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時分,對于打拼在中國東西南北各大城市的人來說,一切都是虛無的,只有生活是最實在的。城市的夜晚永不缺侃爺,不缺民間思想家,不缺草根藝術大師,不缺文化,不缺夜生活,更不缺美食美酒,這些元素累積起來就是宵夜。人們成了真正的生活家,遍嘗美味,把酒言歡,自得其樂。他們說,日子是水,自己是魚,游著走就是了……
花樣的上海子夜
(嘉艾菲,男,文學編輯)
時下,上海的宵夜種類可謂五方雜陳,百味俱全。來自天南地北的異鄉食客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品種。于是夜半更深,外出的人便各自懷揣相異的心緒故事,推杯換盞之際,宵夜演變為社交應酬的方式之一,失眠難熬之夜似乎就會隨風飄散……
其實,最愜意的宵夜應該在家吃。上海傳統的家庭宵夜簡單實惠,習慣于精致生活的上海人當然知道睡前飽食有礙健康的道理。蛋絲、蝦皮、紫菜包裹著鮮肉的三鮮小餛飩,口感咸香爽滑,既解饞又不至于撐得難受,是不錯的選擇。
已有上百年歷史的生煎饅頭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宵夜。一口咬下去,肉汁裹著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噴涌而出。如今還有蝦肉、蟹肉、雞肉等口味的生煎饅頭。同樣有百多年歷史的南翔小籠饅頭,小巧玲瓏、晶瑩透黃,令人滿口生津,佐以姜絲香醋,配熱氣騰騰的蛋絲湯或油豆腐線粉湯,滋味鮮美。雞粥是地道的上海宵夜,用三黃雞湯原汁燒煮成的粳米粥,再加雞肉和各種佐料。雞粥黏韌滑順、營養豐富。喜歡面食的人可以選擇開洋蔥油拌面。瀝干湯汁的面條,拌以開洋蔥油,鮮爽噴香。
被贊為“未見餅家先聞香,入口酥皮紛紛下”的蟹殼黃,因其色澤與形狀酷似煮熟的蟹殼而得名,分咸甜兩種餡心,咸甜適宜,皮酥脆香。
上海人喜歡吃糯米是出了名的,各式宵夜中絕少不了糯而不爛、甜而不膩、綿而不干的條頭糕。條頭糕中用來提香的糖桂花足以勾起童年斑斕的氣息。夏夜時分,還可以吃到用綠豆沙做餡料,在糯米中摻菠菜汁和薄荷的條頭糕,又軟又凝,清新祛火。條頭糕也是魯迅最喜歡的宵夜之一,他每天熬夜寫作必備的“食糧”就是條頭糕和香煙。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福州路近漢口路一帶是滬上報館麋集的地區,申報館就坐落于此處。每天凌晨1點左右,通宵編稿排版的各報館編輯和校對員往往不約而同地來到福州路某個食鋪吃宵夜。一壺善釀佐以幾盤豆腐干、花生米便可醺然。席間大家交換著信息,發發時政牢騷,最后必定踏著醉步各自散去。如今報業依然保持著熬夜的傳統,只是那家老報人常去吃宵夜的食鋪已不知所蹤。
此刻,疲倦的都市霓虹熄滅了,外出吃宵夜的人也該回家了吧。于是,燈火闌珊的剎那,七十多年前的夜色得以重現,陡然間時空交錯,歷史現場奔襲而來,造就了另一番花樣上海的子夜風情……
口味長沙
(方培,男,記者)
長沙人重口味是出了名的,濃油赤醬,無辣不歡,他們衡量東西好不好吃的唯一標準似乎就是入不入味。只要入味,哪怕在鄉野之地,哪怕是路邊小攤,也會引來食客絡繹不絕。
在長沙,人們見面常問的往往不是吃了嗎,而是到哪吃。這也悄然說明了長沙人的選擇之多。一方面,是傳統老字號的經久不衰,諸如“楊裕興的面,徐長興的鴨,德園的包子”,又諸如火宮殿、玉樓東的招牌小食;另一方面,是平民化小吃的大行其道,只重口味,不講環境。在長沙南門口,就聚集著許多這樣的去處。
