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季節與養生
《金匱要略》曰:“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氣候既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條件,但又是引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人的健康或疾病與氣候密切相關。24個節氣的更替產生了寒、熱、溫、涼的天氣變化,從而會對人的生理、病理產生影響。
1、四時與氣血活動氣候的變化對人體氣血經脈的影響是顯著的,天熱時氣血暢通易行,天寒時則氣血凝滯沉澀。古人曰:春脈浮而滑利,好像魚兒游在水波之中,夏脈則盛滿如同萬物茂盛繁榮,冬脈則沉伏在骨,猶如蟄蟲藏伏得很深。
2、四時與精神活動夏天氣候悶熱,常使人煩躁不安、倦怠懶散,思維抑制。連續的陰雨天使人煩惱消沉,情緒低落。江南春雨綿綿,使人多愁善感,感情豐富細膩。
3、四時與陰陽所謂“四時陰陽”,指一年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由于陰陽之氣消長所形成的,所以才有春之溫、夏之熱、秋之涼、冬之寒。學者指出,人體內cAMP(“環腺苷酸”)類似于中醫學中的“陽”的概念,對機體起加強和促進作用,而cGMP(環鳥苷酸)則類似于“陰”的概念,起減弱和抑制作用。
4、四時對五臟的影響氣候對五臟的影響是較為明顯的。尤其是夏季,此時人體的新陳代謝最為活躍,室外活動多,能量消耗增大,導致出汗多,血液循環加快,從而心臟負擔也較重。
5、四時與津液代謝春夏之季,人體的氣血津液趨向于體表,主要表現為皮膚致密,少汗多尿等。這些氣血津液代謝的變化,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相統一。
驚蟄養生經
今年陽歷3月6日是二十四節氣的驚蟄。蟄是藏的意思,3月上半月(農歷二月上半月),天氣漸漸回暖,春雷震響,蟄伏在泥土里的冬眠動物和多種昆蟲感于春季溫暖,震驚而出。
驚蟄時節降雨量有所增加,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意思是此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一到驚蟄,我國南方地區已經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子飛來的時節。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驚蟄雷鳴,成堆谷米”,要是雷打在驚蟄前,該年的雨水就特別多。“驚蟄聞雷米如泥”,豐收有望。
驚蟄的飲食原則是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也可以適當選用補品,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還可以適當食用一些具有補益正氣的食療粥來增強體質。以下是驚蟄進補食療方:
木耳粥
原料:白木耳5~10克,大棗3~5枚,糯米50克,冰糖適量。
制作:先將白木耳浸泡3~4小時。糯米與大棗同入砂鍋先煮粥,待沸數分鐘后,再加入白木耳、冰糖,文火熬至米花湯稠即成。
功效:滋陰潤肺,生津養胃、益氣止血、補腦強心。
菠菜粥
原料:新鮮菠菜100~150克,粳米100克。
制作:菠菜洗干凈,放入沸水中略燙數分鐘,撈出后切細,后與粳米同入砂鍋,加清水800毫升左右,以文火煮至米爛湯稠即可。
功效:滋陰潤燥、補血止血。
注意:脾胃虛寒所致便清腹瀉及遺尿者,均不宜服。
燉龍眼黨參鴿肉湯
原料:龍眼肉30克,黨參30克,白鴿肉150克。
制作:鴿肉洗凈,切成小塊,與龍眼肉、黨參同入砂鍋,加水適量燉湯。
功效:滋肝腎、益脾氣。
首烏丹參蜂蜜汁
原料:制首烏20克,丹參15克,蜂蜜15克。
制作:將制首烏、丹參洗干凈,以清水文火慢煎,去渣取汁,調入蜂蜜攪勻即成。。
