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6日,溫州服裝企業報喜鳥開盤首日總市值由原來的12億元暴漲數倍,據說現場的一些溫州老板們看傻眼了,于是有人笑稱:報喜鳥一天所賺的錢得賣多少雙鞋子才能賺到啊?!
“退休后周游世界是我的生活理想。”這是李彥宏的名言。套現了30多億元的百度總裁李彥宏能夠做到,但估計很多企業家做不到,因為他的企業沒有上市,他沒有這么多錢。
“爭相上市”僅僅是我國資本市場近年來迅猛發展的一個側面,但它卻深刻改變著企業的投資軌跡和人們的價值觀念。
同樣有一些老板在為已經上市而犯愁:盡管去年在宏觀環境低迷的情況下仍融資近10億元,但在某上市公司董事長看來,現在沒有以前輕松。
“我過去要快樂多了。”在他看來,上市就像“圍城”一樣,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去,“其實進到里面以后會發現,并不好玩,因為投資者需要不斷看到回報。”
的確,上市也被很多公司老板形象描述為“有人在背后拿鞭子抽你”:比如,資本市場后,企業如何在投資者和市場之間達到平衡?如果投資者投資后希望一年或兩三年企業復合增長率達到30%,怎么實現?投資者希望的是他們所投資的企業的銷售和盈利能夠同步增長,但事實上這非常難。
于是,近些年來,這樣的企業也逐漸增多:他們具備了上市的條件,資金流非常充裕,但并不急于上市,在他們看來,公司上市只與股東的套利相關,對企業經營不一定有積極的影響。業內人士看來,這是企業對資本市場有了更新、更深層次的重新認知后的成熟與淡定,這種淡定是企業保持持續發展的福音。
那么,對企業來說,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否要選擇上市?上市和不上市分別能給企業發展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為什么要上市?
相信很多企業家對經濟學家金巖石的一個調查都非常熟悉:有兩家企業,一家是上市公司,一家是非上市公司,兩家企業的主營業務都一樣。兩家公司一個在明處,一個在暗處,上市公司要透明公開,非上市公司不需要透明公開,非上市公司能看到上市公司的發展戰略、財務信息,而上市公司卻看不到非上市公司的。兩家公司的手段也不一樣,上市公司要規范運作,報表要經過審計,不能偷稅漏稅,開起股東大會、董事會來費時費力,決策機制不靈活,而非上市公司財務不規范,容易偷漏稅,決策機制靈活,不需要“花瓶董事”。這兩家公司發展結果如何?誰輸誰贏?
企業家們的選擇驚人的一致:沒有一個企業家認為非上市公司會贏。金巖石給予了合理的解釋:雖然這兩家公司表面上主營業務都一樣,但實際上不一樣。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多了兩條命:它不僅有經營性資產,還有投資性資產,并且將二者結合起來變成了融資性資產,同時經營三種資產,而非上市公司最多只有經營經營性資產和投資性資產兩種。
記者認為,“多出來”的這兩條命實際是指上市公司的諸多優勢:融資能力有一個質的飛躍、品牌和信譽的提升、兌現股權(期權)激勵,經營管理層的穩定、推動企業的規范可持續經營……
首先,我們來看看屢創股市奇跡的金風科技的成功,或許會明白很多企業為什么將上市作為其發展中具有里程碑的一步:金風科技成功上市后,不僅大大提升了其在風電行業中的影響力,公司實力大大增強,在2008年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打敗了眾多股權競爭者,收購了全世界永磁直驅技術領先企業之一——德國VENSYS能源股份公司70%的股份。對該公司的成功收購,使金風科技成為國內第一家具備完全自主研發設計能力和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整機制造商,同時為金風科技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打開空間,將加速公司的國際化進程。
在一直從事企業上市法律事務的北京煒衡律師事務所邱清榮律師看來,企業上市的最大好處是使企業的融資能力有一個質的飛躍。比如上市公司在招聘人才方面就比非上市公司有很大的優勢,人才匯聚,將會使企業發展后勁十足。記者了解到,不久前在創業板上市的神州泰岳上市融資18億,而公司正常需求最多5-6億,上市融資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可見,在所有的融資方式中,上市公司融資融智的效果最好。神州泰岳上市后不久,同在中關村的京東商城獲得老虎基金1.5億美金投資,這在PE投資中已經算是頂天了的。
“資本市場的競爭是企業競爭的最高層次,尤其是現代社會,產品更新快,企業競爭也愈加激烈,稍不注意就會被對手超越。但總體來說,能夠利用資本市場的企業就能吃掉不會利用資本市場的企業,從而在競爭中實現強者恒強。”融勤國際中國區總裁孫洪偉表示。就拿目前北京企業最頭疼的研發投入來說,國外大公司基本占到年銷售額的5%左右,北京的企業2%都不到,一旦上市,是可以購買專利和技術,大大節約了企業的發展成本和時間。
記者曾經采訪過中關村一家掛牌三板的企業,該公司有強烈的上市欲望,其董事長告訴記者,雖然海淀區和中關村管委會對掛牌企業的補貼和獎勵力度很大,但他們并不缺錢,而是為了規范企業的各種經營活動,使企業保持可持續發展。也有企業認為,如果不上市的話,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證照很難辦下來。而企業一旦上市,政府大開綠燈,各種證照很快辦下來,減少了企業日后經營的不確定性,這也是很多企業渴望上市的真正原因。
近期位于中關村的漢王科技成功上市中小板,其掌門人劉迎建幾天身價從20多億翻到40多億,創業多年的艱辛終于得到了優渥的資本回報——尤其是對于這些有股權激勵的企業來說,上市能為原有股東的股份轉讓提供了一個公開流通的市場。比如一些公司的管理層均持有股份,他們以1元1股買的原始股,上市后都有溢價,往往數倍甚至十幾倍。對于公司來說,只有管理人員退休時才能給予該股份,如果是非正常的離職,如跳槽,就不能得到股份。這樣公司就能留住優秀管理人員,留住公司的客戶資源,更好地保護了公司的商業秘密。管理層持股只有在上市公司才是名副其實的“金手銬”。如果不是上市公司,股份流通性就會很弱。
“前提是,老板要舍得給管理層股份,如果不合得,人才流失現象會很嚴重。”邱清榮談到,即使是在中關村,積極推行股權激勵的企業也很有限。
“上市”之所以成為許多企業的發展目標,就是因為企業可以獲得長期穩定的資本性資金,改善企業的資本結構,并可以借助股權融資獨特的“風險共擔,收益共享”機制,實現股權資本收益最大化。而且,上市還有利于樹立品牌,提高企業聲譽,更有利于開拓市場。北青傳媒上市后,一位媒體從業人員感嘆:“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對其上市進行了大量報道,這相當于為企業做了次很好的宣傳,而且還不需要花一分廣告費!”
