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殊圖書館的精神與圖書館的特殊精神是不同的。前者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甚至不同類型圖書館的精神,后者是圖書館的基本精神,是對前者的抽象。而圖書館基本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甚至不同類型圖書館中必然表現為特殊圖書館的精神。文章提出藏書、征書、組織知識、甘當書童、平等服務等方面的圖書館基本精神并加以研究。
關鍵詞:圖書館精神 圖書館基本精神 圖書館特殊精神 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6938(2010)03-005-06
On the Fundamental Spirit of Library
Zhu Jianlia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510545)
Abstract: A special librarys’ spir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special spirit of average libraries. 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spirit of a library in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society, or category. While the latter represents the fundamental ideology of a library , as the abstract of the former. The fundamental spirit of library is reflected as the spirit of special libraries.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fundamental spirit of a library, the author aim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n library spirit of different kinds and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and offer references to study on the core value of libraries.
Key words: library spirit;fundamental library spirit;special library spirit;library
CLC number:G250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3-005-06
特殊圖書館的精神與圖書館的特殊精神是不同的。前者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甚至不同類型圖書館的精神,后者是圖書館的基本精神,是對前者的抽象,是有別于其他文化事業系統精神的。而圖書館基本精神與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甚至不同類型圖書館相結合就變為特殊圖書館的精神。本文之所以提出圖書館基本精神并加以研究旨在建設我國當代各類特殊圖書館的精神,并為圖書館的核心價值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 最重知識,永守藏書的精神
什么社會機構是很重知識的機構?教育機構、科研機構、新聞機構、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等都會爭先恐后做出自我肯定的回答。憑心而論,圖書館應算最重知識的機構。圖書館既是教育機構,也是學術機構,更是人類文化知識收集、積累、保存和傳播的機構,是知識創新的重要環節,一身多職。收集知識,整序知識,生產知識,傳播知識,自有圖書館以來就對知識寶愛莫比。它對文獻幾乎無選擇地加以收藏,哪怕是殘篇斷簡、只言片語,莫不珍藏永守。故人們深感“知識海洋”、“知識寶庫”、“知識宮殿”、“知識噴泉”、”信息中心”等等盛名累加、光環疊輝,亦不足以概括其對知識之珍重。
最重知識,永守藏書的精神,可以說是圖書館最根本的精神。圖書館為什么能夠存在,就因為它收有文獻并永遠守藏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里曾說過,文字與文獻的發明是人類社會由野蠻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的標志。認識、思想、教育和科學越發展,文獻就越多。社會需要一種機構守藏之,這個機構就是圖書館。因此,圖書館的存在得到了肯定,包括哲學家波普爾的肯定;圖書館的發展得到國家社會的重視,包括國家領導人如列寧等的高度重視。國家政府的重視如政府工作會議及其報告里要求搞好的事業往往會囊括圖書館事業。
在我國古代文獻剛剛出現時,人們往往“退藏于密”,對于“河出圖,洛出書”非常看重,即對文字和文獻加以神化或神秘化,對重要文獻要用“石室、金匱”密藏起來。《尚書·金滕》就記載了“周公祝告的冊書收藏在金屬束著的匱中”。原來,武王勝商后二年,得了重病,當時天下未安,殷民未服。武王一身系天下安危,忠臣周公親自請于太王、王季和文王神位之前,求以自己替武王去死。其祝告冊書藏于匱中。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代理政事,管叔等放流言說周公于成王不利,于是成王懷疑周公,產生了隔閡。周公東征,取得輝煌勝利,并寫《鴟鸮》詩欲以感動成王,成王仍未醒悟。成王后來偶然打開金匱,看到了冊書,深深感動,消除了隔閡。史官看到收藏冊書的作用這么大,就記下了這件事,題曰《金滕》。[1 ]“金滕之匱”也許就是雛形的檔案館和圖書館,圖書館和檔案館本屬同源。由于圖書文獻收藏的價值很大,后來政府就設有專門機構“守藏室”。春秋時代周朝的守藏室即國家圖書館。老子就做過周守藏室之史。[2 ]司馬遷記載“老子者,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當代大文人于丹認為老子兼做國家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館長。我推想,可能是做了國家圖書館館長,因為博物館也許尚未產生,檔案館是分開另設的。一因為當時圖書很多,《尚書》收入冊書之類有幾千篇,每篇可獨立成冊,《詩》有三千多首,《易經》有三種;二因為1898年后發現的殷墟國家檔案館(甲骨卜辭庫)沒有一件圖書之類的文獻,說明圖書、檔案分管。國家圖書館為什么要叫“守藏室”?其館長為什么要叫“守藏室之史”?因為當時即圖書館初創時的根本任務就是守藏圖書。可以認為這也是最早的圖書館特點,圖書館最根本的精神就是以守藏知識為目的的永守藏書精神。現代圖書館事業史上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著名圖書館學家杜定友先生在抗戰時期作為一個圖書館人奔波千里保存館藏和建國前夕誓與圖書館共存亡的事跡。抗戰時期,他為圖書館遷址,自行設計和制作多功能書箱保存藏書碾轉粵西多縣,有時頂著發燒一干10余天,建國前夕,他拒去港臺,表示“我愿以(與)圖書館共存亡”,“我服務于圖書館,書在那里我就在那里”。[3 ]這種精神何其感人!
