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地分析和梳理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表現有助于更好地規范和促進跨國公司在華的社會責任。文章通過二手資料匯總對跨國公司在華社會責任表現進行分析,并通過問卷調查獲得的一手信息進行印證,研究結果表明,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社會責任表現具有兩面性,要實現和促進跨國公司在華社會責任需要提高中國的社會責任標準,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重望應寄托在本土企業身上。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跨國公司;外商直接投資
改革開放三十年多來,隨著中國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跨國公司正由外來經濟因素演變為中國經濟的組成部分,對中國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也日益加劇。在華跨國公司促進了中國工業化的發展,同時跨國公司為中國民眾帶來了國際化的視野、提高了中國民眾的生活質量,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意識。但跨國公司在華的社會責任表現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客觀地、綜合地分析和梳理一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社會責任表現有助于政府制定政策更好地規范和促進跨國公司在華的社會責任。
一、 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社會責任表現
作為全球范圍內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發起者和主要傳播者,最初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積極參與公益和慈善活動,率先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并在教育、環保和扶貧等其他領域開展社會責任項目,樹立起了較好的負責任的形象,起到了將發達國家比較成熟的社會責任模式轉移到中國的作用,推動了中國社會責任運動的發展和進步,中國公眾對跨國公司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率作用也期許甚高。后來隨著跨國公司在社會責任方面表現的不盡如人意,比如環境污染、行賄逃稅,特別是中國內外執行兩種標準等等,又令國人對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表現失望至極,甚至有情緒化的反感。
縱觀在華跨國公司這些負面的社會責任案例,主要的責任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焦點:
1. 壟斷。近幾年來,跨國公司對中國一些重要產業和品牌的占有率不斷擴大,并漸成壟斷之勢。2004年國家工商總局《在華跨國公司限制競爭行動表現及對策》調查報告指出,在華跨國公司已經涉足七大壟斷性行業:一是軟件產業,微軟公司的桌面操作系統軟件市場占有率高達95%;二是感光材料行業,跨國公司占有率已高達85%以上;三是電腦行業,IBM和日本東芝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7.7%和15.2%;四是手機行業,到2002年,跨國公司占有率已達70%;五是照相機行業,佳能和索尼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24%和22%;六是輪胎行業,米其林和普林斯通跨國公司激烈爭奪;七是軟包裝行業,利樂(瑞典)公司控制95%的無菌軟包市場。此外,國外品牌在碳酸飲料市場占有率已超過90%;外資在化妝品市場占有率達到75%;外資在食品、醫藥行業占有率分別達到30%~40%,沃爾瑪等外資企業控制了中國大型超市的80%以上。根據《中國產業地圖》提供的資料,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五名均由外資公司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跨國公司排擠中國民族品牌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在中國感光材料市場,柯達和富士為了擠垮樂凱、占領中國市場,將其膠卷以全球最低售價在中國銷售,形成了寡頭競爭的格局。目前,國內生產感光材料的企業只有樂凱一家,占據了15%左右的市場份額。為了進一步加強市場優勢,柯達又于2003年以資金加技術,換取了樂凱公司20%的股份,市場優勢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
跨國公司憑借其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再利用中國政府為招商引資而給予的有種種優惠的超國民待遇,排擠和淘汰了中國的本土企業,對后來的跨國公司形成較高的行業進入壁壘,并得以通過違反公平交易原則的手段、濫用市場優勢地位限制競爭行為,將價格長期維持在高于完全競爭之上的水平之來獲得壟斷利潤。在跨國公司強大的壟斷優勢和在某些產業中的支配性地位面前,中國的民族產業受到極大沖擊,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是很不利的。2006年在全國兩會上,前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稱中國2/3的產業被外商控制,呼吁重視國家經濟安全。
2. 行賄。跨國公司采用行賄等不正當競爭手段以迅速占領市場的情況在其經營的世界各地都有出現,在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增速最快的新興市場之一,跨國公司的行賄事件也是屢見不鮮。如今年3月份剛被披露的戴姆勒公司向中國官員行賄471萬歐元事件,僅僅2009年被曝在中國有行賄行為的跨國公司就包括:可口可樂、力拓集團、控制組件公司(Control Components Inc.)、艾利丹尼森(Avery Dennison)和ITT公司。還有麥肯錫員工案、長春立邦漆回扣事件、美國不干膠標簽材料巨頭艾利·丹尼森公司行賄案、美國鋼鐵回收企業——Schnitzer Steel Industries行賄案、沃爾瑪禮品案以及默沙東(默克)、阿斯利康等醫藥企業的商業賄賂糾紛等都曾引起軒然大波。近年來跨國公司在華商業賄賂案一直呈上升趨勢。
