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護理干預;全腦血管造影;經股動脈穿刺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5-0633-02 中圖分類號:R 473.6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67
全腦血管造影(DSA)是神經內科常用的檢查方法,在腦血管性疾病及某些腦腫瘤的診斷上具有重要價值,由于是在局麻下施術,大部分患者意識清醒而容易產生緊張、恐懼情緒,給操作帶來困難。我科自2009年1月~2010年3月對64例行腦血管造影的患者實行全程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入選的128例患者中, 男113例,女15例,年齡14~66歲,平均(33.7±9.8)歲。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4例, 男57例,女7例,年齡14~64歲,平均年齡(34.1±9.1)歲。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49例,高血壓腦出血9例,腦梗死4例,顱內動脈瘤2例。對照組64例, 男56例,女8例,年齡15~66歲,平均年齡(33.9±8.9)歲。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50例,高血壓腦出血9例,腦梗死3例,顱內動脈瘤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種類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手術方法 ①穿刺方法:在局麻下經股動脈穿刺部位置入5F或8F導管鞘,予全身肝素化行全腦造影術,了解其病變性質、部位,然后導管置入病變的動脈以下,選擇合適型號的支架植入。整個手術過程均在心電監護下進行。②術后穿刺血管的處理:患者術畢即刻拔鞘,術者用手按壓穿刺點20 mim,不出血后加壓包扎,然后用砂袋局部壓迫4 h,并制動術側下肢,24 h后拆除加壓包扎后患者方可下床活動,并制動術側大腿,期間觀察下肢供血情況。
(2)護理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解釋和安慰,做好術前準備,講解術中配合事項,取得患者配合使手術順利進行。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全程護理干預措施。對比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檢查依從性及疼痛程度。①術前護理干預:責任護士講解各項操作步驟和自我放松的方法,引導患者正確對待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克服恐懼情緒;指導患者進行術前適應性訓練,練習在床上使用便器及有效咳嗽;術前4 h禁食并在術前30 min遵醫囑給予鎮靜藥物肌注。②術中護理干預:由于在局麻下施術,多數患者處于清醒狀態, 責任護士隨時詢問其自我感受,注入造影劑時提醒患者會有頭部發脹的感覺,指導其深呼吸和放松訓練,適時給予頭部按摩,耐心解答患者術中提出的問題,穩定其情緒。手術即將結束時告知患者由于其配合較好,顯影比較滿意,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后可以拔除穿刺針。③術后護理干預:由于穿刺側肢體需要伸直制動24 h,患者常會出現痛苦焦躁等應激反應。責任護士嚴密觀察病情, 觀察血壓、心率和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及時與患者溝通,指導患者采用腹式深呼吸、讀書、聽音樂等方式進行放松。4 h后可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避免吃豆漿、牛奶等脹氣的食物。鼓勵患者多飲水,飲水量在800~1 200 ml為宜,以促進造影劑的排泄[1]。
3.療效判斷標準 ①手術檢查依從性:患者主動配合,手術時不亂動,全身放松,無肌肉緊張,順利完成手術為依從性好,反之為依從性欠佳。②疼痛程度:依據WHO疼痛程度4級評估法[2]。0級:無痛或稍感不適;Ⅰ級:輕微疼痛,可忍受;Ⅱ級:明顯疼痛,可忍受;Ⅲ級:劇烈疼痛,不能忍受或大喊大叫。
4.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結果
1.兩組患者手術依從性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依從性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26.605,P<0.01)。觀察組手術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1。
2.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68.065,P<0.01)。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顯著輕于對照組。見表2。
討論
護理干預又稱行為矯正,是指干預的重點放在可觀察到的外在行為,可具體描述心理狀態,通過學習調整或改變個體異常心理病態和軀體癥狀,以建立健康行為[3]。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知曉率,建立健康行為,提高生活質量[4]。由于DSA是在局麻下施術,術中大部分患者意識清醒而容易產生緊張、恐懼情緒,給操作帶來困難。本研究發現,全程護理干預應用于腦血管造影術,護士與患者接觸溝通機會增多,有效改善護患關系,從而提高患者手術依從性(P<0.01),同時通過高質量的全程護理干預,患者和家屬懂得了許多相關醫療護理知識,并在護士的指導下付諸實踐,手術疼痛程度顯著降低(P<0.01)。而護士通過熱情周到的服務不僅增進了患者的信任,而且使自身的業務和職業形象等也得到了提高, 因此筆者認為,全程護理干預可以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降低其疼痛程度,使全腦血管造影術順利進行,達到良好的檢查和診斷效果。
參考文獻
[1]駱金鎧,于桂香.造影劑腎病的危險因素及護理預防[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6):547.
[2]薛 萍,賈 萍,王 郁,等.心理護理對大腸鏡檢查病人的干預效果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2):48-49.
[3]王興虹,叢 中.臨床心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86.
[4]李德華.社區護理干預對農村老年人健康行為的影響[J].右江醫學,2010,38(1):63-64.
(收稿日期:2010-07-22 修回日期:2010-09-05)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