圖書館最重知識、永守藏書的精神世代相傳,繼承發揚了幾千年,以后還要不要繼續發揚?應當說,還要發揚光大。沒有圖書文獻就不會有圖書館,不守藏文獻包括今天的電子版本也就不需要圖書館。文獻包括電子文獻永遠需要有集中組織和守藏的機構,人類永遠需要圖書館和檔案館。前者保存圖書文獻,后者保存有保密性質的檔案文獻。不管圖書館今后會變成什么形式——實體或虛擬形式,永遠尊重知識守藏圖書文獻是最基礎的、最不可忽視的,問題只在于如何守藏得更好。
2 廣事征集,不斷搜羅文獻的精神
廣事征集,不斷搜羅文獻的精神是圖書館非常重要的一種精神。在老子擔任東周國家圖書館館長期間搜集的圖書應是很多的。除前述書冊有幾千篇,詩有三千多首外,另有“三易”(一曰連山,二曰坤乾,三曰周易),有《周禮》、《韶》、《武》、《誄》、《九丘》、《八索》,還有“三墳”、“五典”等。孔子年輕時看到這些,看到周朝國家圖書館的藏書豐富和禮樂制度繁盛感嘆道:“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但是,當老子晚年第二次任此職時,就發現周朝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很多被人帶走了,據王崇靜先生《老子的傳說》考證,他又做了很多收集、整理工作。據詹建峰考證,這期間即老子回家照顧父親期間,王子朝把部分“周之典籍”帶到他國去了。一個國家圖書館就這樣差點被毀掉了,年邁的老子二任國家圖書館館長時,看到書少了,雖然再次收集,但也很難恢復舊貌,加之看到周室衰微,戰爭頻仍,風氣日下,也就自然歸隱了。據英國丹皮爾著《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書載,公元前300年左右,亞歷山大建立了世界最大圖書館,藏書達40~50萬冊。[4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說:“從公元三世紀托密勒王朝建立到其崩潰的700多年中,它一直是古代文明的靈魂和心臟”、“是我們人類最早系統而認真地搜集世界知識的地方。” [5 ]公元390年左右為基督教主教德奧菲羅斯所毀,其余部分為公元640年(一說公元500年前夕)穆斯林入侵的伊斯蘭教所毀。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浩劫之一。此后1000年間沒有大的圖書館,因而西方也沒有大的科學進步。[6 ]
圖書館毀亡,圖書散佚,但總有人搜集和重建圖書館。不斷地搜集文獻,發展或重建圖書館,這就是一種了不起的精神。這里當然包括私人收集以后獻給圖書館,國家收集充實圖書館,以及圖書館不斷搜集、訪求,購置和抄錄圖書以充實圖書館等等多個方面。私人收集以后獻出雖然很難找到具體的史料,但是肯定是有的,當然往往與他們教書、出版圖書贏利有關。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漢代興盛,官方“建藏書之策,開獻書之路,使圖書自民間獻出”,短短幾年“書多如山積”。但戰爭往往是圖書和圖書館的噩運,另外還有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原因。《隋書·牛弘傳》記載了此前五次大的書厄:一為秦始皇焚書,二是赤眉入關毀書,三是董卓移都破壞圖書館,四為五胡亂華燒毀圖書,五是周師入郢焚毀圖書,梁元帝自焚了圖書館。明代胡應麟又記載了此后的五大書厄:一為隋煬帝被殺,一時大亂,圖書被焚;二為安祿山入關,李隆基奔蜀,圖書盡失;三為黃巢入都,僖宗出走,圖書被焚不少;四是金人入汴,二帝被擄,圖書散佚;五是伯顏入臨安,圖書被掠一空。而明及以后又不知多少厄運,秦皇之前亦有書厄。如商鞅就有“燔書”之舉。可惜很多書徹底被毀,再也不存在了。[7 ]幸有圖書館包括私人圖書館不斷地做著收集圖書的工作,得使圖書館日后復興。老子、孔子、司馬遷都做過搜集圖書、訪求遺書的工作,歷代政府都有過征集遺書之舉。宋代鄭樵總結過“求書八法”,其中,求之私、求之作者故里、后裔等尤有價值。以后成了圖書館藏書建設的理論之一。清代末年,學部頒布的《京師圖書館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20章有5章專講搜訪圖書。規定“圖書館管理員均應訪求遺書及版本,由館員隨時購買,以廣搜羅”;同時要向海內藏家借抄。[8 ]清乾隆皇帝繳毀“違礙書”達20年之久,有進步人士冒著生命危險秘藏之。據載二戰期間,希特勒破壞文化焚毀圖書,進步的圖書館當希特勒每燒毀一本就收藏一本,與之直接對抗。30年代后期,日寇侵占廣州時致使廣東省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遭炸)圖書缺藏嚴重,1941年,兼任廣東省圖書館館長的杜定友先生“竭盡全力為停辦9年的省館和戰亂極缺圖書的中山大學圖書館搜求圖書”。[9 ]這種不斷搜集文獻的精神是很值得贊揚的。沒有這種精神,圖書館事業就不會一代又一代毀而復興,以至今天這樣繁榮。
