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有的黎族古籍文獻大部分流散在世界各地,散藏于各典籍之中,收藏體系很不完整,致使黎學研究工作步履維艱。因此,摸清黎族古籍文獻流散軌跡,再生性回歸黎族古籍文獻,已是迫在眉睫的一項工作。文章就如何建立暢通的國內外回歸渠道和國際合作渠道,促成流失海 外黎族古籍文獻早日回歸的方法和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黎族古籍 古籍流散 再生性回歸
中圖分類號:G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38(2010)03-0152-004
The Diffusing Track and Reproducible Regression Strategy Research of Li People Ancient Literature
Zhao HongChen Xiuyu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Haikou,Hainan, 571158)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Li subject research is faced with the shortage of available research data, for most Li ancient documents have been diffused in various places, scattered among the classics and the collec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As a result, Li subject researchers find it difficult to continue their studies.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n imminent task to make clear the diffusing track of Li ancient documents and ensure their reproducible regression. This thesis studies and discusses the ways of establishing the smooth domestic return channels and thos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s well as the method and strategy of facilitating the earlier return of Li ancient documents.
Key words:Li ancient literature, ancient documents diffusion, reproducible regression
CLC number:G253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3-0152-004
黎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之際已在海南島生息繁衍,是世居民族中最早在海南定居的民族。黎族悠久的歷史為人們留下了十分豐富的古籍文獻,這些古籍文獻生動而真實地記錄了黎族的發展進程,是黎族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黎族有語言沒有文字,歷史和文化主要記錄和保存在浩繁的漢文古籍和外文民族古籍中,因而,黎族古籍文獻十分分散和龐雜,且大部分流散海外,這給人們了解黎族、研究黎族帶來極大的不便,不利于黎族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對現有黎族古籍文獻進行妥善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摸清黎族古籍文獻流散軌跡,原生性和再生性回歸黎族古籍文獻,已是迫在眉睫的一項工作。本文就如何建立暢通的國內回歸渠道和國際合作渠道,促成流失海外黎族古籍文獻早日回歸故土的方法和策略進行了探討。
1 黎族古籍文獻的年代界定
黎族古籍時間范疇與普通漢文古籍一樣,應以1911年為下限,但考慮到黎族的社會歷史特點和黎族古籍存世的情況,一是黎族古籍文獻較為稀少;二是海南島腹地的黎族習俗在建國前一直得到較為完整的保存,所以,就其民族社會風俗大規模變遷的歷史進程而言,有關專家將國內、臺灣和國外出版的黎族古籍界定于1949年10月之前,海南島出版的黎族古籍后延至海南島解放的1950年5月。
2 海南省現存黎族古籍文獻的數量
黎族古籍文獻內容豐富,文種多樣,數量稀少,收藏分散,有些古籍文獻尚未整理,對其數量進行統計相當困難,只能從有關文獻記載和一些收藏出版情況中了解和估測。
