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對我國法律部門理論和圖書館法相關理論的梳理,根據學術研究與立法實踐的不同需求,分別分析兩種情況下的圖書館法的法律部門屬性:在學術視角下,圖書館法是獨立的綜合性法律部門;在實踐視角下,圖書館法具有多重法律部門屬性。
關鍵詞:圖書館法 法律部門屬性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38(2010)03-0069-003
Analysis on the Legal-branch Attributes of Library Law
Wei B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Zhu Jie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ina's legal branch and Library Law,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author analyse the legal-branch attributes of Library Law in both cases: Library Law is an independent comprehensive legal branch in the the view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has multiple legal-branch attributes in the view of practice.
Key words:library law; legal-branch attributes
CLC number:D922.16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3-0069-003
分析圖書館法的法律部門屬性有助于深入分析圖書館法的的共有屬性和特有屬性,進一步推動法學研究、圖書館立法及法律適用。本文通過對我國法律部門理論和圖書館法相關理論的梳理,試圖根據學術研究與立法實踐的不同需求,分別對兩種情況下的圖書館法的法律部門屬性進行分析。
1 “圖書館法法律屬性”的代表性觀點分析
關于我國“圖書館法的法律屬性”的代表性觀點主要包括行政法說[1 ]、社會法說[2 ]、科教法說或“科教文衛法”說[3 ]、多重屬性說[4 ] [5 ]、獨立規范說 [6 ]。至今尚未達成一致觀點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沒有對“圖書館法”進行界定或對其界定不同;第二,沒有確定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或對其認識不同;第三,沒有對我國法律部門進行劃分或劃分結果不同;第四,沒有分析圖書館法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或對其認識不同;第五,沒有對部門法的概念進行明確的界定或者對社會法、行政法等部門法的概念理解有誤。本文試圖通過對以上理論進行梳理,分析圖書館法的法律部門屬性。
2 什么是圖書館法的法律部門屬性
學界使用的“圖書館法的法律屬性” [7 ]、“圖書館法的屬性” [8 ]、“圖書館法的性質” [9 ]、“圖書館法的類屬” [10 ]、“圖書館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11 ]等表述方式,其實指的都是圖書館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歸屬及其所處位置[12] 。實際上與這一含義相對應的是圖書館法的“法律部門屬性”,而不是“法律屬性”。
2.1 部門法體系與法律部門
分析法律部門屬性,必須先對部門法體系和法律部門進行界定。部門法體系又稱法律部門體系,指一國現行法既分為不同部門而又組成內在統一、有機聯系的系統,法律部門(又稱部門法)是調整因其本身性質而要求有同類調整方法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13 ]此外,部門法體系與立法體系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二者共同構成法律體系。[14 ] “部門法體系”并不同于學界在界定“圖書館法的法律屬性”時提到的“法律體系”,應當將二者區別使用。
2.2 法律部門屬性
邏輯學認為,事物的屬性可以分為特有屬性和共有屬性。特有屬性是指為一類事物所獨有而為別類事物所不具有的屬性,它又可以分為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15]法律屬性一般指關于法律的特有屬性,如某種物品(如尸體和知識產權)、某種社會關系(如醫患關系)或某部(類)法律的法律屬性。在討論某部法律或某類法律的法律屬性時,一般是討論與法律相關的屬性,如法律本位、法律目標、法律部門屬性等,在多維的社會中,視角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話語系統,法律就會折射出不同的屬性。這些屬性是非本質的,具有附加性。法律部門屬性就屬于由法律的本質屬性派生出來的具有附加性的非本質特有屬性。[16]因此,法律部門屬性與法律屬性不同,它是法律屬性中的下位類概念,在分析圖書館法的法律部門歸屬時,應當使用“法律部門屬性”這一術語。
2.3 圖書館法
學界對于圖書館法的定義主要有狹義、中義和廣義三種,本文采用的是廣義的圖書館法的概念,即圖書館法是調整各種圖書館在活動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第一,圖書館法中所說的各類圖書館,不僅包括國家圖書館在內的公共圖書館,也包括學校圖書館、科學圖書館、商業圖書館等;第二,圖書館法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制條例和單行條例等法律規范形式;第三,圖書館法包括其他法律法規中與圖書館活動相關的條款。
綜上所述,本文所說的我國圖書館法的法律部門屬性,指廣義的圖書館法在部門法體系中的歸屬,即屬于哪個法律部門,或具有哪個法律部門的屬性。
3 圖書館法的法律部門屬性分析
分析圖書館法的法律部門屬性,必須先分析我國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并將其作為判斷圖書館法法律部門屬性的標準。
3.1 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
法學界對我國法律部門劃分標準的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有調整對象說、調整對象與調整方法說[17]、主客觀標準說 [18 ]、多標準說 [19 ]、形式標準和實質標準說 [20 ]、利益說 [21]和劃分根據與直接標準說 [22 ]。其中,受到最廣泛認同的是調整對象與調整方法說。法律調整對象指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法律調整方法指作用于一定社會關系的特殊的法律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大體包括:(1)確定權利義務的方式、方法;(2)權利和義務的確定程度與權利主體的自主性程度;(3)法律事實的選擇;(4)法律關系主體的地位和性質;(5)保障權利的手段和途徑。[23 ]法律調整方法最終決定于法律調整的對象。[24 ]
