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要素之一,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隨著世界及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資源產業化已經成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是將文化資源作為一種經濟發展要素,與其他經濟發展要素充分結合的經濟活動,進而催生文化傳媒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文娛產業、網絡產業等新的文化經濟現象和產業形態。
關鍵詞: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模式
一、 文化資源的內涵及特征
很多學者都對文化資源的內涵作了不同的界定。丹增認為,人類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一切含有文化意味的文明成果以及承載著一定文化意義的活動、物體、事件以及一些名人、名城等,都可以認為是某種形式的文化資源。何頻認為,文化資源既包括歷史上人類所積聚的文化財富,也包括現代的文化信息。文化資源是人類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凝結的物質、精神的成果及活動介體,能滿足人的需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多樣性等特征。吳圣剛認為,文化資源是指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精神要素,以一切文化產品和精神現象為指向。勞動創造了人,人的能動的生產和儀式活動又促使文化的形成。綜上所述,文化資源作為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具有一般生產要素的物質成果轉化性,通過挖掘文化資源蘊含的經濟價值,以產業化開發為出發點和著眼點,可實現從資源到產品的轉化,包括文化實物產品、文化服務產品及其各種衍生形態的經濟資源。
文化資源除了具備一般資源的共有特征以外,還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文化資源的文化性。任何一種文化資源,無論它以哪種方式存在,其基本特性一定是具有文化特征,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蘊藏著文化要素。文化性是文化資源的本質屬性。文化資源的文化屬性是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基本前提和基礎,也是其產業化開發的重要內容。任何一種文化資源都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其特有的文化特質。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應充分體現和挖掘其文化特性,形成產業化開發的內在條件,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要素,進而形成經濟發展的要素和源泉。
文化資源的客觀性。文化資源本身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化資源,無論是自然的還是社會的,都具有客觀存在性。如果不去發現、利用和開發,它就僅僅表現為一種客觀存在的資源,它的價值就不會被得到利用和提升。例如,我國西部地區擁有的豐富文化資源,如果不對其進行產業化開發,那就只能存在于漫長的歲月中,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相反,如果我們對這些文化資源及時進行挖掘、開發、利用、進而產業化發展,將文化資源變為經濟資源,煥發出文化資源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就能夠很好地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文化資源的“綠色”性。與其他自然資源相比較,如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文化資源具有“綠色”的特性。文化資源的可再生性是其他任何自然資源都無法比擬的。文化資源是以文化為核心的資源,具有無污染,可循環使用的特點。文化資源的載體和形式是多樣化的,因而決定其再生利用的可能性。只要開發利用方式合理、科學,還會使其價值越來越高。文化產業是文化資源的重要載體,文化資源在轉化為文化產業的過程中,是以創意和現代化生產技術為支撐的,屬于典型的“綠色產業”。因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實現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重要途徑和抓手。
文化資源的共享性。雖然文化資源與其他自然資源相比較,具有很強的地域差異性,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種類型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導致了文化資源占有主體的淡化和模糊化。文化本身從欣賞和享用的消費視角來看,文化資源也具有人類的非獨占性。金元浦教授在《文化資源與文化競爭力》中指出:“一切過去時代的文化資源,都有一個在今天文化語境中重新闡釋和創新開掘的問題。任何文化資源想要成為生動、活躍的‘現在時’或‘現在進行時’,都必須與今天、與今天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相聯系。所以,一切傳統的文化資源要想在今天發揮作用,都要經歷一個現代的轉換。文化資源的多寡,還與我們現實的文化創新能力成正比”。由此可見創新能力決定了文化資源占有的多少,如果文化資源的占有主體不對其進行很好的開發、整合和利用,文化資源就很有可能變成別人賺錢的工具。例如,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文化資源《花木蘭》,美國人卻將它變成了自己賺錢的動畫大片。
二、 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內涵及特征
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內涵是將文化資源作為一種經濟發展要素,與其他經濟發展要素充分結合的經濟活動,進而催生文化傳媒產業、文化創意、文娛產業、網絡產業等新的文化經濟現象和產業形態。產業化既是從資源到產業的動態化的形成“過程”,又是資源轉化為產業運行的“結果”。因此,文化資源產業化作為過程,首先要以文化資源為基本經濟發展要素,通過挖掘、整合、創新等途徑形成文化產品,然后進入市場,成為文化商品,參與到文化商品的生產、流通、交換、分配等基本環節中,在市場基本規律的作用下,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文化產業標準,進而形成現代文化生產和運行方式;另一方面,作為文化資源產業化運行的結果是指文化生產規模化,以文化產業和文化產業群的興起和形成為標志。
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1. 文化資源是否具備可“產業化”的條件。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資源都能夠開發形成產品的,在這個過程里,首先是要甄別哪些文化資源是可以進行產業化開發的,哪些是必須進行保護的。注意劃分文化資源的可開發與不可開發性,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資源都可以進行產業化開發的。現有的文化資源可以分為4個層次:(1)完全屬于文化事業范圍的文化資源;(2)介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之間的文化資源;(3)不屬于文化事業,但文化產業特色不強,市場潛力較小的文化資源;(4)文化產業特色強,市場潛力大的文化資源。其中,第一種文化資源不允許進行產業化經營,第三種文化資源不具備產業化經營的條件,第二種文化資源要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產業化經營,第四種文化資源要作為產業化運作的重心。因此,只有第二、四種文化資源才可以選擇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路徑。