海南島在相當一段歷史階段里,歸屬廣東省管轄,本地區沒有專業圖書館,大部分有價值的、國內能收集到的黎族古籍文獻都收藏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島內現存的黎族古籍文獻都是散藏在民間和書院里。1988年建省后,海南師范學院圖書館(后升格為海南師范大學)主動承擔起了海南地方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從目前發現的黎族古籍圖書、論文條目來看,海南省內收藏有600多種,占現存黎族古籍文獻總數的40%左右。國外發現約1500多種黎族古籍圖書、論文條目,其中專門著述黎情的圖書如明代顧可久的《瓊管山海圖說》、清代陳坤的《治黎輯要》、德國史圖博的《海南島民族志》及日本小葉田淳的《海南島史》等著作等30種左右,僅為總量的2%,除少量的專著外,大部分的文獻散藏于各類史書、期刊中,包括二十五史、各類政書、方志、雜記、民國期刊、民國報紙等。[1 ]
3 黎族古籍文獻的特點
黎族古籍文獻因內容龐雜、范圍廣泛、界線模糊,具有以下特點。
3.1 語言文字的多種性
黎族古籍文獻語言文種多樣,有中文、日文、英文、法文、德文等多國文字著述的文獻。記載黎族資料最多的是地方志,海南之有地方志,始于晉代,但早已散佚,現存最早的是明代的海南地方志。自明代至民國,保存至今的海南島州志、府志、縣志、鄉土志以及研究性論文都是用漢文記載和論述的。
海南島地處南海,從漢代以來就是中國海上交通的重要樞紐和中西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備受東西方各國所關注。1840年后鴉片戰爭后,海南島經濟和軍事地位凸顯。清咸豐八年(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瓊州被迫開辟為通商口岸,一些傳教士、旅行家、學者、商人開始進入黎區傳教、考察、經商和收集情報,20世紀上半葉這種活動達到了高峰,并留下大量的文字、圖片和影像資料。這些文獻資料都是用各國文字撰寫的,[3 ]如德國史圖博的《海南島民族志》及日本小葉田淳的《海南島史》等著作。
3.2 文獻體裁的多樣性
黎族文獻大多隱藏于耳口相傳的民間故事、歌謠、圖符和文物中,形成口碑文獻和簡易圖符文獻。黎學研究者通過采風、田野調查等方式深入瓊島腹地挖掘和整理,用漢文寫成的著作和論文中對天文、歷法、地理、歷史、人文、醫藥、動物、植物、武器、服飾、飲食、生活、家庭形態、宗教信仰、民族關系、農業、畜牧業等均有記載,是了解黎族古代社會的重要途徑。黎族古籍體載的多樣性更充分地體現在文學作品上,敘事民歌就歌頌了本民族的歷史,歌頌了民族英雄、美好愛情和人間的真善美。故事、諺語、傳說、祭詞等體裁的文獻都以不同的方式記錄了黎族文化歷史的發展過程。
3.3 文獻內容的豐富性
黎族古籍文獻內容廣泛,包羅萬象,歷史、政治、哲學、法律、宗教、軍事、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地理、天文歷算、醫藥、美術、生產技術等無所不有,無所不包。
德國人類學家史圖博的《海南島黎族志》書中對黎族風俗、社會狀況、民族起源等項均有詳細的記載,直到今天仍是黎族研究必讀的民族學著作。這種多主題現象,在漢文和外文書寫的黎族古籍中甚為普遍。
黎族古籍文獻,特別是黎族文字古籍文獻,大部分是作者身臨其境、面臨其事的著述。無論作者表現出何等的感情色彩和政治傾向性,古籍文獻所涉及的大部分內容還是表現出相對穩定的客觀效果。從信息層次上說,它屬于原始信息,所以比較準確可靠。由于黎族古籍文獻的這種淵源性,它能起到別的古籍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黎族古籍文獻的價值無比珍貴。
3.4 載體形態的復雜性
黎族古籍文獻資源有著豐富多樣的載體和出版形式,有口碑文獻、圖符文獻、圖書、報刊、檔案、活頁訂本、地圖、圖片、電影膠片、語音磁帶等等,隨著學術界對黎學研究的重視和深入,海南省內的各類收藏機構已逐步重視對黎族古籍文獻資源的多樣性收藏。
4 黎族古籍文獻的收藏分布與流散軌跡
黎族古籍文獻國內外均有收藏,大部分資料分布在海南本土、國內各地、臺灣、美國和日本等國。
4.1 海南本省黎族古籍文獻收藏狀況
從收集整理后的黎族古籍圖書、論文條目來看,海南省內收藏有600多種,占總數的40%左右,分別收藏在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海南大學圖書館、瓊州學院圖書館、海南省檔案館、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民族博物館、民族學研究機構及長期研究黎族的學者私人書庫中,資源公開、共享的程度較低,許多學者常常越過本土資源,到廣東、北京以及國外等地查閱,造成資源、人力、財力等方面的浪費。
4.2 國內其它地區黎族古籍文獻收藏狀況
國內收藏海南黎族古籍文獻最豐富、最集中的地區為北京和廣東兩地。
北京地區,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等機構藏有較豐富的黎族古籍文獻資源。國家圖書館藏有海南、廣東缺藏的資料多達156種,其中不乏重要的資料如《瓊管山海圖說》、鐘用的《粵省民族考原》及王興瑞、羅香林等人的論文等。
