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益相關者是理論界和實踐界面對的新問題。文章在對利益相關者作出界定后,分析了利益相關者的重要特性,指出其具有可識別性、可分類性、異質性、動態性和矛盾性的五個主要特性。在此基礎上,揭示了利益相關者的特性對企業利益相關者治理的啟示,指出利益相關者治理的必然性、可行性和選擇性。
關鍵詞:企業;利益相關者;特性;治理
一、 企業利益相關者的界定
傳統觀點認為,企業是屬于股東的,企業應只為股東服務。這種“股東利益至上”的思想長期以來統治著企業管理的實踐。但隨著20世紀50、6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企業開始普遍遇到交易欺詐、企業倫理、企業社會責任等一系列現實問題,令“股東利益至上”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于是,利益相關者問題成為理論界和實踐界的新議題。
早在1929年,通用電器公司的一位經理就職演說時就首次提出了企業應該為利益相關者服務的想法,隨后,學術界萌發了利益相關者的思想,但當時對于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是模糊不清的。作為明確的理論概念,利益相關者是1963年才由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RI)提出的,認為只要某一組織或群體對企業生存具有重要影響就可界定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斯坦福研究所對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是狹義的,隨著對利益相關者認識的加深,學術界界定利益相關者的范圍變大。對利益相關者問題作出重要研究的Freeman(1984)在出版的《戰略管理——一個利益相關者方法》書中,將利益相關者界定為那些“能夠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者能夠被企業實現目標的過程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這一寬泛的界定對后來相關的研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Knut、Svein,2001;Goodstein、Wicks,2007),本文也主張這種界定方式。學者們根據研究的需要對利益相關者作出的界定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共同的是,研究利益相關者問題的學者均認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是可以界定清楚的。
二、 企業利益相關者的特性
1. 利益相關者的可識別性。利益相關者的可識別性,是指企業可具體識別哪些組織或個體屬于其利益相關者。如前所述,由于利益相關者可界定清楚,因此,能夠識別哪些組織或個體屬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一般認為,股東、管理者、雇員、供應商、債權人、消費者、商會、當地社區、政府部門、動物保護協會、環境保護主義者,甚至包括人類下一代、自然環境等,都有可能成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對于股東、管理者、雇員等,幾乎是所有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但對于其他的組織或個人,就可能只屬于部分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因此,不同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不一定相同。例如,對于零售企業、餐飲企業等,消費者是其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但對于生產設備的制造企業而言,終端消費者就不屬于其利益相關者;即使同一產業的企業,其利益相關者也可能不同,例如,對于制造皮衣的服裝企業,動物保護組織屬于其利益相關者,但對于許多普通的服裝企業,動物保護組織就不屬于其利益相關者。雖然不同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可能各不相同,但各個企業均可根據一定的方法,如問卷調查法、跟蹤調查法等,觀察不同的組織或個體是否能夠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者能夠被企業實現目標的過程所影響,以識別各自的利益相關者到底包括哪些。例如,Magness(2008)通過經驗研究找出實際中經理層到底考慮了哪些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終分辨出企業應該或實際上考慮哪些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2. 利益相關者的可分類性。利益相關者的可分類性,是指在識別哪些組織或個體屬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的基礎上,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這些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也就是,企業可以按照一定的標準,把股東、管理者、雇員、供應商、債權人、消費者、商會、當地社區、政府部門、動物保護協會、環境保護主義者等利益相關者劃分為不同的幾大類型。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者對利益相關者根據不同的標準作出了分類。Savage、Nix、Whitehead Blair(1991)根據對企業具有的潛在威脅性與合作性兩個維度對利益相關者劃分為支持型、邊緣型、反對型和混合型的利益相關者;在C1arkson(1995)緊密性維度的基礎上,Wheeler Sillanpaa(1998)引入社會性維度,把利益相關者分為首要的社會性利益相關者、次要的社會性利益相關者、首要的非社會性利益相關者、次要的非社會性利益相關者;Mitchell、Agle Wood(1997)從影響力、合法性和緊迫性三個維度對利益相關者劃分為確定型、預期型和潛在的利益相關者三大類,Mitchell、Agle Wood(1997)對利益相關者劃分時所采取的評分法逐步成為了利益相關者分類的最常用的方法,并在許多學者的研究中得到運用。