到了夏天,唆螺是吃夜宵喝啤酒的好佐菜。南門口的唆螺以味重出名,一個大臉盆里堆滿了田螺和紅椒,麻辣香濃,還未動筷,就已口舌生津。田螺肉之所以做得如此入味,訣竅在于配料和鹵水,每家每戶的鹵水都是秘而不宣的。吃唆螺費時費力,但還是應者云集。盡管辣得火燒辣得罵娘,但在撕去無數卷筒紙擦去滿額大汗的同時,還是會不甘心地再伸出筷子自甘墮落,這就是美食的魅力。
再就是傳說中的口味蝦。“四口味蝦”的總店就座落于南門口,是長沙人招待外地好友的去處。店堂里飄蕩著干紫蘇葉的清香,一盆紅彤彤的小龍蝦搬上桌,剝開硬硬的蝦殼,露出雪白中帶點紅絲的蝦肉。有經驗的老饕們并不急于下口,而是把蝦肉在湯水中過一下,再放入口中,彈性十足,滿口余香。
還有五的臭干子。各位不要誤會,這個五和那個四并沒有親戚關系,在長沙話里是奶奶的意思,長沙的許多食店都是以爹爹(爺爺)、滿哥(年輕的帥哥)、什么姐命名的,骨子里透著親切。不過,要記得,到這些“親戚”家吃飯還是要付錢的。五炸臭干子的攤子雖然設在巷口,但隊伍排出十幾米等上半小時也絕不是稀奇事。一塊塊黑色的豆腐干入鍋,“哧溜”一聲,臭干子在滾油里翻滾。為了盡可能入味,要用一雙長筷在每塊炸好的臭干子上鉆個洞,再放入大蒜、食物油、鹽、味精、辣椒和孜然粉混合而成的湯料中。臭干子合著湯汁一起吃進嘴里,外脆內嫩,回味悠長。
長沙的四方坪土雞、五里牌蒸菜、潭州瓦罐、寧鄉口味蛇,都曾代表過一個“食代”。長沙是一個休閑而享樂的城市,超前消費且有娛樂精神,夜里的歌廳和酒吧仿佛永遠不缺少顧客,這是城市的另一種口味。
愛美食,愛大連
(李曉紅,女,外企主管)
大二那年暑假,和三五好友到大連旅游。那時的大連,老天津街還在。天津街的繁華,在當時是享譽全國,如果到了大連,沒到天津街,你就算白來了。
天津街的繁華,只能用天上的街市來形容。夜晚的天津街市,路邊都是各種各樣的美食,只有想不到的,絕對沒有吃不到的。
那油炸小螃蟹,只有硬幣大小,炸得紅彤彤的,放在嘴里,鮮香酥脆、齒頰留香;炒燜子,是用地瓜粉做的,打成一厘米見方的塊,在鐵板上不斷翻炒,直炒到外皮金黃,再撒上芝麻醬、蒜汁、一品鮮醬油,光看著就開始流口水了;還有極有本地特色的烤海魚、烤海螺、烤海蝦等各種各樣的海產品;黑海膽是活的,看見它前一秒鐘還在動著滿身的針刺,下一秒鐘,已經被店家麻利的開了一個口,然后拿小勺,一勺一勺小心點舀著吃,那種鮮味,刺激人的味蕾,久久都不會散去……
大學畢業后,放棄了家鄉優越的工作,只身跑到大連,只為夢里那魂牽夢繞的美食,民以食為天,何況我只是一貪吃的小女子。
那些年,囊中羞澀,但我從來沒虧待過我的嘴和胃,幾乎走遍了大連的大街小巷,嘗遍了大連的各種美味。
我還是喜歡在海邊的小店,要一些新上的海鮮,完全不必顧忌形象,手嘴并用,齊心協力和那些蝦蟹的硬殼斗爭,每吃完一個,還可以美美地咂咂手指頭,完全忘記了自己小白領的形象,也不必假裝淑女,在品嘗美食的同時,放松了心情。結賬的時候,絕對是物美價廉,不會讓人心疼。吃完飯,還可以順便在海邊轉轉,吹吹海風,看看潮漲潮落,不用交門票。
這樣的生活,無論是一個人,還是和深愛的那個人在一起,絕對都很文藝。我愛大連,我更愛大連夜晚的美食生活。
濟南:映日荷花夜宵香
(王靜,女,公務員)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這話不假,可今天的吃,已經不是吃飽的吃了,而是吃得玩味和特色,吃得消遣和愜意,吃得柔情和蜜意,吃得灑脫吃得淋漓……這樣的吃是小吃,多在晚上,俗稱夜宵。觀一下今天的夜宵生活,不能不讓人冠上“夜宵文化”的帽子。