跨國公司的商業賄賂行為給中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招商引資良好環境的建設帶來了傷害,不僅影響國內的經濟環境,也損壞了中國的國際形象,擾亂了市場秩序,使得資源更加不合理地流向了跨國公司。

3. 逃避稅收。在華經營的跨國公司一直有著有悖于正常商業邏輯的“長虧不倒”和“越虧損越投資”的現象,真正的原因在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在數量上有增無減的國際避稅和逃稅活動。
在中國,部分跨國公司也有違反有關稅收的法律法規,存在偷稅漏稅現象。部分跨國公司運用轉讓定價和欺詐、隱瞞等非法手段,利用國際稅收征管上的漏洞,使得稅務機關難以掌握其真實的所得情況,從而達到逃避稅務的目的。很多跨國公司賬面虧損而實際并不虧損,其實就是假虧損真避稅。例如,2004年在中國的外國公司和外商投資公司的虧損面就高達51%,其中很大部分是不合理的虧損。國家稅務總局有關官員認為,超過2/3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虧損是為了避稅而人為制造出來的。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僅僅在2005年,跨國公司在中國避稅額就高達300億元。而2006年1月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數據表明,近年來,稅務總局平均每年對230戶跨國公司開展反避稅調查,累計調增應納稅所得額二百多億元,調整補稅三十多億元,彌補虧損80億元。
在華跨國公司非法避稅的行為,造成了跨國公司利潤轉移和中國國家收稅收入的流失,扭曲市場競爭條件,給中國帶來很大的損失和負面影響。
4. 環境污染。根據1995年進行的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的資料,全部“三資”工業企業和生產單位中,外商投資于污染密集型產業(Pollution-intensive Industries,PIIs)的企業共有16 998家,工業總產值4 153億元,從業人數295.5萬人。其中,投資于嚴重的污染密集產業(Most Pollution-intensive Industries,MPIIs)的企業有7 487家,工業總產值1 984億元,從業人員118.6萬人,占三資企業相應指標的13%左右,占PIIS相應指標40%以上。這表明污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嚴重的污染密集產業是在華外商投資的重要產業。
在華跨國公司利用中國較低的環保標準,將大量環境污染型企業向中國轉移,不但如此,部分在華跨國公司在中國還存在環境違法行為。2006年6月,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公布的2004年~2006年的環保違規企業名單中就包括33家跨國公司,其中不乏世界500強的企業,到2007年,這份“污染名單”上跨國公司的數量就達到了100多家。
這些跨國公司將污染嚴重、資源耗費巨大的企業或生產環節轉移到中國,破壞了中國的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我國資源緊缺、環境污染,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據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的估計,到2010年,中國45種重要礦產中,可以保證需求的只有23種;到2020年,將僅有6種。世界銀行也發出警告,世界上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
5. 雙重標準。不論是從產品質量、技術標準、售后服務還是環保標準、社會責任標準,在華跨國公司實行其它國家和中國雙重標準的現象屢見不鮮。
例如,肯德基只在中國有“蘇丹紅”,葛蘭素公司出品的治療乙肝藥物賀普丁(拉米夫定)的中文說明中關于藥品不良反應等警示語缺失,SK-II 品牌在中國虛假宣傳,格力高、麥德龍、雀巢、卡夫、聯合利華等公司在他國承諾不使用轉基因原料,但在中國卻無此承諾,還有東芝筆記本電腦事件、及三菱帕杰羅事件,更不用說進口汽車不論在產品質量上還是缺陷產品召回政策上多雙重標準。例如在2005年初的“廣本雅閣婚禮門事件”中,車禍后的黑色本田車竟然當場解體為兩截,引起專家和民眾的廣泛質疑,也產生了“日本產品分級制度”的傳聞:一流產品銷國內,二流產品銷歐美,三流產品銷往發展中國家。

在華跨國公司以歧視性心態執行雙重標準傷害了中國消費者的感情,造成了對跨國公司的商業信任危機,使得跨國公司形象受損。
二、 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社會責任調查
前文通過第二手資料對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表現進行了總結,跨國公司的表現良莠不齊,有的跨國公司起到了社會責任楷模的作用,有的跨國公司出現了社會責任缺失的現象。在此基礎上,本文還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中國公眾心目中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表現進行了調研驗證。
1. 問卷設計。本部分內容通過針對跨國公司在華社會責任表現的八個問題 了解中國民眾心目中在華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表現。
2. 調查對象。本問卷的調查對象為上海某高校2009年秋季學期被錄取的MBA學員,共發放35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335份,有效回收率為95.7%。根據調研樣本應達到測量項目10倍的要求(本項問卷共有8個題項),此樣本量遠遠大于最低要求。