不過有一點必須指出,圖書館搜集文獻越來越有所放松。過去到民間搜訪、到國外訪求等優良傳統如何繼續發揚是個大問題。民間有很寶貴的文獻應不惜重金購求,國外則有許多中國遺佚文獻未收集回來。我的老師王重民教授任北平圖書館館長時曾到美國、法國去調查收集國外的中國書,或照相復制回來,或先做目錄以待以后收集。可惜,他出版了《中國善本書提要》后,無人去收集或復制回來。香港特區有的圖書館收集大陸的年鑒甚多,其方法一定很特殊。今天網絡信息時代,圖書館尤應發揮這一精神,永遠不斷地全面收集各種形式的文獻包括內部出版物和網上信息以充實館藏,為讀者所用。
圖書館搜集文獻、永守藏書的精神不斷發展提高,以至達到了這樣的程度:不以為誰服務而轉移。這有點象列寧說的收集情報一樣。至于什么時候、什么范圍提供服務則另當別論,會與時代的政治相結合。這是站在全人類發展的高度來恪守的了不起的精神。
3 與時俱進,整體組織知識的精神
不懈地整理序化并揭示館藏文獻的精神是圖書館、檔案館有史以來最為專業的重要基本精神。如果要將二者的這方面的基本精神進一步區分開來,那就是:圖書館有著與時俱進、整體組織知識的精神。這是圖書館最為專業的重要基本精神。
當然,圖書館人員對如何保存文獻,怎樣收集文獻就有很專門的研究,提煉了一套很專業的理論和方法。但是,最能反映圖書館工作專業性的是與時俱進整體組織知識的工作,亦即整體地整序和揭示文獻的工作。圖書館不懈地做著這項工作,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并及時將研究成果投入到實踐中去,這種精神是一種很專業的基本精神。
圖書累積逐年增多,便成了“書山”、“寶庫”,創立圖書館并發展至今 ,乃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跡。圖書館無論過去叫“藏書樓”、“書樓”、“書院”、“書府”或后來叫“信息中心”,或今后叫什么,它都是入藏文獻信息所在,是組織起來的知識或信息之所在。圖書館書如山積,它需要組織、序化。組織和序化了的信息還需要向讀者揭示、宣傳。故文獻信息還有二次以至三次組織和序化的工作。
圖書館的文獻信息如何組織和揭示,這需要世世代代進行研究、繼承和發展。不同語種、載體、類型的文獻,均應整序和揭示。包括紙質的、電子的、膠質的,包括圖書、期刊、音像等資料等等。單是圖書分類,圖書館員就世世代代相繼不懈與時俱進地進行著研究和實踐,古今中外的圖書館莫不如此。
我國古代在先秦時期是按“六藝”來劃分圖書類型的,漢成帝時專門派劉向、劉歆父子相繼研究了圖書分類并編出了第一部有史載的圖書分類法《七略》,即將圖書劃分為七大類: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書數略、方技略。魏晉時期分為九大類,到了隋唐時期又縮為四大類,以甲、乙、丙、丁四部部次。到了清朝總結了前人的分類,確定為“經、史、子、集”四大類,后來又加了叢書一類,每類細分子目,十分詳備。其中雖有學者所為,但多屬圖書館學專家或后來有的成了圖書館專家者,同時不乏圖書館人員的直接參加。所有這些分類必然參考了圖書館過去的圖書分類,分類成功以后又為圖書館所利用。近代以來公辦圖書館基本如此。當社會發展,科學進步,圖書館員又感到舊分類法不適應,于是重新研究。如我國在建國前有過多種分類法,著名的圖書館學專家劉國鈞、皮高品先生等曾付出許多心血。建國后又有幾部分類法如“中圖法”、“科圖法”、“人大法”等。其中,“中圖法”的編撰,花了幾年的時間和耗費了數千學人的勞動。它分圖書為五大部22個大類,子目達五六級,十分詳細。此后,依據時代發展作了四次修訂。在國外也有同樣的情形。1875年,美國一名學理科的本科生主動留下來出任館員,他對圖書重新進行了分類,將圖書分為十大類,按十進制又分十小類、十子目等,此人隨后還辦了世界第一所圖書館專業學校,他的分類法不斷修訂,一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使用,并傳到國外,他就是著名的圖書館學家杜威。
