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嬰兒撫觸對剖宮產兒生長發育的影響。
方法 選取正常剖宮產兒50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自愿原則分為對照組250例(常規護理組)和研究組250例(嬰兒撫觸組),研究組按照強生為其制定的撫觸方案,指導其家長對嬰兒進行撫觸,并由本科醫護人員定期進行追蹤。對照組僅給予常規嬰兒護理。兩組嬰兒均于出生1個月、3個月、6個月和9個月對頭圍、身高、體重進行比較。結果兩組剖宮產兒生后第1個月生長發育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3個月后,研究組的生長發育顯著提高,并隨著月齡增加,其生長發育情況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或<0.01)。結論 嬰兒撫觸有利于剖宮產兒的生長發育。
【關鍵詞】 剖宮產兒;嬰兒撫觸;生長發育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5-0545-02 中圖分類號:R 722.0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12
近年來,隨著臨床對撫觸療法效果的研究不斷深入,撫觸已廣泛應用于促進嬰兒生長發育、智力發育以及提高嬰兒對疾病的應激能力等項目中。根據剖宮產兒出生的特點,筆者對250例剖宮產兒采取定時撫觸按摩療法后,發現撫觸不僅可以提高剖宮產兒對外界反應的能力,還可以有效地促進剖宮產兒的生長發育,現報道如下。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產科足月妊娠并接受剖宮產手術的剖宮產兒500例,根據自愿原則,隨機分為對照組250例(常規護理組)和研究組250例(嬰兒撫觸組)。新生兒胎齡為37~42周,出生體重2800~3800 g,出生1分鐘Apgar評分均為10分,無窒息史,無新生兒溶血癥及各種感染等。嬰兒均為母乳喂養,母親健康,術后恢復好,傷口無感染,無合并其他疾病,乳汁分泌充足,可為嬰兒提供足夠的母乳。
2.撫觸方法 研究組剖宮產兒于出生24 h后開始,采用改良嬰兒先俯后仰臥位撫觸方法(順序:背部四肢頭面部胸部腹部):嬰兒吃奶后1 h左右,在暖和舒適播放柔和音樂的房間,嬰兒沐浴后全身擦上強生潤膚油接受全身撫觸,每天1~2次,每次15~20 min。出院前教會家長撫觸手法,出院后在家堅持每天對嬰兒進行撫觸按摩,定期家庭訪視。護理人員于嬰兒出院后每半個月到其家里進行檢查,剖宮產兒定期(1個月、3個月、6個月和9個月)回院進行檢評。對照組剖宮產兒按常規進行護理,不作撫觸按摩。
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出生1個月、3個月、6個月和9個月嬰兒的頭圍、身高、體重。
4.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結果
兩組嬰兒生長發育情況比較,從第3個月開始,研究組的頭圍、身高、體重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或<0.01)。見表1。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剖宮產率正在逐年上升。但作為一種干預性分娩,剖宮產兒未能象順產嬰兒受到宮縮、產道適度的物理張力改變(身體、胸腹、胎頭不能有節奏地被擠壓),經歷必要的刺激、考驗。所以相對于自然分娩的順產兒來說,剖宮產兒并發癥多,如窒息、濕肺、羊水吸入、肺不張及肺透明膜病等,對剖宮產兒的生長發育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學者提出[1]剖宮產兒濕肺的發生率為8%,經陰道分娩兒濕肺的發生率為1%。
文獻報道[2],新生兒出生時已具有視、聽、嗅、味等各種基本的生理功能。撫觸是一種自主保健活動,它能促進新生兒大腦發育,提高對外界反應的能力,是開啟嬰兒智商、情商的有效措施之一。這個時期嬰兒皮膚如果受到了良性的溫和的觸摸,能有效刺激嬰兒神經系統的發育。湯麗娟[3]報道新生
兒撫觸能使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加,從而使胃泌素和胰島素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撫觸對腹部的刺激,可促使腸蠕動增加排便增多,尤其是促進胎便的盡早排盡,更利于胎兒營養吸收,食欲增強,吃奶量增加,生長發育加快。筆者認為,對剖宮產兒采用改良的先俯后仰臥位撫觸法進行按摩治療,嬰兒較為安靜,撫觸過程中通過向嬰兒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使其腦神經細胞接受包括視覺、觸覺、動覺、平衡覺的刺激,使新生兒的生理、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有益于新生兒的身心發育。
本研究顯示: 通過撫觸手段對250例剖宮產兒進行早期干預,效果非常顯著。研究組在生后第1個月時生長發育情況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尚未明顯(P>0.05)。但在3個月時,其頭圍、身高、體重的發育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并隨著月齡增長,兩組差異非常顯著(P<0.01)。因此,筆者認為采用改良嬰兒先俯后仰臥位撫觸方法有利于剖宮產兒的生長發育。
參考文獻
[1]孫克武,潘家驤.臨床理論與實踐(婦產科分冊)[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4:183.
[2]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63-65.
[3]湯麗娟.撫觸對新生兒黃疸影響的臨床觀察[J].護理研究,2003,17(1A):28.
(收稿日期:2010-07-20 修回日期:2010-08-31)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