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創新系統中創新環境與中小企業的成長存在相互作用的動態關系。各地方政府在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成長的創新環境可采取的對策主要包括:強化對中小企業創新主體力量的認識;樹立平等公平的自主創新的政策意識;在研發合作、政府采購等方面采取支持對策;弘揚區域優秀文化;通過國家創新系統與區域創新系統的互動,優化中小企業創新成長的“小環境”。
關鍵詞:區域創新系統;創新環境;中小企業;成長對策
區域創新能力對企業的創新方向和創新活力產生著深遠的影響,而區域創新環境直接影響到區域創新能力,因此中小企業的成長極大地受到區域創新環境的制約。從目前經濟形勢來看,各級政府采取措施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成長的區域創新環境迫在眉睫。
一、 區域創新環境與中小企業的相互作用機理
1.區域創新環境與中小企業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動態關系。環境的不斷變化使中小企業做出反應,企業的反應行為既是對企業與環境相互作用關系的調適,又造成環境的進一步變化。由此,中小企業與區域創新環境始終處于動態調適過程之中。而中小企業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調適的機理就是各種環境彼此影響的反應機理。因此,中小企業管理的核心,實質上是如何在企業與環境的動態變化之中進行調適的問題,由此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即環境變化——管理調適——企業發展——環境變化。
2.區域創新環境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它通過直接、間接或迂回的路徑,影響或決定企業的可選擇集、偏好、執行和反饋,因而中小企業要不斷適應環境。但是,中小企業也不只是被動地適應環境,或者說,外部環境對企業也并非總是正向傳遞(即從外部影響企業內部)或影響力的主從關系。中小企業對區域創新環境也具有反作用。企業通過管理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對企業內部進行改造,可以影響或控制外部環境,或降低環境對企業不利影響的程度。
3.區域創新環境各組成要素是一種系統的網絡結構。它具有動態性、復雜性、紊亂性和非均衡性等特點。由于不同中小企業的內部環境存在著差異,同一外部環境狀態下或不同企業的不同時期,環境各要素對企業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不同企業或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企業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調適的重點也是不同的。因此,中小企業不僅要分析外部環境各要素對企業的影響,而且要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和特點,分析企業內部與外部環境各要素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發現企業與環境之間的“高低端要素”及“作用力場重疊”部分和非均衡狀態及“凹凸程度”,從而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尋求調適的均衡點。
二、 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成長的區域創新環境對策
1. 強化對中小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力量的認識。RIS中各政府要加深對中央有關自主創新戰略的理解,充分認識中小企業在實施自主創新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激發廣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持續自主創新的激情和社會責任。當前,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無論是從中小企業數量、規模、科技創新能力,還是從對創新的自覺意識和內在要求來看,中小企業都應該并在逐漸成為社會自主創新的主體力量。因此,各級政府要積極鼓勵、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真正成為科技投入和技術創新的主體和生力軍,特別要重視發揮中小企業在開展自主創新、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獨特作用。
由于區域文化及經濟發展程度有所不同,建議各RIS政府應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加強對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戰略層面的理論研究,就如何確立中小企業在區域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政府扶持創新政策、資金如何向創新主體傾斜等方面積極探索,選擇切實有效的途徑和方式,促進中小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確立和完善;同時,積極探索中小企業如何有效利用社會科技資源的長效機制。RIS各政府要根據中小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行業特點、發展方向進行分類指導,充分調動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內生動力。要對規模企業加強引導、鼓勵、支持和幫助,使他們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領域發揮龍頭作用;要積極引導廣大中小企業主動參與自主創新,加強產學研合作,整合社會科技資源,加大投入,成為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主導力量,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要旗幟鮮明地鼓勵科技人員投身市場,將先進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企業,進而形成有核心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2. 公平帶來效率,競爭提高效率,一定要樹立“一視同仁”、“平等待遇”和“公平競爭”的自主創新的政策意識。