圖書分類既便于管理,又是對圖書的揭示,以便讀者利用。圖書館對文獻信息的揭示花費的精力更多,包括編目錄、索引、編工具書和資料匯編,今天則有網絡檢索、學科導航等。單是圖書館目錄又有紙本的、電子的、以及卡片式的,目錄在國外曾經還有半機械化的即穿孔卡片目錄。創造的檢索途徑也很多,包括題名、筆者、序號、分類、主題、出版者、時間等。無怪乎郭沫若先生對圖書館不斷序化知識的精神曾寫詩贊嘆:
圖書本是心條理,更將條理化圖書。
客觀事匯憑登錄,遺產精英賴蓄儲。
歸門別類成秩序,節時省力有乘除。
稻田畝產千斤粟,此與農耕并不殊。
這種精神在今天仍要也仍在繼續發揚,圖書館的創新在這方面尤為重要。圖書館員編工具書的傳統似有丟棄,而探索按自然語言檢索文獻信息和建數字圖書館還較緩慢,這是很值得注意的。圖書館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傳統,一旦新技術出現就要立即與圖書館工作結合尤應與整體地整序和揭示知識或文獻信息結合。
為什么要說“整體地組織知識”?這就是圖書館對人類最大的功績或貢獻之一。宇宙、世界是整體的,人類對宇宙、世界的認識即所獲得的知識也應是整體的。人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其既專且博的知識結構相聯系,故我國正在像西方一樣大倡通識教育。但在300年前學科專業開始大發展,后來愈分愈細,人們各專一行,尤其是大學注重專業教育,對通識教育不利,對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利,對多角度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不利,而圖書館向人們展示的知識則既是分類的又是整體的。這有利于學生和廣大讀者廣泛地吸納各方面的知識,有利于通識教育。古今中外,無論圖書分類方法怎樣變化,圖書館總是自覺地與時俱進地將全部知識整體地組織起來,將人類的全部認識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種精神應當永遠發揚下去,它是圖書館的基礎核心價值之所在。
4 身己度外,甘做讀者書童的精神
自覺為讀者作嫁衣裳的精神始終是圖書館不朽的精神,是平凡而偉大的服務精神。如果要講得更特殊一點,就是身己度外,甘做書童的精神。為讀者甘做“書童”,這是文革前北京大學圖書館藍云夫老館長說的。時隔40多年,今天看來,這概括得多么恰當。
我國古代的人文精神中有一種精神叫“安貧樂道”,反映在圖書館員身上則往往首先可見“安貧樂業”的精神,然后在安貧樂業中得道從而樂其大道(大徹大悟的高尚境界)的精神。今天我國圖書館員的待遇隨著圖書館事業日益受到重視而提高了,過去是比較清貧的。干圖書館行業,過去很多人是不愿意的,因為一來清貧,二來不為社會所看重。是一種不起眼的工作,地位比較卑微。尤其是下海大潮高漲時,人們都愿意去干多賺錢的行業。但是,圖書館卻始終做著為讀者做“書童”、作嫁衣裳的工作,并且在不同的時期曾提出過不同的高尚倡言。如我國圖書館在上世紀50~60年代提出過:“為人找書,為書找人”的口號;在60~70年代又提出:“甘為人梯精神”;在80~90年代又提出:要“為讀者作嫁衣裳”;在90年代及以后又提出“讀者是上帝”;本世紀初以來,《公共圖書館宣言》得到宣傳,圖書館更加強調服務。在研究方面,過去強調和看重于管理,著重于“藏”,上世紀60年代開始強調和重于“用”的研究了,即使是研究資源建設等業務工作,也是以“用”為指導的,本世紀初以來,研究更傾向于讀者了,甚至有學者提出要站到讀者立場來研究,這些都是圖書館為讀者作嫁衣裳的精神的表現。
在這種精神指導下,圖書館員歷來“想讀者所想,急讀者所急”,看到讀者一時找不到所需資料,情同此心,恨不能一下子幫忙解決。于是,圖書館員在標引文獻、揭示館藏、匯編資料、編書目索引、網絡導航、建專題數據庫和研發數字圖書館等等方面絞盡腦汁。這種研究工作雖也屬研究,但為一般人所不愿干的,正有如歷史學家陳垣在編《中國歷史日歷》時所說的“為智者所不為”。這些研究成果在社會需求量少,往往難以正式出版,同時也不為學術界看重,但對讀者卻極為有用。因此,圖書館員仍熱衷于此,甚至內部油印,不正式出版也干,世世代代樂此不疲。他們不是沒有其他專業研究能力或其他技能,而是甘為人梯,甘愿為讀者編撰這些揭示、標引文獻的東西。