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回顧動態能力構成維度研究的基礎上,基于演化的視角,提出了一個動態能力的四維分析框架,并分析了各維度之間的相互關系,為深入理解企業動態能力的內涵和后續的實證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演化;動態能力;維度
一、 引言
近年來,探索企業如何在動態環境中獲取競爭優勢的動態能力理論逐步發展成為戰略管理領域的一個理論前沿。動態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是動態環境中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也是企業克服核心能力剛性的關鍵因素。自從Teece和Pisano在1994年提出動態能力的概念以來,學者們對其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相關研究探討了動態能力的內涵、動態能力的特征、動態能力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等問題,并藉此來解釋環境變化與企業競爭優勢之間的關系。
然而,動態能力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如何對其進行測量仍然缺乏一致的分析范式。Kathleen(2000)等學者認為,動態能力是可以確認的、明確的常規慣例(Routines)或者流程(Process)。Zott(2003)提出,動態能力是一系列指導公司資源建立、發展的常規程序。在一段時期內每個企業獨特的資源配置,都可能通過模仿或試驗來改變、選擇和保持。董俊武、黃江圳和陳震紅(2004)認為,能力可以被視為企業知識的集合,企業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必須更新自己的能力,而更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技能的獲取、知識和訣竅的管理以及學習。可見,動態能力具有再生性和開拓性的特點,因而能夠克服因路徑依賴所產生的核心能力剛性。因此,本文將試圖從能力演化的視角來探討和分析動態能力的構成維度及各維度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期推動相關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
二、 文獻回顧
十多年來,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對動態能力的構架進行了各種探討。Teece等(1997)認為,動態能力是企業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內外部資源和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環境的能力。“動態”是指對企業能力的更新,以使企業經營和環境變化保持一致;而“能力”(Capabilities)則強調了整合和配置內外部資源的能力。動態能力本質上存在于企業的組織流程中,是由企業的資產地位和發展路徑形成的。因此,組織和管理流程、資產地位(Position)和發展路徑(P-ath)構成了動態能力的三維分析框架。其中,組織和管理流程主要承擔了三個角色:內部和外部整合、學習、企業資產結構重構。
Kathleen(2000)認為,動態能力是由各種常規構成,學習機制將引導動態能力的進化,動態能力在執行上存在著序列步驟(Sequenced Steps)。根據常規的作用,可以將動態能力劃為整合資源的能力、重新配置資源的能力和獲取和讓渡資源的能力等三個維度。由于Teece也認同動態能力存在于企業的組織流程之中,因此,該觀點實質上與Teece關于常規的研究保持一致。
Subba(2001)借鑒生物學的基本原理,提出動態能力是產生多樣化業務的知識特性。知識具有跨越時空轉移的特性,因此,產生多樣化的能力與知識是一致的。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動態能力的二維分析框架,即技術知識產生多樣化的能力和營銷動態能力。“多樣化”是指環境動蕩性需要知識具有寬度和深度;營銷動態能力指組織對市場認知的敏銳度和對市場的理解力。
國內學者則更為具體地提出了動態能力的劃分維度。賀小剛(2006)等通過對中國企業的實證研究,提出動態能力的維度可分為顧客價值導向、技術支持系統、組織機構支持系統、制度支持機制、更新動力、戰略隔絕等六個維度。曹紅軍(2009)將動態能力的維度劃分為動態信息利用能力、動態資源獲取能力、動態內部組織能力、動態外部協調能力及動態資源釋放能力等五個維度。黃俊(2010)等基于Teece的分析框架,對國內汽車企業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整合能力、組織學習能力和重構能力構成了動態能力的三個分析維度。
從理論發展脈絡上看,現有研究對動態能力的架構及各維度之間相互關系的解釋還是存在明顯的不足。例如,將動態能力和知識等同起來,認為動態能力即為知識,導致動態能力和知識的區分比較模糊。盡管動態能力和知識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它們還是存在本質的差別。Nonaka(1995)認為知識是一種被確認的信念,通過知識持有者和接收者的信念模式和約束來創造、組織和傳遞,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傳遞著一套文化系統。知識是從不相關或相關的信息中變化、重構、創造而得到的,其內涵比數據、信息要更廣、更深、更豐富。而Teece等(1997)則認為動態能力是一種快速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是更新企業能力的能力。可見,動態能力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累加,而是企業整合了內部知識與吸收性知識的產物。
知識和動態能力之間還存在著互動關系。知識對動態能力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知識是動態能力的基礎,動態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依賴于知識的獲取、消化和整合,只有那些能夠經過消化并在企業中得以運用的知識才會轉化為動態能力。其二,動態能力表現在各種知識管理活動之中。同樣地,動態能力也能夠影響知識活動。例如,企業的動態能力可能會產生全新的知識,并形成正反饋,進一步促進知識的發展。
三、 企業動態能力的四個構成維度
動態能力理論秉承了熊彼特創造性毀滅的思想,認為企業只有通過其動態能力的不斷創新,才能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Teece等(1994)認為,動態能力是使企業能夠應付不斷變化環境的一種特殊能力。其提出的三維分析范式,認為影響動態能力形成的因素同樣是動態能力的構成維度,反映出原因和結果之間的相互影響,即因和果之間是一種動態的交互影響關系。因此,動態能力明顯帶有演化和再生的特點。
人類對于演化的認知來源于生物學,達爾本運用“變異、遺傳、選擇和適應”闡釋生物演化的過程。演化經濟學家則在理論的構建過程中尋求不同研究范式以論述演化過程。黃凱南(2009)將達爾文主義的“變異、遺傳和選擇”轉述為“創新、選擇和擴散”,搭建了涵蓋各種演化經濟學流派的一般分析方法。在動態能力理論研究領域,雖然迄今尚未形成統一的動態能力概念,但戰略管理學者普遍認同動態能力是企業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可見,適應能力是隱含在動態能力的內涵之中的。此外,動態能力與知識的互動表明,知識的選擇能力、擴散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樣是動態能力的重要構成維度。