功效:補血滋陰活血。
香酥鵪鶉
原料:鵪鶉8只,生姜,蔥各10克,各種調料適量。
制作:將鵪鶉放入大碗內,用料酒、精鹽、花椒、八角、桂皮、生姜腌2~3小時,上籠用大火蒸20分鐘,晾涼后切成塊,滾一層濕淀粉待用。油燒至八成熱,放入鵪鶉塊炸透裝盤,用濕淀粉調成芡,淋在鵪鶉塊上。
功效:補脾胃,利消化。
木耳肉片湯
原料:干黑木耳25克,瘦豬肉200克,淀粉適量,韭黃少許,鹽、姜、蔥、味精等調味品各適量。
制作:黑木耳用溫水泡開,瘦豬肉切成薄片,用淀粉、鹽、姜腌一會兒,韭黃切段待用。木耳爆炒一下,加水煮,開后加入腌好的肉片和切好的韭黃,煮開后加入適量蔥花、鹽等即可。
功效:益氣養胃,滋陰生津,潤肺止血,補腦強心。
春分養生經
陽歷3月21日是24節氣中的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一天時間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因此,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無論在精神、飲食等方面的調攝上,還是在自我保健和藥物的使用上都是至關重要的。
春分節氣大自然陰陽趨于平衡,是一年的春中之春;應當特別關注身體的陰陽與氣血的平衡。
春分的調養,應注意調整合理飲食結構,以補虛、瀉實協調陰陽平衡,保持身體健康。此時,可適當進食粳米、糯米、赤小豆,以及新鮮的蔬菜,如胡蘿卜、菠菜、薺菜、豆腐、竹筍、油菜、雞肉、牛肉、鵪鶉肉、豬肉、鱔魚、大棗、山藥等。
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切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習慣。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宜用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菜肴性寒偏涼,食后傷脾胃。
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陽類菜肴時宜配以蛋類滋陰食物,達到陰陽互補。以下是春分進補食療方:
參芪白蓮粥
原料:人參6克,黃芪25克,大棗15枚,白蓮肉(去心)50克,糯米50~80克。
制作:先將人參、黃芪用清水1000毫升,文火煎取濃汁200毫升左右,去渣后將藥汁與去核之大棗、蓮肉、糯米同入砂鍋;再加水適量;慢熬成粥。
功效:益氣、補血、健脾。
薺菜粥
原料:薺菜200克,粳米100克,精鹽少許,清水適量。
制作:將薺菜擇洗干凈,細切。粳米淘洗干凈。取鍋放入清水、粳米,旺火煮沸后加入薺菜,再用小火續煮至粥,用精鹽調味后食用。
功效:補肝明目,利水消腫,止血。
山藥蓮子湯
原料:淮山藥30克,蓮子35克,薏苡仁30克,白砂糖適量。
制作:將蓮子去皮去芯,與淮山藥、薏苡仁一起洗干凈,共入沙罐中,加水適量,以文火煮至熟爛,放入白糖即成。
功效:益氣健脾、除濕止帶。
紅棗燉兔肉
原料:紅棗50克,鮮兔肉200克,味精、精鹽各適量。
制作:選色紅、個大、肉質厚實的紅棗,洗干凈備用,將兔肉洗凈,切成小塊,與紅棗一起放瓦鍋內,加水燉熟即成。
功效:健脾益氣、補血強身。
白燒鱔魚
原料:鱔魚500克,黃酒、蔥白、生姜、食鹽、胡椒粉、植物油各適量。
制作:鱔魚去骨及內臟,洗凈切成寸段備用,鍋內到入植物油,燒至七成熟熱時,放入鱔魚、蔥、姜,略炒后加入黃酒、食鹽、少量清水,小火燒至熟透撒入胡椒粉即成。
功效:補虛損、止便血。
芙蓉蛋
原料:鵪鶉蛋15個,雞胸脯肉100克,雞蛋2個,火腿、蔥、精鹽、味精、淀粉各適量。
制作:鵪鶉蛋煮熟去殼;雞胸肉剁成肉泥,放入碗里,加蛋清、鹽、味精、淀粉和水攪拌成糊狀。鍋里放入雞湯和鵪鶉蛋一起煮,燒開加入少量的淀粉勾成薄芡,再淋入調好的雞糊漿,邊煮邊用勺攪拌,待黏稠后出鍋,然后撒入蔥末和火腿末即可。
功效:益中氣,補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