我國學識淵博的老子當國家圖書館館長一直不寫書,直到晚年離館后才寫了《道德經》;古埃及著名天文學家挨拉托斯尼則是邊研究,邊當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為讀者服務。[10 ]我國現代圖書館事業史上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國家圖書館工作過50多年的趙萬里先生。趙先生(1905-1980)字裴云,16歲入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國文系,1925年入讀清華國學研究院,拜王國維為師并任助教,很受王的器重,在史學、文學、金石、戲曲、目錄學、版本學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后又出版過《元一統志》(中華書局1966年)、《析津志》(中國古籍出版社1983年),但一生主要做著圖書館的平凡工作,研究的是“書皮之學”,周叔瞍先生曾高度評論:“裴云版本目錄之學,既博且精,當代一人,當之無愧。我獨重裴云于北京圖書館善本書庫之建立與發展”、“裴云于地下室中,一桌一椅未移寸步,幾十年如一日,忠于書庫,真不可及,其愛書之篤,不亞于訪書之勤”。他編有多種書目和輯佚書,他主編的《中國版刻圖錄》是一部反映詳盡的中國雕版印刷成就的大型書影圖譜工具書。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谷秀潔專門寫了一篇題為《文明的守望者:趙萬里先生》,介紹了他的平凡而不朽的業績。[11 ]其實,最早的知名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就做著這種為讀者作嫁衣裳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一生,他兩任國家圖書館館長,中間間隔很短,故司馬遷說他“居周久之”,直到年邁為止(有研究者說70歸隱)。他主張謙讓、處下、不爭,不為人先以至無私、不求名利、功成弗居的思想,“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精神(生養萬物而不占有,推動萬物而不自恃有功,涵養萬物不加干擾)[12 ]不正是他的自我寫照嗎,不正是對人類圖書館的寫照和圖書館員應發揚的“書童”精神嗎?知識最多、智慧最豐的是圖書館,推動人類進步的助力最多最大的還是圖書館,但圖書館自古無甚功名,默默無聞地做著貢獻做著成就讀者之事而暗喜。這是圖書館及其館員永遠應當保持和發揚的。唯其如此,圖書館事業才會是永葆青春不斷發展的事業。
5 設身處地,主動平等服務的精神
圖書館人甘當書童、甘為人梯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他們總是設身處地地為讀者著想。這是中外圖書館共有的精神之一。
讀者有現有的,有潛在的。圖書館不僅積極為現有的讀者服務,而且千方百計地為潛在的讀者著想,不斷地去發展讀者群,唯愿全民皆為圖書館的讀者。讀者有不同民族、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需求、不同職業等等類型。為了服務于所有的讀者,圖書館人深入研究了讀者的類型和心理,發表過《讀者心理學》等論著并分別提供服務。
我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就給我們傳下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作為圖書館館長他無疑是以讀者為本的。他如此尊重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25章)其他三大為道、天、地。人居四大之中,他心里裝著人。且置于核心位置。他說的這個“人”不是指貴族而是指老百姓,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老子》49章)這是多么了不起的人本精神。