“下班別走,等我啊!”一個嬌媚的聲音在電話中說。“干嘛?”“去微山湖吧……”女孩兒說。女孩說的微山湖是一個魚館。也許世上國人都知道“西邊的太陽已經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這首動聽的歌謠,但是不是也知道,在濟南有著美名的微山湖魚館,是好多人夜宵的好去處。
飯過之后,人們也時常愿意找點樂子,一個電話招呼幾個朋友,三九羊肉串在濟南是最有名氣的,青島啤酒、新疆羊肉,再加上幾個小盤,毛豆、醬油螺絲,無論數九寒天,還是七月流火,路邊上的羊肉串小桌,總是紅紅火火的,朋友們喝著,吃著,想哪說哪,說哪是哪,不著邊際,越扯越樂,那個愜意和酣暢淋漓啊,一晃就是一個夜晚。
泉城路中間的芙蓉街,晚上也是熱鬧非凡!人來人往,炒菜的動靜,叫賣的喊聲,飄著各種香味。濟南的地方風味小吃在這兒集中,制作精細,風味各異,同時兼收各民族小吃特色,品種豐富,在風味食壇上獨樹一幟。這是濟南小吃歷史最悠久的老街,明末清初時期形成,經過修葺,依然有著《老殘游記》里說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樣子,市井味道十足,隨時可以讓你吃得香甜可口,且價格適中,小凳一坐,吃完走人,挺消遣的。
家住濟南的朋友是飛行員,說過他獨特的夜宵生活。一天傍晚,靈感上來,給遠在上海、北京的好友電話,說想去成都吃麻辣燙,一呼百應。飛行員有先天的條件,各自乘坐飛機到了成都,四人一聚,吃完深夜飛回家。呵呵,這樣的夜宵可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可,聽著朋友說,我也感覺到夜宵生活多愜意啊……
無錫夜宵風景線
(龍在野,男,大學教授)
在無錫吃夜宵,最有名的地方要數青石路歐風街。這里從傍晚開始就非常熱鬧了,各種特色的餐館、飯店、酒吧布滿整條街和街兩邊的巷子,夾雜著一些小飾品店,那氛圍是相當的有型。到了晚上,大大小小的餐館里,人聲鼎沸、濃香襲人,加上路兩旁小攤兒上堆起的如小山般的小龍蝦和一排排品種多樣的麻辣燙,路上如織的食客,構成了一道靚麗的無錫夜宵風景線!
歐風街的夜宵類似大排檔,品種多樣,豐儉由己。金華骨頭煲、盱眙小龍蝦、油炸臭豆腐、南京大盆菜、香辣蝦、砂鍋王、麻辣燙、酸菜魚,還有傳統的爆炒螺螄、開洋小餛飩,品種多得讓人到了這里會嫌眼睛不夠用。很多人晚上到這一坐就直至凌晨三點多撤攤兒,還會意猶未盡。在這里做生意的老板大都很熱情,對那些臉熟的常客,他們擠出空兒來會陪你一起喝上一杯。由于生意好,這里的食品比較新鮮,基本上都能當日消化掉當天的進料,這就進入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歐風街的夜宵可不僅僅在正街之上,走到街的中區,還有一條著名的燒烤弄堂,因為這條小巷子里都是露天經營燒烤和小炒,以燒烤為主,附帶小吃,攤位排得滿滿的。只要是不下雨雪的日子里,幾乎每晚攤攤爆滿,還要多次翻臺。走進這里,你能聽到熱鬧的烹炒、叫菜、談笑聲,還有些專門在此彈唱的流浪歌手傳出的悅耳歌聲。這里比較適合年輕人,點上一大份麻辣小龍蝦,烤上幾串烤串兒,端上一碟花生米、一份鹽水煮毛豆,幾瓶啤酒在談笑間就灰飛煙滅了。
青石路歐風街的夜宵代表著一種年輕、大眾、草根的時尚,在無錫的夜生活中算是一道特色。這種大眾的夜宵,在無錫其他地方也有許多,只是沒有歐風街這么集中、這么大的規模,比如南長街清明橋、東門的東林廣場、中橋夜市,還有近郊的劉潭夜市,在這些夜市里,像小籠包子、開洋餛飩、鴨血粉絲煲等傳統小吃相當火爆。
