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花燈
花燈點燃的是期盼,花燈映照的是幸福。
元宵節(jié)又叫燈節(jié),是四時八節(jié)中最富詩情、最為熱鬧的節(jié)日,是春節(jié)的句號、壓軸的精彩。每年的元宵之夜,公園或一些文化、藝術園內(nèi),會擺出千姿百態(tài)的花燈,有靜止的,還有能夠活動的,有精巧可愛的,也有龐然觸目的,燈火輝煌,樂聲翻騰,將幽暗的夜空照亮,將沉睡的激情喚醒。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來看。” 這一夜,賞花燈的人群總是洶涌的,孩子陪同著年邁的老人,妻子挽著丈夫的胳膊,父母牽著孩子的小手,情侶偎依著顫動的臂膀……一個個面帶笑容,披拂亮彩,一邊觀賞,一邊說笑、點評,驚贊或感嘆。當然,也有默默的賞燈者,將更多更濃的情緒醞釀于自己的內(nèi)心,待來時更深更久的品味。在燈火中游走著,不知不覺,人們會感覺自己也變成了一座燈,一個發(fā)光源,熠熠閃耀,光芒四射起來,花燈的世界變成圣桑《動物狂想曲》的視覺演繹,個人的世界也變成了擁有無限可能和希望的金色王國。
在封建社會,閨中女子一向禁止外游,可在元宵節(jié)前后,開禁馳禁(被稱為“放夜”)。于是,元宵節(jié)便成為青年男女相約的良機。在花燈點燃的時刻,自由和青春也被點燃;被花燈映照的面孔,都是充滿春意的幸福和激動。元宵節(jié)不知不覺成為年輕人心照不宣的“情人節(jié)”,在元宵夜:“笑語盈盈暗香走”“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在花燈中:“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月微星移、露灑燈稀的拂曉時光,“猶喜路旁歌舞處,躊躇相顧不能歸。”元宵夜,是姻緣之夜,銷魂之夜,是自由之夜,甜美之夜。花燈點燃的是期盼,花燈映照的是幸福!
如今,我們擁有無限自由的時間和空間去約會,擁有更多時尚、嶄新、動人的愛情渲染,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燈火、煙花、明月、螢光這些自然的、天然的、傳統(tǒng)的、純凈的、樸實的夜色中的浪漫。記得我與愛人的第一次約會便是在元宵夜。懷著忐忑蒙的心情,大膽主動地發(fā)出了約會的短信,然后收到了確認的回信,激動得手舞足蹈。我們相約于燈火中,又來到煙火絢麗的夜空下,默默許下了相伴一生的約定。然后,是燈熄煙滅之后歸于平淡樸實的生活——雖然平淡,但因為努力、認真而收獲著充實、滿足;看似樸實,但不忘點綴著小小奢侈和甜蜜,使生命的燈火繽紛如初。總會在某個時刻或瞬間想起最初燈火中的迷離心跳,純真情思,像鑲?cè)胄撵`之頂?shù)囊粋€陽光色的光源,照亮、溫暖、激勵著我們每一個真實生活的今天,然后與后續(xù)的一個個小光源串連起來,成為一條彩帶,對我們報以“祝福,永不止息”。
猜燈謎
猜謎是一種智力有氧運動,善猜燈謎是一種智慧博學的標志。
猜燈謎,是元宵節(jié)里的一項文娛活動,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還要善于聯(lián)想,巧思巧辯,需要大腦充分運動,所以,我稱其為“智力有氧運動”。說到燈謎就會想起林黛玉,那個在猜謎的一顰一笑中,揮灑、顯露出天資聰慧的制謎、猜謎高手,那個將真實的性格和情感融入到謎面、謎底,讓人尋不著對錯的真情女子——也一直是我所仰慕和期祈的境界。