2. 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產業化”標準。文化資源的產業化,是指文化生產具有相當規模,文化產品真正遵循價值規律,是真正以市場為導向,才可以認為文化資源已經“產業化”了。
3. 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階段”。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通常可分為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在初級階段,文化資源因素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是間接的,其產業化開發主要表現為文化產品的簡單復制或資源的初級開發;在高級階段,市場機制和產業化手段以更高的程度介入到文化資源產業化的過程和狀態之中,文化資源直接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通過產業化運作成為文化資本,進而形成各類文化經濟實體和文化企業,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文化生產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
由此可見,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基本環節包括:文化資源(基礎)→文化產品(關鍵環節)→文化產業(結果:文化生產規模化)。要成功實現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如何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轉化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以市場為導向,對文化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才能真正實現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
三、 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類型和模式
從國際上來看,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發達國家經過近百年的探索和發展已經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在許多方面已經形成一整套較為成熟的發展模式和經驗,包括經濟實力、科技水平、運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等。其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主要包括競爭-保護模式、產業綜合模式、集約化經營模式、特色推動模式,這些模式對我國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路徑和類型具有積極的意義。從國內來看,我國地域遼闊,文化資源極其豐富,我國文化產業已經進入到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各省都將文化產業發展提上了重要日程。從不同的區域來看,文化產業要受經濟發展水平、思想觀念、科學技術水平、文化資源的制約和影響,因而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開發類型。
1. 按推進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主體劃分。
(1)市場主導型開發。市場主導型模式是指通過市場機制來推進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文化資源的配置主要通過市場調節發揮主導和決定作用的模式。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主要采用這種模式。我國東部地區地處沿海,作為中國率先進行改革開放的實驗區,市場經濟發育成熟,市場體系較為完善,投資主體多元化,信息資源豐富暢通,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消費能力較強,文化產業發展與市場經濟結合緊密。以市場主導型模式進行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將極大地促進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
(2)政府主導型開發。政府主導型模式是指在市場機制不充分的條件下,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推動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模式。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往往具有投入大,周期長等特點。同時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需要多方參與,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涉及多方利益的協調,因此它必須有政府的大力扶持。通過政府主導作用的發揮既有利于開發資本的聚集,也有利于降低投資風險。目前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多以這種模式為主。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資金、人才以及科技實力等條件的影響和限制,文化消費市場不成熟,文化需求不旺盛,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需要通過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推進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提高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
2. 按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依托要素劃分。從發達國家以及我國一些省區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成功實踐和相關經驗可以得知,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成功與否是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區域文化資源稟賦、國家文化政策、文化產業發展基礎等。根據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和文化資源的區域差異性,按照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依托要素劃分,目前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基本路徑主要包括兩種方式:特色導向型開發和創意驅動型開發。
(1)特色導向型開發。特色導向性開發是指以地域特色文化資源為產業化開發的對象和要素,通過對區域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合、提升,形成特色文化資源導向型的文化產業。我國地大物博,文化資源異彩紛呈,地域特色濃郁,具備特色導向型的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優勢和條件。文化資源的形成與獨特的地緣要素密不可分。任何區域的文化資源都是該地地域文化資源的集合體,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地域文化資源。按照我國地域文化的劃分,地域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巴蜀文化資源、中原文化資源、齊魯文化資源、秦文化資源、楚文化資源等。地域文化資源的獨特性是其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也是其鮮活生命力的體現。因此,充分展現和張揚出地域文化鮮明特色是實現文化資源產業化的重要模式之一。