樣本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MBA學員是社會的精英和中堅,是中國最大眾的中等收入人群,也是主要的消費群體,具有較多的消費,他們不僅具有現實消費力,更是未來影響力最大的主流消費群體。以MBA學生為調查對象能夠較為典型地代表發展中國家的主流消費者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響應。同時有相當比例的MBA同學在跨國公司工作,他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問題的看法能夠代表中國公眾主流的觀點。
3. 問卷調查結果。
表2列出了此次問卷調查的結果。
三、 結論和分析
從上文對二手資料的分析和對中國公眾直接進行的問卷調查,針對跨國公司在華社會責任表現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跨國公司雖然有責任缺失,但也有表現良好的方面;被調查者對跨國公司社會責任表現的評價基本上符合二手資料調研結果,即跨國公司社會責任表現既有良好的方面,但在某些方面也有缺失。有72%的被調查對象認為跨國公司對員工的安全和健康是負責任的,但也有47%的人認為在華跨國公司有壟斷行為。跨國公司在中國和其母國是否采用雙重標準的問題上,被調查者的態度也是很明確的,有51%的被調查者認為跨國公司在中國和其母國沒有采用相同的產品質量標準,52%的被調查者認為跨國公司在中國和其母國沒有采用相同的缺陷產品召回政策。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作單位為“外資或合資企業”的197人中,認為跨國公司員工的安全和健康負責任的有162人,占82%,只有10人是持否定觀點的,另有25人選擇了不確定。這些被調查者作為跨國公司的員工,其根據切身感受做出的判斷應該還是能說明跨國公司在員工利益方面的責任表現還是被認可的。
這說明跨國公司在華的社會責任表現雖然說不上可圈可點,但是也還是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媒體上更多地出現對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指責可能是因為公眾對跨國公司的“社會期望的超標性”。人們在對社會問題充滿不滿和焦慮的時候,因為對跨國公司充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楷模具有強烈期望,因此也越發容易對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某些方面的缺失有過激的反應。
2. 跨國公司對待在中國的社會責任采取雙重標準;51%的被調查者認為在華跨國公司在中國和其母國沒有采用相同的產品質量標準,52%的被調查者認為在華跨國公司在中國和其母國沒有采用相同的缺陷產品召回政策。總的來說,被調查者認為在華跨國公司在企業社會責任上采取了母國和東道國雙重標準。
這一點在上一節羅列的很多事實中已經有具體的例子來佐證,和二手資料調研結果是一致的。
3. 中國本土企業表現差于在華跨國公司;有將近一半,即49%的被調查者認為,在華跨國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表現比中國本土企業要好。近年來,曝光了數起本土企業形象受損的產品質量事件,如阜陽劣質奶粉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蒙牛OMP夸大宣傳、鹽城水污染事件等,中國本土企業整體形象受到牽連。
4. 中國民眾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大梁還是應該由本土企業擔起;在335名被調查者中,有198人次認為(此項可多選)國有企業應更多承擔社會責任,只有47人次認為跨國公司應更多承擔社會責任。這說明中國公眾還是把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重望寄托在本土企業身上,而非在華經營的跨國公司。
5. 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較低;有61%的被調查者認為在華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是中國社會責任標準較低,這個調查結果說明大多數公眾認為中國較低的社會責任標準對在華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缺失負有很大責任。
這也說明要實現和促進在華跨國公司社會責任,很重要的一步是要提高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
參考文獻:
1.反壟斷法.實施臨近跨國公司緊張應對[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7/30/cont- ent_8848782.htm,2008-07-30.
2. 賈娜.國外資本大量涌入對某些行業的限制競爭影響及對策.合作經濟與科技,2004,(17):32-33.
3. 江卓.論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的弱化——以中國為視角.法制與社會,2009,(4):217.
4. 夏友富.外商投資中國污染密集產業現狀、后果及其對策研究.管理世界,1999,(3):109-123.
5. 孫永波,汪云甲.中國戰略性礦產資源專項儲備量的確定.資源科學,2005,(5):15-19.
6. Maryann, Bird. Briefing: water, air and health[EB/OL].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 e/show/single/en/163,2006-07-04.
7. 陳宏輝,陳利榮,王江艷.在華投資跨國公司弱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原因分析. 現代管理科學,2007,(6):27-44.
8. 崔新健,張天橋.推進在華跨國公司社會責任前行的障礙——基于在華中外資企業社會責任現狀的比較. 社會科學,2008,(10):56-65.
作者簡介:王漫天,上海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生;隋丹,上海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