3.2 圖書館法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
圖書館法的調整對象是各種社會活動中與其他法律主體發生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是多元的、復雜的,主要包括:
(1)國家和公民之間:國家立法保障公民通過圖書館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基本權利,并通過法律規范公民在通過圖書館獲取知識和信息過程中的行為。
(2)國家和圖書館上級主管機構之間:國家通過圖書館上級主管機構管理圖書館。
(3)國家和圖書館之間:國家通過立法規范圖書館在各種活動中的行為。
(4)圖書館上級主管機構與圖書館之間:直接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
(5)圖書館之間:合作等關系。
(6)圖書館與公民之間:公民有權通過圖書館獲取知識和信息;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或法人與圖書館之間的關系;當公民成為圖書館用戶時,圖書館與用戶之間形成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商業圖書館與用戶之間是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
(7)圖書館與其他社會組織之間:如與出版社、圖書館學會等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
(8)其他與圖書館相關的社會關系。
法律調整方法可以歸結為兩大類:集中的方法,即“管”的方法,如行政法、刑法的方法;非集中的方法,即“放”的方法,如民法的方法。但這兩種方法也互有交叉,“放”中有“管”,“管”中有“放”。[25 ]由于廣義圖書館法調整的社會關系非常廣泛,它必然使用行政法、刑法、民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調整方法。
3.3 我國法律部門的劃分和圖書館法的法律部門屬性
由于學術研究與法律活動實踐對于法律部門劃分的需求不同,本文從這兩個視角分別討論圖書館法的法律部門屬性。
(1)學術研究視角下的圖書館法法律部門屬性
按照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說,學術界界對我國法律部門的劃分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觀點,如:①憲法、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婚姻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刑法和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 [26 ]②憲法、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勞動法、科教文衛法、資源環境保護法、刑法、訴訟法和軍事法; [27 ]③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 [28 ]④三大部門群(公法、私法、社會法),五大基本部門(憲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和訴訟法)和適應當代的發展而分化或組合而成的五個新部門(財政金融法、環境保護法、經濟法、婚姻家庭法、勞動和社會保障法)。[29 ]
在學術界,學者通過社會環境業已造就出具有某種特性的客觀社會關系和相應的法律關系領域的主觀理解和認識,最終將其歸納為法律體系和法律部門的劃分,目的是便于法學研究的分工與合作以及法學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而不必過多考慮法律部門之間交叉重復的程度。因此,基于尊重現有法律部門的劃分(如普遍認為憲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和訴訟法是獨立的法律部門)和法學研究相對自由的考慮,可對部門法體系做如下劃分:憲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和訴訟法作為我國的五大基本法律部門,同時,按照綜合法律關系把不同基本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按照另一種標準組合起來,建立綜合性法律部門。[3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法的領域的拓展,綜合法律部門也將不斷增加和變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圖書館無論是規模上、種類上還是性質上都越來越多元化,對應于不斷發展的圖書館活動相關的綜合性社會關系,應當將相關的法律規范(不管其屬于哪個基本法律部門)組合起來,形成具有綜合法律部門性質的圖書館法。因此,從學術視角來看圖書館法具有綜合法律部門屬性。
(2)法律實踐視角下的圖書館法法律部門屬性
在法律實踐中,立法、執法和司法對法律部門劃分的需求主要體現在:第一,幫助立法者設計法律體系和制定立法規劃;第二,協調法律體系內部關系;第三,檢測立法是否完備及完備程度;第四,許多法律法規的適用范圍要受其法律部門屬性的制約。[31 ]這要求法律部門的劃分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部門法體系應該內在地協調和統一,各個部門的法律規范之間不應該相互矛盾,同一部門法內部的不同規范和不同部門法中具有邏輯聯系或者有相互對應關系的法律法規互相銜接、相輔相成。[32 ]李鵬委員長(時任)在2001年3月9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有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七個法律部門。我們可以繼續沿用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我國七大法律部門的劃分,根據這一劃分方式,廣義的圖書館法不是獨立的法律部門,而是具有多重法律部門屬性。
