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醫療糾紛中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發生的醫院,不同時期的分布,臨床與尸檢診斷的符合率。
方法 回顧分析10年間尸體解剖114例,比較臨床診斷與尸檢診斷是否相符。結果①114例中,90.4%找到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不相符率為25.9%;②尸解逐年增多,發生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尸解明顯增多;③發生的學科以內科為首位,共48例,兒科其次,產科居第三位;④疾病分布以呼吸系統疾病占首位,共25例,心血管疾病居次,消化系統居第三位。結論 科學準確地進行醫療事故爭議鑒定,給有關部門提供處理醫療糾紛的科學依據,尸體解剖工作尤為重要。
【關鍵詞】 尸體解剖;死因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5-0571-02 中圖分類號:R 36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27
尸體解剖在確診主要疾病及死因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對于解決死因不明或對臨床死因診斷有異議而發生的醫療糾紛,尸體解剖更具有獨特的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1]。現就1995年~2005年9月10年間筆者組織的114例醫療糾紛的尸體解剖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期對大家有所裨益。
材料與方法
1.材料全部資料來源于1995年~2005年9月,筆者在廣西柳州市衛生局工作期間,在處理醫療糾紛過程中,組織對114例醫療糾紛死亡病例進行尸體解剖的資料,全部解剖均委托該市具有解剖資格的醫院病理科及法醫完成,由醫院病理科進行細胞學檢查。
2.方法 ①疾病分類按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國際疾病與損傷分類標準”(上CD9),對每例的主要病理診斷予以分類。統計項目包括:每年的尸檢數量,尸檢的年齡構成和性別構成,尸檢病例的學科分布,發生醫療糾紛的醫院級別,尸檢病理診斷與臨床診斷的比較,尸檢致死性疾病分布。②臨床診斷列出多項時,統計時只計前3項,若其中有一項與病理診斷一致時,則病理診斷與臨床診斷相符,反之不相符。③醫院級別按市級三級、二級醫院,城市企業醫院,城市診所(衛生所);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④年齡分組:孕滿28周至出生前為胎兒組,出生至生后28天為新生兒組,大于28天至2歲為嬰兒期。
結果
經尸體解剖和有關檢驗,114例尸檢中,查出直接死因或根本死因的有103例,占90.4%,有11例沒有查出死亡原因,占9.6%。114例中,有3例為院外死亡查原因、3例為死胎查原因;其余108例中,臨床診斷與尸檢診斷相符80例,占74.1%。
1.每年的尸檢數 1995年、1996年各1例,1997年2例,1998年6例,1999年6例,2000年14例,2001年16例,2002年15例,2003年18例,2004年18例,2005年1~9月17例。
2.年齡與性別 114例中,男性74例,占64.9%;女性40例,占35.1%。年齡最小者2天,最大者76歲。死胎3例,占2.6%;新生兒10例,占8.8%;嬰兒14例,占12.3%;~10歲7例,占6.1%;~20歲10例,占8.8%;~30歲13例,占11.4%;~40歲12例,占10.5%;~50歲14例,占12.3%;~60歲13例,占11.4%;~70歲11例,占9.6%;70歲以上7例,占6.1%。
3.醫院級別及例數 市級三級醫院62例,占54.4%;市級二級醫院16例,占14%;城市企業醫院9例,占7.9%;城市診所(衛生所)6例,占5.3%;縣級醫院12例,占10.5%;鄉(鎮)衛生院6例,占5.3%。院外非醫療原因死亡3例。
4.所屬學科及疾病種類 ①內科:48例,占42.10%。其中心血管疾病20例(17.54%)中冠心病8例;呼吸系統疾病14例(12.28%)中肺動脈栓塞10例;消化系統8例(7.02%);神經系統疾病4例(3.51%);感染1例;其它原因1例。②外科:10例,占8.77%。其中普外科5例(4.39%);創傷4例(3.51%);骨科1例。③婦產科:19例,占16.67%。其中產科18例(15.79%);婦科1例。④兒科:25例,占21.93%。其中呼吸系統11例(9.65%)中肺炎7例;消化系統6例(5.26%);心血管疾病3例(2.63%);神經系統3例(2.63%);其它2例。⑤耳鼻喉科:3例,占2.63%。其中氣管異物2例(1.75%)。⑥腫瘤科:4例,占3.51%。⑦其它:藥物過敏5例,占4.39%,其中青霉素過敏3例(2.63%)。
討論
本組資料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不相符率達到25.9%,高于1982年北京的統計資料20.74%,低于杭州的36.24%[2]。雖然當今醫學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技術相當先進,但有些疾病的臨床確診仍較困難,臨床誤診仍然存在,提高醫療機構診療技術水平仍需常抓不懈。本組結果顯示,通過尸體解剖90.4%的醫療糾紛死亡病例可以找到患者死亡的直接死因或根本死因,與張海娥等報道的90.5%[3]、孫榮超等報道的89.5%[4]相仿。
資料顯示,柳州市醫療糾紛尸體解剖逐年增多,一方面是人民群眾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傳統觀念在轉變;另一方面體現了該市對醫療糾紛處理的科學化、法制化。從發生的醫療機構等級看,絕大部分發生在城市醫院,而尤以城市三級、二級醫院居多,這與其業務量大危重疑難病例多明顯有關。但不容忽視的是,醫療糾紛在各級醫療機構均有發生,企業醫院、縣級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衛生所、診所等發生的醫療糾紛已逐年增多,占本組資料的29.0%。這些基層醫療機構的條件還比較差、技術水平還不是很高,加強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改善就醫條件是非常重要的。從發生的學科及疾病分布看,內科排在首位,兒科其次,產科第三,三個學科共有91例,占79.8%。疾病以呼吸系統疾病占首位,與杭州報道的一致[2];心血管疾病居次,與國內學者報道的居首位不符[3,4];消化系統第三;神經系統第四。上述四類疾病共69例,占總死亡人數的60.5%。上述三個學科、四類疾病容易發生死亡及醫療糾紛,應引起衛生行政部門及醫療機構的高度重視。
隨著人們法制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以及對醫療服務的期望值越來越高,醫療糾紛事件逐漸增多。如何正確處理醫療糾紛,科學準確地進行醫療事故爭議鑒定,給有關部門提供處理醫療糾紛的科學依據,尸體解剖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3]。各級醫療機構均應高度重視,積極、主動地爭取尸解,給死者親屬一個明白交代,讓他們痛苦的心靈早日得到安慰,使醫院減少醫療糾紛帶來的種種麻煩,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1]。
參考文獻
[1]丁福康,潘書文,張小澍,等.尸體解剖在解決醫療糾紛中的作用[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5,21(8):535-536.
[2]竺可青,李秀珍,章鎖江.3162例尸體解剖資料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1,30(6):291-295.
[3]張海娥,賀衛東.116例尸體解剖的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2004,11(6):1111-1114.
[4]孫榮超,宋惠中.105例尸體解剖的病理學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1,17(5):389-391.
(收稿日期:2010-07-29 修回日期:2010-09-06)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