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乃珊:當代海派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藍屋》、《窮街》等,并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近年關注老上海文化的研究和紀實,為多家傳媒撰寫專欄。現為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上海文學基金會理事。
作為曾經的戰敗國日本,在短短幾年時間迅速又攀上世界強國之榜,其最震撼全球的威力,相信再不是“武士道”,而是日產電器。如今,全球再偏僻再閉塞的角落,總能找到日本產的家用電器。我的一位忘年交,二戰時在亞洲戰場與日軍正面開過火,并親歷沖繩戰役的退役華裔美國老兵麥大叔也曾無奈而半開玩笑地說:“我的兒子是做美國車銷售的,我愛我的兒子,我恨日本仔,但我還是買了一輛日本車。”
日本文化對全球的影響,從Hello Kitty到壽司魚生,可以講人盡皆知,而日本產品從汽車到現今每個家庭必備的電飯煲,更是伴著幾代地球人成長。
在人類,特別亞太區的歷史中,日本作為軍國主義燃起的戰火,給人們帶來無可彌補的痛苦,但日本民族特有的智慧、嚴謹和自強不息的個性,不斷為全人類的文明和高質量生活作出貢獻。這里且不說還是作為相對奢華的汽車或電視音響,就以電飯煲為例,1959年首批登錄香港的24只樂聲牌(即National ,大陸譯為松下)電飯煲,是由香港企業家,被香港人稱為“飯煲大王”的蒙民偉引進香港的。對這種全新的反傳統的煮飯家什,畢竟市場估計無把握,他很保守地只引進了24只。當時一只樂聲牌電飯煲價值4500日元,相當于香港普通人大半個月的工資。因此擁有一只電飯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也是身份象征。讀者應該記得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中,專做日本生意的女主角丈夫從日本帶回一只電飯煲,大家都似看西洋鏡的鏡頭吧!
然而很快的,隨著香港乃至全球越來越多婦女走出家庭,這種快捷簡便的電飯煲很快走遍全球,在電飯煲問世的五十多年來,只要是吃米飯的地方,就有電飯煲的存在,其年產量更達數以百萬計,并在新加坡、泰國乃至伊朗等地落地生根。蒙民偉也因此成功冠以“飯煲大王”之名,成為亞洲知名企業家。他的成功史早于李嘉誠,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他的廣告十分有創意且有走向世界的“野心”,那是一只以電飯煲代表地球的地球儀。廣告語為:世界銷量第一,香港銷量第一。
1959年時,進口香港的電飯煲蓋頂是密封的。不久,就改良成蓋頂為玻璃的設計,這是專為香港人設計的版本。飯煲大王太了解香港人,香港人都喜歡臘腸蒸飯,如果飯煲蓋密封,就不知米飯何時熟何時可以放臘腸。于是將此意見向樂聲高層反映,如是經過改良,就有此經典設計。很快,香港成樂聲電飯煲在日本之外第二大市場。蒙民偉開設“信興行”,成功將樂聲牌飯煲推廣至世界各地,更成為唯一在松下企業持相當股份的外國人。
設計跟著時勢走,
從樂聲到西施功用多元
1990年香港掀移民潮,電飯煲作為以吃米飯為主的華人必要的“吃飯家什”,自然也隨主人一起西移。港人喜歡煲粥,但電飯煲只能煮飯不能煲粥,蒙民偉及時彌補了這個短缺,建議當局增加有煲粥功能,并以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命名的電飯煲,成功推出新品牌“西施牌”電飯煲。用一個外國美女作名牌產品的新品牌,日本人倒也無異議,相反覺得西施的漂亮形象令品牌升格為高檔次,是好事呢!