《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努力為自主創新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輿論環境”。許多中小企業反映,我們也認為,要真正創造這“四大”良好環境,關鍵是各級政府從上到下都必須樹立對各類企業,主要是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待遇”和“公平競爭”的自主創新的政策意識。但是,當前我國的中小企業不僅在一般的行業準入、信貸、稅收政策等方面仍處于不平等地位,而且在國家的科技資金投入、科技成果評價和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也處于不平等地位,這大大壓抑了中小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明顯降低了國家科技投入的效率與效益。公平帶來效率,對各類生產要素公平,將推動各類生產要素都產生相應效率;競爭提高效率,允許各類生產要素公平,將推動各類生產要素不斷增進效率;公平待遇與平等競爭,將提高全社會各類生產要素的整體效率。各級政府一定要更新觀念,逐步做到只要是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不管國有、民營,不管規模大小,都要給予與其能力高低相應的同樣資助和扶持;只要是有自主創新成果與業績的企業,都要給予與其成果大小相應的同樣評價、激勵和支持。
3. 針對中小企業創新成長中的主要障礙,政府部門應當在轉變觀念、改善管理、完善服務平臺的基礎上,在研發人才、研發合作、維權服務以及政府采購等方面,采取以下具體措施:
(1)對享有優惠政策的中小企業,可根據其技術創新績效和對經濟社會的貢獻,人事部門給與若干名額指標,允許其從外區域引進學歷、職稱未達標但確實作為企業技術創新不可或缺的專門人才。
(2)對中小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增加政府扶助資金的投入額,擴大享受面,可按本區域中小企業上繳地方稅收的比例確定用于中小企業技術研發或產學研項目的政府資助額,經政府認定后應予以配套資助。對以企業出資為主的產學研研發項目,提倡技術成果產權歸企業所有,保留高校院所享有成果應用效益的利益分享權。對市場化產學研合作項目的政府參與和優撫,將促進中小企業實施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效果。
(3)要完善政府采購配套措施和強化政府政策的執行力。有38.6%的中小企業認為國家和當地政府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程度一般,而認為政策的優惠沒有真正落實到企業的有26.5%。政策無法落地是一般中小企業在訪談中反映較多的問題之一,政策不配套,區域上級政策到了縣市不落實,有關職能部門不作為等都影響了政策落實。建議政府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其配套性和可操作性。
(4)在政策取向上,調整市場準入政策,擴大中小企業的投資經營領域。除必須由國家壟斷的領域外,其余應允許中小企業進入。實施“寬進重管”的政策,放寬工商登記條件,著重進行行業經營資格審查。大力鼓勵中小企業參與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優化經濟結構。
4. 為了促進區域創新環境的優化,促使企業“快生”、“做強”、“活長”,必須弘揚區域優秀文化,實現觀念轉變。
(1)弘揚創業文化,實現從官本位思維向上本文思維轉變。官本位文化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重商親商文化有利于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2)弘揚創新文化,實現從墨守成規、小富即安向勇于創新、大富思進轉變。要鼓勵民眾改變“固步自封”的傳統封閉價值觀,形成以追求卓越、鼓勵冒險、寬容失敗、重視創新為代表的開放價值觀。
(3)弘揚合作文化,實現從利己獨贏向合作共贏轉變。市場經濟要求分工,分工就必須合作,忽視合作的分工只會減少參與主體的利益分配,同時降低社會福利水平。現代社會需要從獨贏意識向共贏意識轉變。
(4)弘揚信用文化,實現從重即期利益向重遠期效用的轉變,從守財向守信的轉變,提高信任度。一些地區的企業之所以不能“快生”、“長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中小企業主只重即期利益,只做“一錘子買賣”,短視行為嚴重。中小企業有三大弱點:一是信任度低;二是規則性差;三是穩定性弱,這將是企業成長的潛在危機。
(5)倡導開放思維與流動意識,實現從靜態封閉向動態開放轉變。中小企業尤其是家族企業的管理模式和離土不離鄉的經營模式都應該根據環境發展而不斷提升演進。
5. 國家創新系統與區域創新系統互動。
(1)采取“地方為主,國家支持”模式,選擇一批重點高新區,中央和地方共建,力爭在戰略性高技術產業方面有所突破,我國雖有53個國家級高新區,但這些高新區“同構”現象嚴重,特色不明顯,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不強,針對這一狀況,建議國家選擇一批重點高新區,由中央和地方共建,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2)各級政府必須明確國家創新系統和區域創新系統的職能分工,推進二者之間的互動。國家創新系統中在“前”——前瞻性基礎性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高”——戰略性高技術;“大”——大工程、大項目。區域創新系統中在“實”——考慮本地資源優勢和針對發展實際的需求;“用”——強調技術推廣和應用;“特”——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形成少數特色的產業。在國家創新系統和區域創新系統的互動問題上,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李曉娣,李柏洲.區域創新系統中中小企業成長的外部對策.現代經濟探討,2008,(10).
2.任錦鸞,呂永波,郭曉林.提高我國創新政策水平的綜合思考.新華文摘,2007,(9).
3. 陳輝,徐根興著.中國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途徑與選擇.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范德成,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曉明,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