在特色導向型的開發模式里,地域內獨特的文化資源是產業化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資源要素。特色文化資源主要指本區域內富有特色的文化資源,從物質文化資源到非物質文化資源,從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到歷史傳說、民俗風情都可以成為產業化開發的對象,這些資源既可以是歷史文化資源,也可以是現代文化資源。特色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階段中屬于比較初級的開發,也可稱之為資源推動型開發。特別適合于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產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整合還不夠深入的地區。
目前,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特色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已經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一種趨勢,對國家和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例如,作為世界搖滾樂發源地的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利用和開發引導搖滾樂資源,特別是注重把高新技術與搖滾樂的聲響、圖像相結合,使搖滾樂效果更佳,使搖滾樂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得以長足的發展。還有我國西部地區的文化資源也極富特色,使西部地區的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具有獨特優勢。如貴州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資源,以各少數民族的民俗節慶為載體,通過各類文化節的主辦,既弘揚和宣傳了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又促進了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的開發。目前,貴州文化產業已經走出了以原生態文化資源為特色的發展道路。
(2)創意驅動型開發。創意驅動型開發是指以創意為核心開發手段和要素,而不以文化資源為依托的產業化開發模式。創意驅動型開發模式的產生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隨著文化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資源為依托的開發模式正在逐漸弱化;第二,由于區域文化資源的差異性分布,并不是所有地區都具備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例如,我國東部與西部地區相比,歷史文化資源明顯不如中西部地區豐富,缺少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資源。而這些地區因為經濟的發達,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資源,具備創意驅動型開發模式的有利條件,而不可能走以物質文化資源為優勢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第三,由文化資源本身的獨特性決定。與其它傳統資源相比較,文化資源基本不具有絕對排他性和獨占性的特征,而傳統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對于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的作用也不大。通過對文化資源的有效開發后,任何文化資源都可能成為產品,經過市場化運作,就可能擁有廣闊的市場,進而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由于文化資源本身的特殊性,文化底蘊的深厚與否以及文化淵源悠久是否,甚至具有屬文化資源的所有權與否,對文化資源產業化能否實現和成功的影響都不再是決定性的。不同于其它如自然、資金等資源,文化資源增值的程度和速度與其本身數量及價值大小的關系不大;文化產品的生產、復制、文化產業鏈延伸和打造等方面都具有其獨特的屬性和特征。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當前的文化產業需要的是開發者的思想和才賦,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創造性思維,人們通過利用創意產生新的文化產品,開發新的市場,形成新的交易。
創意驅動型開發模式依托與現代高新技術相結合的創意設計開發,通過創意提升文化產品的價值含金量。據有關資料顯示,文化創意近年來我國很多省區越來越受到關注,特別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北京和東部地區尤為突出。例如,北京市致力于打造的“創意之都”,朝陽區大山子的北京798藝術園區,已經成為北京最具發展潛力的創意園之一。上海也將“創意上海”作為發展目標,明顯加大了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步伐。2005年4月28日,上海市首批創意產業集聚區揭牌,標志著上海創意產業的全面啟動。我國經濟較為落后的西部地區也日益開始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逐步從資源型開發向創意型開發轉變。如于2002年被發現于成都市西郊蘇坡鄉金沙村“金沙遺址”,代表著成都和成都平原的文化奇跡。成都金沙太陽神鳥演藝文化有限公司以創造極具吸引力的觀賞效果和高品質的藝術價值為創意,成功地創作出音樂劇《金沙》。音樂劇的創作突破了以往傳統方式包括博物館、書籍、電視紀錄片等對類似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展示,采用音樂劇的駐演和巡演方式以及相應的音像制品、網絡版本展示的極具藝術性、觀賞性和戲劇性、現代性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了燦爛的古蜀文明。目前,《金沙》已突破中國音樂劇演出場次觀眾人數之最,并挖掘出一系列產業鏈,消費者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更便利地了解、接觸和喜愛金沙文化。這樣,結合現代科技發展的金沙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極大地超越和提升了資源本身的價值。尤其是太陽神鳥作為金沙文化的標志,已經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
參考文獻:
1. 丹增.文化產業發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6.
2. 何頻.論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文化生產力.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7.
3. 吳圣剛.文化資源及其利用.山西師大學報,2005(11):128.
4. 金元浦.文化資源與文化競爭力.中國文化報,2003-07.
5. 孫有中.現代美國大眾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基金項目:四川大學2009年度青年教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四川文化資源產業開發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09QN035)。
作者簡介:嚴荔,四川大學經濟學院2007級博士生,四川大學外語學院講師。
收稿日期:200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