還有幾家小有名氣的夜宵店,盡管沒有扎堆兒,但還是憑著獨到的特色和專業穩穩地立足于無錫的夜宵市場上,比如南門的小峰夜宵、西門的老西新飯店、東門廣瑞路的阿二飯店、中橋的大榮飯店等等。有些火鍋店是24小時營業的,為一些夜貓子提供了便利,比如要得火鍋、川福火鍋等。位于大學城北門的一條巷子里,也集中了許多的餐館夜宵店,是專門為大學城的兩所高校的學子們服務的。
無錫的夜宵還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品位的提升而繼續豐富和活躍,但真正要了解無錫的夜宵,最好的就是百聞不如一見,來這里好好地品味和感受。
太原:老友的夜宵
(胡春燕,女,國企主管)
夜宵,之于太原人較為重要,它沒有午餐的匆忙和上班時間的制約,更多了一份閑適的心境和從容。男人們氣定神閑,悠悠地踱著方步去赴約,對于壓力大的都市中年男人,上有老下有小,肩扛著事業和家庭的兩大使命,間或的朋友飯局就成了釋放自己的最好借口。
豪爽的山西人,會在酒桌上先將一壇老白汾酒均勻地倒給每一個喝酒的人杯中,無酒不成宴啊,隨意也罷,干了也罷。熱菜慢慢上來,晉菜已隨著川菜、粵菜、江南菜系的流入同化成一份獨特的只屬于山西人的口味,它沒有川菜的麻辣,少了幾許南方菜的綿柔恬淡,更沒有粵菜的種類繁多,卻兼收并蓄地吸取了精華,開拓創新出了山西人的率真口味!
酒到微醺處,主食自然是少不了的,餃子、油糕、烙餅、玉米面的窩頭,還有各種面食,這面的花樣多了,剔尖、揪片、貓耳朵、手搟面、刀切面、刀削面、包皮面、紅面、蔬菜汁的面,山西人擺弄面的功夫家家了得,主婦是個個能手。男人們吃慣了老婆的剔尖,就是在飯桌上也念念不忘,大贊天底下只有她媳婦才能做出一碗最好吃的面!倍加驕傲自豪萬分,羨煞旁人。一碗面上來隨之上來的是更豐盛的鹵汁:炸醬、西紅柿雞蛋、澆肉、打鹵一字排開隨心所欲,各取所需,這碗面少不了的是每人必需的一大股醋,殺菌、提味,自有一縷清香無法比擬。若是趕上要出差半月20天的,那拉桿箱中必是一個桌上瓶裝走,隨他走天涯。
在山西人口中,哪兒的醋也比不了自己家鄉的味道,它是那樣的醇厚而悠長,酸甜而可口!
城市的夜晚依然是星光燦爛,愛熱鬧的一幫人意猶未盡,開拔,又要去歌廳吼吼了……
杭州:豪放的午夜
(麥琪麥琪,女,自由職業者)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杭州是內斂的,西湖是柔美的,杭州人的飲食多以清淡為主,很少有人重油重辣的。所以,尋常百姓家,香菇菜心、清蒸湖蟹、錢江肉絲、番茄蛋湯才是主流菜,和淡的口味養育了溫文爾雅的杭州人,也鑄就了他們內心的寧靜和平實。
于是,夜宵就成了每個杭州人午夜的放縱,在一天的忙亂退去,許多職場人會匆匆走出家門,找一間街頭不起眼不奢華卻深藏玄機的特色店,愜意地釋放整天的疲憊和煩心。大多數人會選擇河東路上的海鮮店,那里有一色的水產寄養箱,鮮活的蝦蛄、黃魚、蟶子、海膽……一排排一列列地在那里吐蘭吶氣,靜待著食客的挑選,然后三五分鐘就被紛紛下了油鍋落了湯鍋,鮮鮮嫩嫩,紅紅火火地端上桌來,讓宵夜的人們大快朵頤。
而我卻最愛龍蝦館,和大多數美眉一樣,平常不吃辣,怕長痘痘怕上火,但是,去宵夜的時候我一定要破例,會放開了肚子,敞開了心情來美美吃上一餐。
在杭州的街頭有許許多多的龍蝦館,布局有雅間的也有大堂的,但是一般人都喜歡大堂,喜歡那股子鬧猛的勁頭。
于是,月華初上,三五好友攜伴同行,不用端斯文也不用講風度,哪怕是再妖嬈再風情的女人,到了這種場合,都會大聲沖著店家喊:“老板,十三香的龍蝦兩大盤,先上微辣再中辣,鯽魚滾老豆腐,麻辣鴨頭,鐵板牛柳,翡翠南瓜羹……”主菜當然是小龍蝦,其他的都是落胃的配菜。
