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形成了沖擊,以外向型經濟為基本特征的部分沿海地區,特別是我國首批創辦的經濟特區更是受到深度影響。隨著全球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發展環境將發生更深刻的變化,經濟特區應該抓住時機,由外向型經濟模式向開放型經濟模式轉型,以貿易投資自由化為導向,與國際經貿規則全面接軌,在制度安排上實現貿易、金融、投資、運輸“四大自由”。
[關鍵詞]金融危機 經濟特區 外向型經濟 開放型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7.9 [文獻標識碼]F [文章編號]1004-6623(2010)05-0019-03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形成了沖擊,以外向型經濟為基本特征的部分沿海地區,特別是我國首批創辦的經濟特區更是受到了深度影響。目前,全球經濟正進入后危機時代,發展環境將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特區面臨嚴峻考驗。
創辦經濟特區是為突破計劃經濟和封閉型經濟的桎梏,緩解國內資源要素瓶頸約束,主要采取了以對外貿易和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模式,并以加工貿易為主,以剩余農村勞動力資源轉移為支撐,兩頭在外,或大頭在外,大進大出。這種模式至今沒有多大的改變,深圳的情況就十分典型。
深圳特區的雛形是當時在國際上盛行的出口加工區模式,外引內聯和發展對外貿易是主要的經濟功能。30年來,深圳在這方面確實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外貿進出口總額從1979年的1500萬美元發展到今天的3000億美元,不少生產行業和加工產品已介入了世界體系。從1993年開始,深圳的外貿進出口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就一直居于首位,大約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8強,對外貿易對本地經濟的整體貢獻率超過50%。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深圳的外貿依存度高達300%,其中出口依存度為182%,加工貿易占外貿出口的63.4%。出口產品中有40%以上銷往美國,很多加工貿易企業都是高度國際化的香港企業。深圳的外貿依存度是內地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超過發達國家6~8倍,深圳是全國口岸數量和出入境人數最多、與國際經濟聯系最密切的城市。深圳的港口,特別是鹽田港是國內外向度最高、世界排名第四的最繁忙集裝箱港口。這些因素都決定了深圳必然會受到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
據有關專業分析,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傳導到航運經濟的比例為1:10。所以準確地說,金融危機對深圳的影響是從港航業開始的。早在2008年上半年,鹽田港出現了自開港以來集裝箱吞吐量首次負增長,到2008年下半年,深圳出口開始下滑,工業企業開工率亦呈下降趨勢,企業銷售和利潤也同步減少。2009年,深圳進入最艱難時期。進出港船舶、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皆下降兩位數,進出口總額下降10.4%,出口下降10.6%,不少企業經營困難,有的甚至停產倒閉,失業人員大量增加,農民工大批返鄉。進入2010年,全國經濟出現了復蘇跡象,深圳也不例外,先是鹽田港集裝箱吞吐量出現報復性反彈,增長率高達40%~50%,隨之而來的是外貿進出口逐月增長,到6月份已超過金融危機前同期水平,但增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出口增速落后于上海11.7個百分點。從發展勢頭看,深圳外貿進出口連續18年居全國大中城市之首的地位有難保之虞。更令人擔心的是,深圳的社會投資增速長期徘徊在10%左右,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0年上半年全國社會投資增幅達25%,而深圳1~5月卻只有8.1%的增長,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出現11%的負增長,外商投資更是下降了39.9%。投資增速乏力,增長后勁可以推知。
除了外向度高而形成發展偏畸之外,深圳的產業體系還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首先是產業組合性較差,工業企業一端是“一業獨大”,例如深圳15家超百億企業工業產值占了半壁江山,其中富士康的工業產值和出口額均占全深圳的1/5,另一端是極度分散的企業群落,深圳擁有28萬家中小企業,它們多小本經營,各自為政,互不往來,產業集中度和關聯性不高;其次,在產業集群上,企業更多是一種空間集合,而產業體系化程度卻相對較低;第三是企業間過度競爭,降低了產業整體優勢;而最薄弱環節還在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大多數產業鏈尚在全球生產體系的低端,且以代工產業為主。其他幾個“老特區”在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模式上同深圳大同小異,發展最為驕人的深圳特區尚且如此,“老特區”們不會不面臨同樣的問題。
可以說,金融危機給深圳等經濟特區上了重要的一課,斷開了主要依靠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強大慣性,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
現階段全球經濟復蘇形勢尚陰晴不定,乍暖還寒,在未來,全球經濟將何去何從,特別是后危機時代在世界范圍內將形成什么樣的發展格局,盡管各大國際研究機構和各國的經濟學家們眾說紛紜,但有幾個趨勢是能夠看得明白的:一是全球經濟實現再平衡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二是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高速增長時代已經過去,三是碳排放限制將促使中國經濟和貿易結構發生轉變,四是中國的貨幣政策、外資政策、產業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勢必作出相應調整。在這樣的形勢下,經濟特區的發展應當有一個新的戰略選擇,顯然不能在原有基礎上修修補補,而是需要在經濟發展模式上進行根本性和體系性的轉變。
筆者以為,經濟特區的未來之路應是由既有的外向型經濟模式向開放型經濟模式轉型。
開放型經濟與外向型經濟這兩種模式從內容到形式有相同之處,二者都立足于對外開放,著力于深化國際分工與合作,以解決國內資源要素的匱乏,提高經濟發展效率,但實際上它們的差異甚大。總體來說,開放型經濟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更高階段,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一種邏輯結果。具體說,這種模式在開放目的上,需要從簡單地參與國際分工與交換,轉向從要素稟賦、競爭優勢和國際合作出發,追求實現在全球范圍內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率最大化;在開放形態上,需要從單純的出口導向,轉向積極推動商品、服務、資本和要素自由跨境流動;在開放的內涵上,需要從強調鼓勵出口政策,轉向強調經濟制度與外部世界相聯系,即把開放作為市場化、制度化的安排,在制度上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如果形象比喻,開放型經濟類似于世界上的自由港制度,以貿易投資自由化為導向,與國際經貿規則全面接軌,在制度安排上實現“四大自由”,包括貿易自由,即解除貿易管制;金融自由,即外匯自由兌換,資金可以自由出入和轉移;投資自由,即自由投資、經營;運輸自由。即物流國際一體化。
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經濟特區之所以會受到直接而全面的沖擊,是因為外向型經濟這條路確實存在著局限性,例如,在要素流動上,更多是跨境單向流動而非雙向自由流動,在市場體系上不足以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配置資源,在產業體系上未能通過國際深度分工與合作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在制度安排上沒有建立與世界經貿規則全面接軌,既共存互贏又能自我保護的法規體系。所以,經濟特區在未來發展中,只有采取更開放的姿態,進行更全面的開放,迎風險而上,才能在動態中平衡,在更大的范圍調配資源,才能在后危機時代立住腳。
早在十四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就提出了開放型經濟概念,“十七大”報告中又兩次提到開放型經濟,強調“開放型經濟進入新階段”,要求“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向開放型經濟轉型,率先探索開放型經濟這種更加開放的發展模式,是經濟特區的重要使命,因為開放是經濟特區的最大優勢,經濟特區在未來發展中做好開放這篇大文章,進一步擴大開放,以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來統領發展全局,才能真正體現特區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