廣東地區,大量的有關黎族的文獻資料都收藏在省級公共圖書館和各大學圖書館內,尤其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文德分館藏黎族古籍文獻最為豐富,該館有海南缺藏的海南古籍地方文獻多達300多種,與黎族相關的中、外文地圖100多種。在這些重要的嶺南圖書寶藏中,有黎族頭人編撰的《瓊崖各屬黎區調查》,王興瑞的《海南島黎人研究》,陳坤的《治黎輯要》及部分日文資料等,都是研究黎族史學的重要資料;[2 ]另外, 447冊原私立海南大學圖書館館長羅斯先生贈送的活頁本《海南島史料》也收藏于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其中有十分珍貴的照片、檔案、撫黎局印鑒和各國關于海南島及黎族的文獻,《海南島史料》中還有許多未發現的黎族古籍資料,尚有待于深入發掘。
國內其他地區大多收藏歷朝歷代由國家及各級政府編纂的含有黎族資料的史書及大型叢書,如二十五史、各類政書、通志等。經過部分書目數據庫的調查,南寧、臺北、長沙、武漢、遼寧等地均藏有黎族古籍文獻。
各級檔案館和博物館也藏有建國前黎族資料,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第二歷史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海南省檔案館、臺北國史館、故宮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館、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海南省民族博物館等均藏有一定數量的黎族古籍資料。
4.3 國外黎族古籍文獻收藏狀況
國外藏有黎族古籍文獻最豐富的是日本,其次是歐美地區的國家。含黎族古籍文獻的日文資料有近200種,是研究黎族史較有價值的參考文獻,分別藏于日本東京、福岡、沖繩等城市的大學和公共圖書館中。英、法、德文等外文黎族古籍文獻共有近100種,分別收藏在各國國家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
4.4 未發現收藏地的黎族古籍文獻狀況
目前尚未發現收藏地的黎族古籍文獻仍有264種,其中有些文獻久已佚傳,僅在其他古籍中有引用記錄,如晉代蓋泓的《珠崖傳》、明代王佐的《瓊臺外紀》、《珠崖錄》,民國期刊、報紙中部分關于黎族歷史、社會生活的文章也尚待查確并搜集。
5 流散海內外黎族古籍文獻再生性回歸策略
古籍文獻的再生性回歸途徑,是指在原文獻實物回歸沒有可能的情況下,對他國或他省所藏本省已失傳的珍本、孤本、善本等,采取拍攝、影印、交換等形式回歸的策略。這也是目前黎族古籍文獻回歸采用最多的辦法。
5.1 創建黎學書目數據庫以實現準確追蹤
實施黎族古籍文獻追蹤回歸工作,應在摸清黎族古籍流布地點、數量、質量信息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分別制定黎族古籍文獻追蹤回歸計劃,讓黎族古籍文獻追索回歸工作在有目標、有計劃中進行。
首先應加強對流散黎族古籍資源的調查研究,開展有針對性的資源普查,建立海內外黎族古籍資源聯合目錄。經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收集和整理已出版的黎族書目有:1937年何多源的《海南島參考書目》、1940年日本人高橋晴貞撰寫的《有關海南島文獻目錄》、1964年廣東省民族研究所出版的《黎族古代歷史資料》、1982年劉耀荃的《黎族研究參考資料簡目》等。以上書目均為時代所限,不能全面地揭示黎族古籍藏書的書目體系。
其次,在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具有國別、收藏單位、題錄、版本類別等多個檢索點的書目數據庫。海南省已建成海南省民族學會“海南民族文化網”、海南大學“海南黎、苗少數民族多媒體數字資源庫”、瓊州學院“海南省少數民族數字資源庫”及個人創建的“中國黎族網”等相關網站和數據庫,取得初步的成果。
再次,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合作征集目錄,充分利用海南是中國最大僑鄉的優勢,號召和呼吁散居在世界各國的瓊籍華人投身到黎族古籍文獻回歸的公益活動中來,利用一切可以參與的力量。這項工作現已開展起來,獲得旅居國外、港、澳、臺等地華人華僑的捐獻。
5.2 建立館際間合作關系以達到文獻互換
對珍貴民族古籍提倡多余復本的交換,以開拓書源,調整館藏。[4 ]海南省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及各高校圖書館應主動承擔起追蹤回歸黎族古籍文獻的重任,向已建立友好關系的國內外圖書館調查和索取有關黎族古籍文獻的收藏目錄,了解其館藏古籍善本、名人手稿、信札以及近現代有關黎學研究的文獻等,有目標地收集流散海內外的黎族古籍文獻的原件或復制品。加強與國內外各類圖書館的文獻交換、業務交流和人員互訪工作。對于需要幫助整理館藏黎族古籍文獻的圖書館,可以派專業人員去幫助開展整理編目等工作。同時,在條件成熟時,開展商談合作項目或文獻互換工作,形成多種黎族古籍文獻回歸的渠道與路徑。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已開始普通黎族古籍復本交換工作,取得不小的收獲。我們應該借鑒這一經驗,廣泛開展復本交換工作,互通有無,達到資源共享。
5.3 實行招標專項課題以復制回流