稱得上現代圖書館理論和前蘇圖書館事業奠基人之一的革命導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十分重視讀者服務工作。他認為,評價一個公共圖書館辦得如何及其值得驕傲和引以為榮的,主要不是看它收藏了多少文獻和有什么時代的文獻,而是要看它被讀者利用的情況:“如何使圖書在人民中間流傳,吸引了多少新讀者,如何迅速地滿足讀者對圖書的一切要求,有多少圖書被讀者借回家去,有多少兒童來閱讀圖書和利用過圖書館。”他非常贊賞美國和瑞士的圖書館事業。說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有數十個分館分布于居民區,沒有那么多清規戒律,以圖書館利用率高為榮;瑞士借書十分方便,遠離圖書館的讀者可以得到免費郵寄。十月革命勝利后,他明確提出要學習美國和瑞士圖書館的那些做法。要求每走10分鐘就要能找的到一個分館。后來又要求組織圖書館競賽,其內容就是要比服務包括解答讀者咨詢,他舉例12個方面有10個方面是為讀者服務的。[13 ]這些都是設身處地為讀者著想。在條件最困難和經費最缺乏的情況下,圖書館人也會一如既往。抗戰期間,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曾隨校9遷,曾一度設在廟里,以木板為閱覽桌,燃松節以照明,殷勤為讀者服務。[14 ]2002年,有人撰文說,此前廣東有10多所縣圖書館10多年無購書經費,圖書館照樣勤勤懇懇維持服務,有一個館站長40年無住房一直以館為家開展服務。
深受列寧有關圖書館理論思想的影響,我國圖書館人自建國以來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讀者工作。張樹華教授寫的《中國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百年回眸》對建國前圖書館人主動開展讀者服務的歷史做了概括,認為“五四”以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擴大了圖書流通。除了外借、閱覽等圖書流通方式外,還發展了圖書流通代辦處和通訊借書(郵寄借書)等方式;二是有些圖書館還開展了讀書輔導工作。文章主要總結了建國以來開展的蓬蓬勃勃豐富多彩的讀者工作。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圖書館明確提出了“千方百計為讀者服務”的口號。配合1956年中央提出的“向科學進軍”的號召開展了包括“對口服務”、“定題服務”、“跟蹤服務”等在內的一系列服務。特別是80年代以來,開展了有四個方面的文獻提供服務;有四個方面使圖書館由“知識寶庫”變為“知識噴泉”的信息開發服務;有六種類型的信息檢索服務;有查新和網絡咨詢兩個方面的參考咨詢服務;有讀者教育與導讀服務;有網絡系統建設和網絡信息服務。此后,更有數據庫建設、網絡圖書館或網絡服務平臺建設、資源開發服務等。[15 ]
當然,最能反映圖書館服務精神的是本世紀初以來,圖書館人促其事業進一步發展深入基層,如廣東的流動圖書館,如佛山建圖書館聯盟(聯合圖書館),深圳還建圖書館之城;圖書館服務至街道、鄉村以至監獄;為弱勢群體服務在前幾年得到熱議,首都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同時甚至還提供其他方便;在此期間,許多年輕學者提出了“信息公平”、“公平服務”等倡議并得到了廣泛的討論。有的圖書館館長、學者甚至提出要從讀者的角度來研究圖書館學。這種極富讀者良友情感的倡言正是圖書館人設身處地主動服務精神的發展和標志性的體現。這些并不是上級領導指示所要求的,而是圖書館人的自覺行為。圖書館人自覺、主動、平等為讀者服務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其中包括國際圖聯公共圖書館宣言的影響。而這一切又最集中地反映在2008年10月中國圖書館學會發布的《圖書館服務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宣言》說“中國圖書館人經過不懈的追求與努力,逐步確立了對社會普遍開放、平等服務、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并確定了包括“以讀者需求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平等服務”、“人文關懷”、“優質、高效、專業服務”、“努力促進全民閱讀”等內容的7項目標。這種不是被動而是主動、不是偏愛而是力求平等服務的精神是值得圖書館人永遠引以為榮、引以為驕傲的。如果說圖書館的產生是人類一項最偉大的創舉和偉大的文化成果,那么可以說,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和圖書館人設身處地主動、力求平等地為讀者服務及其為此所做的一切努力,乃是人類文明發展、民主進步的標志和榮譽。
