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食管癌切除術;吻合口瘺;防治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5-0585-02 中圖分類號:R 735.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37
我院從2000~2010年3月共進行食管癌切除手術92例,術后發生吻合口瘺10例,發生率為10.8%。2007年以后由于采取了有效防治措施,所行的食管癌切除手術患者術后再無一例吻合口瘺發生。現將吻合口瘺防治體會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92例食管癌手術,出現吻合口瘺10例,男7例,女3例,年齡49~72歲,均為中期以上病程,體質消瘦。其中胸內吻合口瘺為5例,頸部吻合口瘺為5例。手術方法全部行胃和食管殘端吻合,均采用食管胃端側吻合方式,其中4例單純全層間斷縫合,2例單純全層連續縫合,4例單純全層縫合后又加漿膜層間斷縫合加固。
2.治療方法 吻合口瘺治療應根據其發生的時間、部位,瘺口大小和患者全身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案[1]。一般術后早期(4天內)發生吻合口瘺,多為吻合技術問題。通常瘺口較大,易造成嚴重生理紊亂及較嚴重感染,保守治療成功機會較小,所以視情況及時二次開胸手術切除吻合部再重新吻合。術后較晚期(7天以上)發生的吻合口瘺,通常瘺口較小且感染局限,可不考慮二次手術,通過有效引流,使用足量抗生素,或加行空腸造瘺灌注營養物,加強支持治療措施。
3.結果 本組10例吻合口瘺患者,8例治愈,2例死亡。3例胸內吻合早期瘺行第二次開胸手術而治愈,3例較晚期瘺行空腸造瘺手術灌注營養物治愈,2例頸部吻合瘺僅加強靜脈支持營養治愈。死亡的2例為第4~6天發生胸內吻合瘺,鋇餐檢查見瘺口約1.5~1.8 cm,均因患者年紀較大,患者及其家屬不愿意再次手術治療,于術后約2周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討論
食管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術后發生吻合口瘺是手術較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率一般為5%~10%,吻合口瘺常引起多臟器功能衰竭致死亡。食管癌患者大多均為中期以后來就診,此時體質消瘦,營養不良,故手術后出現吻合口瘺不少見,但我們在治療過程中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尋找吻合口瘺的主要原因,同時采取可靠有效預防措施后, 2007年以后所行食道癌切除胃食管吻合術,再無一例發生吻合口瘺。
一般吻合口瘺發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營養狀況差:大部分患者已長期進食受限,出現消瘦、貧血和低蛋白血癥等,導致術后因吻合口愈合能力差。②吻合技術問題:如手術時黏膜對合不整,縫線過密或過疏,打結過緊或過松,或食管胃吻合端口徑相差大。③吻合口血液循環不良:食管游離過多,胃大小彎血管弓損傷,或食管、胃壁牽拉擠壓過度導致組織挫傷。④吻合口血腫:斷端止血不徹底或縫針刺破吻合端血管。⑤吻合口張力過大:如胃游離不足或胃切除過多,食管切除過長。⑥吻合口感染:如吻合口污染,導致炎癥,組織水腫甚至壞死等。⑦吻合術野暴露差,操作困難,導致吻合不到位。
吻合口瘺的防治術前應做好各項準備,積極改善患者營養狀況,糾正貧血、低蛋白和水電解質紊亂十分重要;食管癌不完全或完全梗阻的患者,術前3日應進流食或禁食,并口服抗生素或經胃管推注沖洗食道以減輕炎癥水腫;對于高齡體弱、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者,術前應輸血或應用白蛋白;對于心肌供血不好的患者,術前應用心肌營養藥物。手術操作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①食管方面處理:游離食管不宜過長,游離長度以距吻合口2.5 cm 為宜,黏膜剪切整齊,盡量勿損傷食管肌層,一般以足夠吻合及套入即可,以保證吻合后血供充足,促進愈合。②胃方面處理:一般認為在游離胃大彎時要保證胃網膜右血管弓完整,盡量保存網膜左右動脈的交通支,游離胃小彎時除了應保留胃右動脈外,也應盡量保留小彎網膜血管弓;胃吻合口端黏膜下血管盡量縫扎止血,避免出血致吻合口血腫發生;游離胃過程中,不可強力牽拉、擠挫胃壁,而挫傷胃壁血管,尤其在游離胃底時極易損傷胃壁,造成血管內瘀血或胃壁水腫,使得與食管吻合后吻合口血供不良,甚至發生胃壁穿孔而致瘺。③處理吻合口方面:一般吻合端口大小要一致,最好全層間斷縫合,縫合細致牢靠,針距合適,打結松緊適宜,拉力不能過大,以防組織被縫線割傷,并力求準確對攏相應組織層次,防止黏膜膨出;同時細心檢查吻合口有無張力;再者吻合過程中要嚴格無菌操作,預防吻合口感染;另外也可采用吻合器吻合,簡化手術,更安全可靠[2];對于年齡大或體質消瘦者,術中最好加行空腸造瘺手術,方便術后早期營養灌注治療。
手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是防治吻合口瘺的重要措施,近年許多研究表明,積極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有助于胃腸道功能和形態的恢復[2]。以往認為消化道術后創傷及刺激會造成胃腸麻痹3天左右。但目前認為術后胃排空延緩可持續1~2天,大腸無力大多持續2~4天。在多數情況下,即使在消化道大手術后,小腸和一部分結腸仍然保持運動與吸收能力,不至有重大的紊亂,因此,早期空腸內營養供給是可行的[3,4]。所以,我們認為術前小腸正常,手術24小時后即可進行空腸灌注流質喂養。早期小腸灌注營養,經臨床觀察不僅未造成嚴重腹脹、惡心、嘔吐等反應,且能使肛門排氣時間提前。另外,通過早期腸內營養更明顯減少靜脈補液,減輕了患者心肺負擔,從而明顯減少術后呼吸、循環衰竭等并發癥,也減少了住院時間及費用。術后一般持續胃內減壓4~5天,降低胃張力,同時抗感染,適量應用白蛋白、血漿等綜合加強支持治療。
通過總結分析吻合口瘺原因并采取相應預防后,手術成功率得到明顯提高,不僅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更能明顯減少患者醫療費用。可盡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潘鐵成,邱雪峰,李 軍,等.食管多源癌的診斷及外科治療[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05,12(2):82-83.
[2]王立杰,李曉濱,孫 林.食管賁門腫瘤32例的外科治療[J].右江醫學,2002,30(4):296-297.
[3]王興邦.食管癌210例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探討[J].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4,8(3):8.
[4]汪禮旭,魏春勇,麻成方,等.空腸穿刺置管腸內營養在食管癌術后的應用[J].右江醫學,2005,33(4):366-367.
(收稿日期:2010-08-01 修回日期:2010-09-08)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