學會“帶著鐐銬跳舞”?
上市公司在享受資本盛筵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變化和壓力,需要學會“帶著鐐銬跳舞”。
“我現在追悔莫及,好像是年輕時犯下的美麗錯誤。”即便是套現12億元,上市在網易CEO丁磊眼里就如同裸奔,上市導致公司過于透明,一舉一動對手都看得清清楚楚。
正如丁磊所言,一家公司從私人公司變成上市公司,首先最大的變化就在于信息公開的壓力。比如上市曾經對GOOGLE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上市之前,誰也搞不清GOOGLE確切的財務數據、搜索技術、人員狀況、股東構成等,也正因為如此,競爭對手摸不清其底細。但按照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上市時公司必須協助審計師完成審計報告,需要提供公司產品結構、公司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客戶情況、固定資產、知識產權、環境保護、當前和未來的戰略目標和具體措施等,這其中涉及很多公司機密。上市之后,還有很多定期公開業績報告的義務,這樣公司完全暴露在競爭對手關注之下,對于經營顯然是不利的。
其次,上市企業面臨著管理規范的挑戰和壓力。企業一旦上市,拿到了投資人的真金白銀,就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則辦事,由不得你胡來。
公司上市后,就要體現較好的盈利業績,增加業績就意味著要增加稅收成本。很多民營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業績沒有完全體現或享受了不規范的稅收優惠政策,如果上市了,就得多交稅。
記者曾經采訪過這樣一家搖擺于上與不上之間的企業:在該老板看來,企業上市最大的成本就是管理成本,比如上市會令灰色收入大大減少,偷稅漏稅大大減少。客觀地說,目前在北京,由于成本和生存壓力,企業多多少少都會鉆政策的空子。尤其是企業滾存的未分配利潤,幾乎每家企業都有。
正是這種財務公開、管理規范的壓力,有人戲稱“上市是一次逼迫自身吐出難言之隱的過程”。尤其是不少民營企業有著錯綜復雜的管理漏洞,還有個別企業有偷漏稅的情況,財務不規范,有好幾本賬。上市意味著財務公開、管理公開,這正是許多企業所顧忌擔心的。正是由于這個擔心,一些企業不愿上市。
第三,企業公開發行上市后,要遵守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會增加,要遵守國家各項證券類法律法規、中國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頒布的規章規則。遵守這些規則是會增加成本的。比如,要信息披露,就要在指定媒體上(目前,證監會指定的媒體有7家,但在三大證券報上進行信息披露的最多。這三大證券報是《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和《證券時報》)刊登公告,這是要花錢的。每年光在報紙上刊登公告的費用就的上萬元,甚至幾十萬、上百萬元。
第四,原企業所有者面臨著控制權轉移的壓力。比如上市后,收購者可以通過股票市場收集籌碼,達到控制企業的目的,很多創始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控制權落入他人之手。上市之前,很多民營企業都是老板一個人說了算,而上市后,在上市公司,一般是誰擁有的股票多,誰說了算。因此公司一旦上市,創業者就面臨著有可能喪失控制權的風險。比如盛大收購新浪的事件,就是由于盛大公司從公開市場上收購了新浪公司19.5%的股份。企業上市還可能面臨潛在的訴訟風險,專家認為,這一點很多企業在上市時都沒有考慮到。上市企業一旦公開與預期相差甚遠的財務結果或重大損失,就有可能引發投資人對公司及其內部管理人員的集團訴訟。
此外,在公開上市后,管理者的自由度會受到更多限制:企業所有的重大決策都需經董事會討論通過,對企業至關重要的決策還得經全體股東投票決定。公司的股價也將出現在每日新聞之中,股東通常以企業的分紅和股價來判斷企業的經營情況,這容易促使企業經理人過于看重短期效益,而忽視長期效益。
“上還是不上”?經濟學家鐘朋榮有這樣的看法:他認為國有企業上市無非有這樣幾個目的:融資、改制、提高知名度、發財。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是否要上市需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企業是否發展到了可以規范經營的階段(即企業能否承擔規范的成本、規范是否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第二,企業是否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成為一家公眾公司;第三,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是否到了非上市不可的地步。民營企業上市首先是為了融資,如果僅僅是為了融資,負債成本又低,那就不如不上市。尤其是在當前,中國上市公司太多了,老百姓已經記不清哪個是上市公司哪個不是,上市名聲不一定好。因此企業一定要克服上市情結,切忌將上市看做企業成功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