3. 利益相關者的異質性。利益相關者的異質性,是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的性質是不同的。由于不同組織或個體對企業目標實現的影響能力不同,或者被企業實現目標的過程影響程度不同,因此,這些利益相關者具有異質性的特性。利益相關者的可分類性,恰好也反映了利益相關者的異質性。因為根據不同標準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時,這些被選擇的標準本身,正好就是利益相關者性質的差異。利益相關者的異質性有多方面的表現,但最主要的是對企業重要性的異質性上。按不同標準所作的分類,其實就是要區分不同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相對重要程度。已有研究對利益相關者分類的的總體思路都是按對企業的重要程度把其劃分為最重要、相對重要、相對不重要、無關緊要等幾種類型,以體現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異質性。雖然同一利益相關者對不同企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但一般認為,股東是所有企業至關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因為沒有股東的出資,企業將不復存在,而管理者、雇員、消費者等也是極其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發展產生直接的重大影響;當地社區、動物保護組織等屬于相對不重要的利益相關者,而自然環境、人類下一代,往往被歸類到無關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之列。總而言之,眾多利益相關者對同一企業而言是異質的。
4. 利益相關者的動態性。利益相關者的動態性,是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并非一成不變的,會隨時間或企業面臨的情況變化而變化。利益相關者的動態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其范圍的動態性,一些組織或個體隨時間變化會從不屬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變為屬于其利益相關者,也可能從屬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變為不屬于其利益相關者。例如,以前環境質量較好時,環保主義者不屬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但隨著環境變得惡劣和人們對環保要求的提高,環保主義者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而當一家真皮皮具企業轉為人造皮革企業后,動物保護組織就從屬于這家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變為不屬于其利益相關者。二是其性質的動態性,特別是對企業的相對重要程度會隨時間或企業面臨的情況變化而變化,一些組織或個體會成為企業日益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也可能由重要的利益相關者變為不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例如,對于麥當勞、肯德基兩大快餐連鎖企業而言,在以前動物保護組織屬于無關緊要的利益相關者,但自從近年動物保護組織接連在世界各地抗議麥當勞和肯德基飼養和宰殺雞的方式后,動物保護組織已變成為麥當勞和肯德基日益重要的利益相關者;而隨著國家對市場干預的減少和法治進程的加快,政府作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其重要性會有所下降。
5. 利益相關者的矛盾性。利益相關者的矛盾性,是指源于不同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利益或訴求的差異性而引致的相互矛盾。不同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利益或訴求的差異是顯著的,一般地,股東要求高額的財務回報、雇員要求高額薪酬和較少監管、顧客要求物美價廉、債權人要求良好的償債信譽、供應商要求滿意的交易、政府要求遵守法律法規、社區要求對社區事務有貢獻,等等。并非任何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之間都必然出現矛盾,例如,環保組織要求企業注重保護環境,動物保護組織要求企業注重善待動物,雖然兩類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訴求有差異,但這種差異并沒有引致明顯的矛盾。然而,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性卻是常態。通常情況下,要滿足利益相關者之間不同的利益訴求,均要占用企業的資源,且具有競爭性,當企業花更多資源滿足其中一類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時,投放到滿足另一類利益相關者利益的資源就會相應減少,從而引發矛盾。例如,當企業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給消費者以滿足其利益訴求時,企業的盈利就可能下降,導致股東要求更高回報的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從而引致矛盾;而企業更加注重環保從而滿足環保組織的利益訴求,則會提高成本而降低利益,引發股東的不滿;利用談判優勢壓低進貨價格可提高股東回報,但這會引致供應商的不滿;雇員滿意度與顧客滿意度之間也會存在沖突,等等。
三、 企業利益相關者特性的啟示
1. 利益相關者治理的必然性。雖然“股東利益至上”的治理觀在現實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越來越多企業注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表明利益相關者治理是重要的趨勢。事實上,由于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目標實現的影響日益顯現,或者受企業目標實現過程的影響日益增大,加上利益相關者具有可識別性、可分類性、異質性、動態性和矛盾性等特性,表明與企業相關的不同組織或個體對企業都有明確的、互不相同甚至沖突的、不斷變化的利益訴求,因此,處理好與利益相關者復雜的關系,是企業急需要面對的問題。若然企業不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將其擋于企業事務之外,就會“眾叛親離”而無以為繼。因而,回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讓其參與企業的治理,是企業必然的選擇。
