人群及流動人口麻疹抗體水平監測分析[J].疾病監測,2002,17(8):290-291.
[17]邱星元,曾桂盛,李海秀,等.寶安區流動人口麻疹、百日咳和白喉免疫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0,27(3):325-332.
[18]鄭煥英,劉 冷,郭 雪,等.珠江三角洲地區2004年流動兒童麻疹免疫狀況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J].中國計劃免疫,2006,12(1):35-37.
[19]畢建萍,徐興福.預防接種和流動人口對蕭山區麻疹發病時間分布的影響[J].中國熱帶醫學,2008,8(7):1214-1245.
[20]Penarey LI,SantaOlalla PP,Amela HC.Measles in Spain :its move into the adult population[J].Aten PRIMARIA,2004,33(4):200-202.
[21]左樹巖,梁曉峰,殷大鵬,等.貴州省2003~2004年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效果評價[J].中國計劃免疫,2006,12(1):7-12.
[22]李文戈,高奇峰,盧 潮,等.中山市東區2005年麻疹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07,33(6):52-53.
[23]王隴德.預防接種實踐與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71-174.
[24]韓建康,姚文庭,沈建勇,等.湖州市2005年麻疹高發流行因素探討[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6,7(6):550-553.
[25]陳麗玉,何 凡,肖 敏,等.汕頭市龍湖區2004~2005年麻疹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07,33(3):39-40.
[26]鐘學飄,李亦才,楊麗珍,等.移民城市農民房居民區兒童麻疹疫苗漏種情況與發病的關系[J].職業與健康,2009,25(24):2728-2731.
[27]吳紅巖,嚴 勝,朱永壽,等.上海市浦東新區外來兒童計劃免疫情況調查[J].上海預防醫學,2003,15(9):470-471.
[28]徐敏鋼,黃 瑾,湯素文,等.麻疹免疫水平及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計劃免疫,2006,12(5):385-388.
[29]周波青,沈 毅,于 偉,等.紹興縣2005年麻疹疫情回升原因探討[J].浙江預防醫學,2007,19(5):3-4.
(收稿日期:2010-09-06 修回日期:2010-09-11)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