1. 選擇能力。選擇能力是指企業通過自身設定的標準來判斷各種新知識的適應性,并挑選利于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新知識。在動蕩的環境中,環境的不確定性導致變化成為常態,選擇變得十分困難。由于認知的局限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企業在面臨選擇時常常難以識別創新的機遇。因此,選擇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選擇不僅僅意味著從外部吸取新知識,使其中的部分與現有的常規慣例合二為一,同時摒棄自身不需要的部分;還強調企業將自身能力與外部可利用能力的整合,即形成外部網絡,從而擴展能力的邊界。如與其它外部知識源形成戰略聯盟,有利于企業獲得先進技術,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速度,從而提升自身的動態能力。
2. 擴散能力。擴散能力即為企業復制和采用新知識的能力。Zott(2003)認為,動態能力融入指導企業資源重構、演進和運營常規的日常組織程序之中。企業對各種新知識進行選擇后,還需要將所產生的新知識傳遞到企業內部。擴散就是通過特定的渠道,讓新知識為企業內的成員所知道、接受和采用。人們通過學習和復制各種習俗、慣例和規范,而使業務技能和產品不斷加以改進,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從本質上看,擴散能力也是企業的學習能力。學習包括個人技能和組織技能。學習不僅要通過重復和個體的競爭來進行,也要通過個人之間理解復雜問題的合作效應來進行。因此,擴散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過程,還是一個復雜的網絡結構。只有擁有較強的擴散能力的企業,才會擁有更多的知識資本。
3. 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企業對內外部產生的新知識加以整合和運用以保證企業適應變化的能力。創新能力是企業克服能力剛性、獲取競爭優勢的源動力。在變化的環境中,若因循守舊,必然導致企業處于競爭的劣勢。因此,動態能力常常表現為一種動態的非均衡狀態,需要通過不斷地培養、開發、運用和維護,這也正是動態能力的本質之所在——通過不斷的創新而獲得一連串短暫的競爭優勢,從而從整體上體現出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
熊彼特認為,創新者必須能夠迅速行動,在其它行動者完成模仿之間獲得創新利潤,而且創新通常出現在大企業的研發團隊中,呈現出一種慣例化的行為。可見,創新能力有助于企業不斷對外部環境的刺激產生反應,從而產生多樣化。正如Subba所言,如同免疫系統具有識別多種抗原并在需要時產生相應抗體的能力,保證了人體具備應對自然環境的能力,企業只有能夠產生多樣化的能力,才有能力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競爭環境。
4. 適應能力。適應能力是企業對市場環境的反應能力。Nelson Winter(1982)認為,在動態復雜的環境中,市場環境提供了企業成功的界限,這一界限與企業存活與增長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動態能力理論強調企業戰略的動態性,將戰略視為企業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組織作為一個有機體,并非簡單而機械的,“適者生存”是企業在復雜多變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的法則,企業必須能夠對環境變化做出快速反應。
更為重要的是,在企業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企業的適應能力表現為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其實質即為企業改變自身的元素構成以保持企業的延續,無論這種改變是元素的變化還是元素之間結構的變化,目的是利于企業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從而將知識運用于市場,并生產出能為顧客創造新價值的產品。
5. 四個構成維度之間的關系。動態能力的四個維度,即選擇能力、擴散能力、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互聯系。選擇能力是前提,擴散能力是橋梁,創新能力是主導,適應能力是本質。選擇能力是企業形成動態能力的前提,企業通過識別和獲取外部有價值的知識,將其整合到內部已有的慣例和程序之中;并通過擴散能力的橋梁作用,進行模仿和復制;然后通過創新能力重構其結構以產生多樣化,獲得新的組織技能;并通過適應能力將新技能和知識應用于企業實踐,為顧客創造新價值。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根據環境的變化不斷進行著知識和技能的更新,將新知識運用于商業化實踐,從而形成了企業新的核心能力。
四、 結論
在市場環境變化多端、繁復紛爭的今天,企業的競爭優勢不斷受到外部環境的侵蝕和沖擊。固守原有的競爭優勢,必然導致最終競爭優勢的喪失。因此,(下轉第39頁)企業必須不斷補充能力所受的侵蝕,重構企業內外部資源,從而形成一系列短暫的新優勢,以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
本研究基于演化的視角,構建了動態能力的四維分析框架,即選擇能力、擴散能力、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并探討了四個子維度之間的相互關系。本研究僅限于理論上的探索,其合理性及相關量表的設計有待后續的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 Eisenhardt K.M.,Martin J.A.,Dynamic c- apabilities:What are the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105-1121.
2. Teece D.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3. Teece D.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9-1350.
4. Winter S.G.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991-996.
5. Zollo M.,Winter S.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39-351.
6. 曹紅軍,趙劍波,王以華.動態能力的維度:基于中國企業的實證研究.科學學研究,2009,27(1):36-44.
7. 董俊武,黃江圳,陳震紅.基于知識的動態能力演化模型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4,(2):77-85.
8. 賀小剛,李新春,方海鷹.動態能力的測量與功效:基于中國經驗的實證研究.管理世界,2006,(3):94-103,11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自發性對稱破缺視角下企業戰略聯盟的演化機制:理論與實證”(7097206 5)。
作者簡介:徐飛,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戰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秦瑋,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