2. 利益相關者治理的可行性。傳統的“股東利益至上”理論批判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重點在于后者缺乏可操作性。然而,利益相關者具有的可識別性和可分類性特性,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治理的可操作性奠定了基礎。利益相關者具有的可識別性,讓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得以明確界定,滿足了企業進行利益相關者治理的前提;同時,利益相關者的可分類性,令企業能對利益相關者分門別類,可以讓企業實行利益相關者治理落到實處。因而,利益相關者具有的可識別性和可分類性的兩大特性,保證了企業實行利益相關者治理的可行性。越來越多的企業根據對自身的利益相關者進行識別,并加以分類,進行了利益相關者治理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實踐成效,證明利益相關者治理具有可行性。
3. 利益相關者治理的選擇性。利益相關者的可識別性和可分類性只是讓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治理具有可行性,當真正實施時,企業還必須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其他特性。利益相關者具有的異質性、動態性和矛盾性的三大特性,使得企業在實行利益相關者治理時,對參與治理的利益相關者應有選擇性,或者應有選擇地不同程度上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或訴求。利益相關者的異質性,加上利益相關者的界定寬泛,表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數量眾多且對企業的相對重要程度差異大,因而,這么多異質的利益相關者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都進入企業的視線范圍之內。利益相關者的動態性,要求企業適時地對不同類型的利益相關者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選擇對變得更加重要的利益相關者重點關注,對變得相對不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應有所取舍。利益相關者的矛盾性,表明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可以被同等程度地滿足是不現實的,它要求企業選擇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去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因此,利益相關者的異質性、動態性和矛盾性,使得企業在實施利益相關者治理時應有選擇性。但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避免一些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產生重大的不利影響,現實中,企業應至少最小限度地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需要。
四、 結論
目前,對利益相關者的界定較為寬泛,凡是對企業有影響或被企業所影響的組織或個體均可界定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具有可識別性、可分類性、異質性、動態性和矛盾性的特性。這些特性預示著企業實行利益相關者治理的必然性。利益相關者的可識別性和可分類性表明企業實行利益相關者治理具有可行性,而利益相關者的異質性、動態性和矛盾性,使得企業在實施利益相關者治理時應有選擇性。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避免一些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產生重大的不利影響,現實中,企業應至少最小限度地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需要。
參考文獻:
1.Clarkson, M.B.E.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 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 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 65-91.
2.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Pitman,1984.
3.Goodstein, J. D. and Wicks, A. C. Corpor- ate and stakeholder responsibility: making busin- ess ethics a two-way conversation. Business Eth- ics Quarterly,2007,17(3):375-398.
4.Knut, H. M. and Svein, J. From User-gr- oups to Stakeholders? The Public Interest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Marine Policy,2001,25(4): 281-292.
5.Magness, V. Who are the Stakeholders Now?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Mitchell, Agle, and Wood Theory of Stakeholder Salienc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8,83(2):177-192.
6.Mitchell, R., Agle, B. and Wood, D. Towa- 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22(4):853-886.
7.Savage, G. T., Nix, T. W., Whitehead, C. J. and J Blair, J. D.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1,5(2):61-75.
8.Wheeler D. and Sillanpaa, M. Including the Stakeholders: The Business Case. Long Range Planning,1998,31(2):201-210.
基金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9151063101000014)。
作者簡介:馮巨章,博士,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收稿日期: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