首先,圖書館法具有行政法屬性。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和。行政法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國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國家安全、民族、宗教、僑務、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衛生、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等。[33 ]圖書館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涉及行政管理關系,如上級主管機構與公益性圖書館之間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公益性圖書館在執行管理職能時其與用戶之間形成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等。此外,它也使用行政處罰、行政指導、行政命令等行政法的調整方法。因此,圖書館法具有行政法屬性。
其次,圖書館法具有民法商法屬性。民法商法是規范社會民事和商事活動的基礎性法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之間、法人之間、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商法調整的是自然人、法人之間的商事關系。[34 ]顯然,圖書館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包括國家、各類圖書館、用戶、其他社會組織等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以及商業圖書館等作為法人,與其他自然人、法人之間的商事關系,使用民法商法的調整方式,具有民法商法屬性。
第三,圖書館法具有社會法屬性。社會法是調整有關勞動關系、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主要是保障勞動者、失業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權益的法律,包括勞動用工、工資福利、職業安全衛生、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特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35 ]圖書館法的調整對象包括其內部人員管理過程中涉及的勞動、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關系,與社會法的調整對象交叉,具有社會法屬性。
此外,作為廣義圖書館法的法律主體之一的商業圖書館從事經濟活動,具有企業法人資格,是經濟法法律關系主體之一;違反圖書館法可能要承擔刑事責任;圖書館法的法律關系主體會涉及到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仲裁等訴訟與非訴訟程序,圖書館法與多個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存在交叉,具有多重法律部門屬性。
4 結語
應當按照法律部門的劃分標準,結合學界和法律實踐對法律部門劃分的不同需求,分別分析圖書館法的法律部門屬性。根據學界對法律部門劃分的需求及其特點,圖書館法是一個綜合法律部門,具有綜合性法律部門屬性。根據立法實踐對法律部門劃分的需求及其特點,圖書館法與多個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交叉,具有行政法、民法、社會法、刑法、訴訟法等多重法律部門屬性。
參考文獻:
[1][8]付立宏. 關于圖書館法的幾點思考[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149.
[2][7] [12]薛智勝,尹倬. 關于圖書館法法律屬性的探討[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6):11-13.
[3][11]胡勤. 制定我國圖書館法基本原則的思考[J]. 現代法學,1999,(2):97.
[4][9]黃紅華. 我國未來圖書館法的定位[J]. 高校圖書館工作,2002,(3):33.
[5]熊偉,成東娥. 圖書館法技術設計的科學之維[J]. 情報雜志,2004,(1):28-29.
[6][10]裴成發. 圖書館法屬性研究[J]. 圖書館建設,1996,(1):29-30.
[13][17][23][25][26][30][32]朱景文.法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66-369,373-376.
[14][21]李龍,范進學.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科學建構[J]. 法制與社會發展,2003,(5):45,48.
[15]姜全吉.邏輯學(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22.
[16]于冠魁. 法律屬性的多維考察[J]. 山東社會科學,2006,(4):132.
[18]史際春. 經濟法:法律部門劃分的主客觀統一[J]. 中外法學,1998,(3):94-96.
[19]韓明德,石茂生.法理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237-239.
[20]陳紹輝. 衛生法地位研究[J]. 法律與醫學雜志,2005,(2):115.
[22][24][29]孫國華,馮玉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研究——概念、理論、結構[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3-4,157-164.
[27]孫春增.法理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61-166.
[28]孫笑俠.法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65-68.
[31]王全興.經濟法基礎理論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102-103.
[33][34][3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成、內容和特征.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代表履職知識[EB/OL].[2009-12-20].http://www.npc.gov.cn/huiyi/dbdh/11_2/2009-03/01/content_1475570.htm.
作者簡介:魏斌(1983-),女,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祝潔(1981-),女,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信息科學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