現今的西施牌電飯煲,不僅可煮飯煲粥,還有蛋糕功能,可謂多元。且外觀華麗,色彩鮮艷,打破傳統電飯煲老氣橫秋的形象。
1959年電飯煲剛剛走出日本時,被視為奢華用品和身份的象征。據統計,至2006年,全球賣出的電飯煲數量已達430萬只,已成日常家庭必需品。
但今天在伊朗,電飯煲仍被視為身份象征。伊朗人習慣將電飯煲放在客廳里,與噴銀茶炊等放在一起,作為一種財力象征。蒙民偉在做了伊朗市場的調查之后——說來有趣,因伊朗女性是不會隨便與陌生男人交談的,但要做廚房用具的市場調查又非找主婦不可。蒙民偉經多方努力,終于在日本找到一位伊朗女性,才了解到電飯煲在伊朗的特殊地位。蒙民偉請她試用了多款產品,了解當地市場需要。比如,華人喜歡電飯煲因其方便之外,還因它不會令飯燒焦,而伊朗人恰巧就是愛吃香脆的鍋巴。就這樣,經多次改良,專門貼近伊朗市場脈搏的西施牌電飯煲,以其外表華麗銀光閃閃的形象及切合當地人口味的煮飯功能,成功俘虜了看似封閉守舊的伊朗市場。
不過世上萬物,有時并不是下了功夫就一定會成功。電飯煲看似風行全球,但仍有些國家,就是水也潑不進,比如西班牙、意大利和巴西。這些國家雖然也流行吃米飯,比如我們熟悉的西班牙海鮮燴飯或意大利牛肉煨飯,但當地人對米飯的口感要求,是電飯煲煮不出的,因此電飯煲始終無法進入他們的市場。
今天,出生自日本的電飯煲,已因為滿足各地市場需要而呈十分多元化,與原產地日本文化已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煲粥功能的電飯煲在日本十分滯銷,因日本人覺得只有生病或老者才吃粥,電飯煲只要能煮飯就可以了,而香港人及其他各地區華人,最喜歡能煲飯煲粥還可以蛋糕的多功能飯煲。
寫到這里,順便講一個與電飯煲無關系的小插曲,說明尊重各地文化要從細節著手。世博會在即,這點尤為重要。
一次請日本朋友在一家頗高尚的餐廳吃飯,一應服務菜肴都令客人十分滿意,唯獨白飯上桌時,日本客人愣了一下。原來每一小碗白飯都被精心弄成圓拱型突起。日本人一臉疑惑地說:“這樣的造型,在日本只有葬禮后的解穢酒(上海人稱豆腐飯)席上,米飯才會被弄成圓拱型。”喏,一碗尋常白飯都會帶來不一樣的文化沖擊。
餐桌上最大的革命——電飯煲
從1959年24只首批登陸香港的樂聲牌電飯煲,到半個世紀后的今天,中國家庭幾乎每家每戶都用上電飯煲。但在上世紀60年代,電飯煲已問世十年的1969年,在遠東第一大城市——上海,電飯煲還屬稀罕之物呢!猶記得直到70年代初,我的祖父母從香港回滬探親,帶來一只電飯煲,還是那種玻璃蓋的。那時上海人家都用焐窩,一種用稻草編的,內膽鋪上舊棉花絮再用舊布縫成的有蓋的暖窩,專用以飯鍋保暖的。有了電飯煲后,可以不用焐窩,且煮飯時也不用守著爐子防米湯溢出來,的確方便。但電飯煲是用電的,當時電好像很貴,是0.24元一度,那時一個月有百多元收入已算高收入者,倘若電費用十來元,要占工資1/10,更遑論只四五十元一月的低收入者,還不如用土辦法焐窩保暖經濟實惠點。所以電飯煲在上海很晚才普及,甚至普及度還不及四喇叭和彩電。上海人覺得,只要有熱飯吃就可以了,管你是電飯煲還是煤球爐燒出來的,沒有四喇叭可不行,如何能聽鄧麗君呢?
再講,上海舊城改造前,七十二家房客共用一只電表,為了一元幾角的電費,鄰里矛盾已夠尖銳,就算裝了小火表,貼大火表多少也是錙銖必究,極易引起不和。再加電飯煲這種舶來品一般老百姓見都沒見過,誰家獨用這樣一只稀奇古怪的舶來品,不知會引起多大矛盾。現今社會富裕了,電飯煲算什么?哪家不用電飯煲煮飯?且如今電飯煲是越做越好。任你保暖24甚至48小時,一揭蓋子,米飯還是火熱香噴,軟糯如剛煮好。
上帝賦予人類無盡的智慧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愛護地球,保護世界和平,不要將我們的才華用于戰爭和暴力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電飯煲的問世,確實為我們老百姓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