科研機構及政府有關部門應廣泛招標古籍回歸方面的科研課題,通過科研經費的重點投入,使流失的黎族古籍文獻得以全面系統地回歸。2006年2月海南省民族學會啟動《黎族藏書》專項課題。《黎族藏書》是一部收錄1949年以前漢文黎族古籍和外文黎族古籍的大型叢書,是黎族古籍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總匯。課題組組織專人到國內外進行專題文獻搜集,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調查出在世界8個國家和2個地區的40家圖書館收藏著黎族古籍文獻。課題組通過縮微、復制、翻錄回歸了總計700種書目、善本及抄本,影像資料8部。并將調查到的全部縮微文獻帶回海南后進行校點或影印,形成27冊系列復印參考資料《〈黎族藏書〉古籍資料匯編》,使部分流失海內外的黎族古籍文獻得以回歸。此課題組的黎族古籍文獻回歸雖然是以再生性形式完成,但收獲巨大,是今后開展黎族古籍文獻回歸值得提倡和效仿的較好方式。
5.4 加強對零散黎族古籍的編輯與制作
由于黎族古籍文獻的特殊性,大量的黎族古籍信息分散在正史、叢書文集和各類古籍之中。將這些分散的黎族古籍信息集中起來,按專題加以編輯、復制加工,裝訂成冊,系統入藏,這種民族古籍專題資料匯編除包括資料原文外,還應包括采訪、編輯人員撰寫的編輯說明,并考慮公開發表和出版。本省出版社與國內外收藏黎族古籍文獻機構聯合影印出版的方式,是在追索原生態文獻實物沒有可能的情況下,相對容易進行回歸的最好方式。2006年海南省民族學會自啟動大型叢書《黎族藏書》專項課題起,就派人去臺灣各大圖書館訪問,同時協商決定合作出版《 圖書館藏中文黎族古籍文獻匯刊》。
5.5 促進黎族古籍數字化以共享回歸
從事黎族古籍文獻回歸的工作者、學者和研究機構,應廣泛開展與海內外學術機構和圖書館等的合作,努力將其所藏黎族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一個黎族古籍文獻數字化展示推廣平臺,通過網絡進行利用檢索。流散古籍文獻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是黎族古籍文獻由紙質流傳方式轉為數字信息回流方式,如果這一方法得以實現,將是對傳統的典籍文化傳播和繼承方式的革命,對確立黎族文化在互聯網上傳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5.6 深入民間及世界各地收集黎族古籍文獻資源
應當深入民間、古舊書店、書攤及世界各地收集黎族古籍文獻,在這方面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地方文獻部和海南省民族學會做了不少工作。從2006年開始,民族學會組織專家赴國內外搜集1950年前編印出版的黎族資料,發現大批海南未藏資料,僅日文資料就發現300余種。在搜集文字資料的同時,還花重金購買或征集《五指山問黎記》(1928年)、《海南島》(1935年)、《海南紅山之外》(1937年)、《大戰海南島》(1950年)、《海南島》(1952年)、《黎族》(1958年)、《春滿五指山》(1983年)、《黎族民俗考察》(1984年)等一批有關黎族的重要影視資料。近年來還收集到數千張民族文化圖片以及大量的語音、歌曲資料,其中有超過百年的老照片。
6 結語
由于歷史的原因,黎族古籍文獻流失海內外的范圍廣、時間久、數量多,文獻之間的有機聯系被人為割裂,造成信息斷代或殘缺,大量經典文獻寄寓國外或國內其他地區而無法加以開發利用,以致黎學學者因研究需要不得不遠涉重洋到外地和國外去查閱,極大地限制了基礎理論研究的創新與發展,阻礙了黎族文化的傳承和研究進程,讓黎族文化命脈的保護與傳承之路走得無比艱辛。對現有黎族古籍文獻盡快進行妥善保護、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是黎族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發揚光大的必然要求。 追索回歸工作十分艱難復雜,非一人之力、一代之功所能奏效。我們要積極宣傳并采取有效措施,讓黎族古籍文獻回歸工作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共同尋找與守望黎族古籍文獻遺產的家園,讓流失海內外的黎族古籍文獻有機會重新得到整理出版,以新的面貌重返故園。
參考文獻:
[1]陳秀云.海南少數民族文獻資料類型分析和開發利用[J].圖書館學研究,2004,(12):56-62.
[2]倪俊明.廣東省中山圖書館館藏舊海南地方文獻述略[A].瓊粵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583-601.
[3]詹長智.海南地方文獻形成的歷史與分布現狀[J] .圖書館論壇,2008,(6):228-231.
[4]潘德利等.流散海外古籍文獻回歸策略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7):23-26.
作者簡介:趙紅(1960-),女,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陳秀云(1967-),女,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