以上就是圖書館的基本精神,非其他行業精神,亦非一般服務精神。唯有堅持和發展真正的圖書館基本精神,圖書館事業才能永久立足和發展,發揚一般的服務精神和一般職業道德精神固然永遠可嘉,但尚不足以達此目的。其實,圖書館是一種組織性極強的社會系統。它能恰當地處理自己在上層的大系統中和相關系統中的關系。為了自身的整體性和穩定性,它不斷與外界交換信息,向外收集信息,并永遠守藏文獻信息,守藏圖書文獻以實現對人類文明和知識財富的守望,它自覺根據環境的變化和科技的發展而改善信息的組織和管理、服務,并千方百計公平地提供給社會各個不同的需求者,這就是為什么這個系統在各歷史時期無數次遭受局部破壞卻并未突變,并未轉變為其他事物的原因。今天網絡信息發展之急速使圖書館面臨危機,如何發揚圖書館基本精神以使事業健康、繁榮、進步,是我們圖書館員需要認真思考的新課題。當然,不同社會的圖書館離不開其政治制度和其社會核心價值的制約。我國圖書館人在發揚和發展圖書館基本精神時,也不言而喻地不能背離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一個基本前提。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的圖書館必然會有不同的圖書館精神,但是,透過所有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的不同的圖書館精神都可以看到圖書館基本精神,只是完善程度有異、強弱各別而已。這是圖書館職業使然,是圖書館事業長期的歷史發展使然。社會進步需要它,人類文化發展需要它。因此,討論中很多人對圖書館精神有所概括,總體來說都是對的,值得學習和發揚光大的。
參考文獻:
[1]周秉鈞.白話尚書[M]. 長沙:岳麓書社 ,1990.
[2]任繼愈.老子繹讀[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3][9]趙燕群.用心經營——杜定友先生的圖書館魂[J].公共圖書館,2009,(1).
[4][6](美)W.C.丹皮爾.李珩譯.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M]. 桂林:廣西范大學出版社,2001.
[5][10](美)卡爾.薩根.周秋麟等譯.神秘的宇宙[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7]朱建亮.文科文獻檢索(第3版)[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8]程煥文.晚清圖書館學術思想史[M].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
[11]谷秀潔.文明的守望者:趙萬里[J].廣州 :圖書館論壇,2007,(3).
[12]朱建亮.最早知名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其人其書——我國第一部管理學著作述評[A]. 圖書情報集萃[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
[13]文化部圖書館事業管理局.列寧論圖書館事業[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
[14]朱建亮 .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七十年史略[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
[15]張樹華.中國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百年回眸[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9,(6).
作者簡介:朱建亮 (1944-),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