落座之后,老板會親自上茶上開胃菜,然后給大家發塑料圍兜,圍兜有點像紡織女工的工作裝,帶子從脖子上套過,再從腰后面挽上,在你還沒搞清它的狀態之前就已經被同伴七手八腳地綁在了身上,回味之間,又上來一大把一次性手套,每人一個大紙簍,搞得無比隆重如臨大敵。
食客們早就等不及了,一個個帶上手套擺出與蝦決斗的架勢,張牙舞爪地,一點吃相儀態也不顧了,先是把蝦頭整個擰下來,然后再打開背殼用牙簽挑出蝦腸,最后就著特有的老湯吃蝦肉,圍兜在這個時候就大派用場了,因為不管你自己如何小心翼翼,另座的湯汁照樣會撲撒而來。
也只有夜宵時分,杭州人才會這樣一個個嘻嘻哈哈,一個個嘶嘶唏唏,這樣的放肆這樣的情真,吃著吃著,紙簍的妙用也亮相了,食客們一邊吃一邊倒著蝦殼,我內心暗暗佩服老板的高明,如果不是想得周到,恐怕兩個小二侍侯一個臺面都會忙不過來。
至微汗,中辣的龍蝦又被端了上來,這時候嘴巴已經適應了麻麻的味道,食客們也都半飽了,這才得空慢慢體味其余的美味,一道道吃去,竟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鮮香,但主題都是一個“辣”字了得。
氣氛繚繞中,我突然意識,杭州人是文雅的,但是杭州的宵夜絕對是豪放的,能夠在午夜的微風中,約上三五知己,在城市的街頭,放縱自己的味蕾,釋放自己的心情,這或許正是聰明的杭州人,選擇的另一種生活品質吧。
香港:夜玩后的美味
(藍調莎,女,專欄作家)
去哪里食,在香港宵夜,這不是問題。
心思刁鉆,好歐式烹調的,可去中環皇后大道新紀元廣場地下的Gaia,吃充滿地中海風情的意式紅酒汁煮兔肉闊面;或去中環美輪街的Le Hibou,吃地道法國風味的奇異果煎鴨肝。如想領略銅鑼灣午夜氣氛,喝一碗鮮甜的海鮮粥,可去銅鑼灣告士打道上的柏寧酒店,那里有已形成口碑的龍蝦牛肉粥和芒果拿破侖蛋糕。講究排位的,在銅鑼灣軒尼詩道的美心酒樓內,可品嘗到味道上乘的蝦餃、叉燒包、蛋撻和春卷。銅鑼灣何洪記和黃枝記里的云吞,是當地老饕津津樂道的招牌點心,后者的竹壓面面質,飄蕩在一碗好湯里,游水在其中的云吞,吃進嘴,里面蝦仁只只鮮美且個大。
講究特色的可去尖沙咀厚福街的翠亨村,里面炒鮮奶、窩貼鮮奶和腰肝卷口感絕頂。關注娛樂的可去尖沙咀的新蘭香,這里每天凌晨五點關門,想在午夜邂逅明星,機會大把,且其白灼柏葉、雞腸和貢丸米極撫慰人的胃。喜歡精細生鮮多樣化的主,可去在尖沙咀么地道的日航酒店,那里有用極新鮮材料做成的壽司和天婦羅。
情致浪漫的,夜玩中,留點時間給路程,與密友驅車沿淺水灣深水灣向赤柱方向駛去,在臨海的Lucy's,一邊吃三文魚脆粟米,一邊聽南中國海溫情波濤,十指相扣中,聽見對方的心跳,那里也如同海潮。
如果以一顆感受香港的心去吃宵夜,那么,在九龍城、鯉魚門、西貢、南亞島和黃埔新天地,到處都能吃到充滿香港地域的美味。在香港獨創的茶餐廳里,里面的氣氛與食物,如同港人身上那種中西文化與殖民地文化混合后,散發出的一種極適合這世界的氣息與眼界。
走進香港不同區域的茶餐廳,在菜譜上基本上都能看到艇仔粥、云吞面、魚蛋粉、車仔面、炸倆和牛腩河粉。午夜,那碗材料誘人的暖胃暖心的粥或面配上夜蒲人柔和的眼神,極搭。蒸屜里的鳳爪、豉汁排骨、魷魚絲、蝦餃、粉果、燒賣、叉燒包與腸粉,是令人喜歡不盡的大點小點。
粵語講“食的是福”,大快朵頤中,“夜深沉”這句雙關語消失在夜玩人的口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