燈謎是由謎語發(fā)展來的,據(jù)考證,三國時代謎語盛行;到了南宋,始有燈謎:元宵節(jié)里,人們將謎條系于五彩繽紛的花燈上,做成“燈謎”,供人猜測助興;明清時代,猜燈謎的習俗遍布全城,盛況空前,此時的文學作品中也出現(xiàn)許多猜燈謎的場景(如《紅樓夢》)。到了現(xiàn)代,許多地方仍保留著元宵節(jié)猜燈謎的習俗,即使有時省略了花燈,只將單獨的謎條懸掛繩上,人們也習慣稱其為“燈謎”,元宵節(jié)這天的猜謎活動都是“猜燈謎”。
時人雅稱燈謎為“文虎”、“燈虎”,意喻其艱深難猜,由此,又將猜燈謎叫作“射虎”、“打燈虎”。“打”、“射”,有著較強的動作感和方向感,彰顯出一股勇氣和智慧,其結果也事關成敗,形似大事;而“猜”,擁有的是十足的趣味性和游戲性,猜對、猜錯,似乎都無傷大雅,少了一些緊張和功利,多了一份輕松和坦然。
記得五年前的元宵節(jié),我第一次在書店參與猜燈謎活動。整整一上午的時間,我甚為得意地破解出二十多條謎面,拿去對答案,卻全部得到了“死亡認證”,心情涼透了。印象深刻的一條燈謎是“山水甲天下,猜中國地名”,我給了答案“桂林”。不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嗎?想一想,若是人人皆知的答案,那還有謎意嗎,還用“猜”嗎?燈謎總要拐一點彎兒、制造一點懸念,這都不知道嗎?真正的答案為“汕頭”。尋思了良久,方明白,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會意為“頭”字,故為“汕頭”。當時工作人員見我那么努力、天真,外加可憐,送給我一個紀念品,一本《燈謎大全》。那之后,我喜歡上了猜燈謎,每年元宵節(jié)這座小城里舉辦的猜燈謎活動,我都會踴躍參加。那本書,也一直激勵著我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智慧,以猜謎、制謎的名義和形式,去提升自己,并為自己的情感表達開拓更加廣闊的空間。
吃元宵
天上月圓,碗里湯圓,家人團圓。
元宵又叫“湯圓”、“圓子”、“浮圓子”。習慣上,我們北方稱元宵,而南方人稱湯圓。它長得又白又胖、圓圓滾滾的,十分憨厚可愛,讓人想到嬰兒白嫩柔軟的小臉蛋兒,總想用手去捏一捏。無論聽名字還是看樣貌,都能體會到元宵“團圓”、“圓滿”的含義。也正因此,人們才形成了元宵夜吃元宵的習俗,期盼一家人團圓幸福,生活甜蜜美滿。從古至今,人們最終的愿望莫過于“團圓”,房子再大,錢再多,官職再高,生命再長,如果沒有親人的團圓和分享,一切便沒有了意義。
記得小時候,一到元宵節(jié),街邊賣元宵的小販就多起來。印象中,小販總是穿著白大褂,還戴一頂白帽子,像醫(yī)生的著裝那般,前面擺一個大簸箕,里面是一個個小小的、外皮粗糙的小圓球——元宵。有時候,還是現(xiàn)做現(xiàn)賣,簸箕晃啊晃的,元宵就在翻滾中誕生,十分神奇。母親總會買這種元宵,元宵夜煮來一家同吃。那些元宵小小的個頭,皮兒較硬,幾乎沒有餡,但記憶中味道很棒,香甜香甜的,還有著嚼勁。一邊吃元宵,一邊喝元宵湯,原湯化原食,完美組合。
不知哪年起,街頭不再出現(xiàn)賣元宵的小販。超市里各種精美包裝的元宵,一年四季隨時供應,節(jié)日時刻更是擠滿了貨架。元宵的外貌更加的圓正完美,外皮細膩光滑,餡料各式各樣,蒸、炸、炒、干吃等吃法花樣百出。但最佳的食用方法,仍是煮來同湯搭配,不僅可以彰顯元宵的本色,也便于消化吸收。
煮好的元宵,沉浮于潔白的湯水中,姿態(tài)豐滿慵懶,表皮薄如絲衣,隱隱約約透著血肉之色,泛著微微熱氣,如正在沐浴的美人,令人垂涎。美人沐浴而出,膚色圓潤光滑、通透細膩,是小龍女般的吹彈如破,不諳世事,美到極致與銷魂。極不忍心又迫切不已地送入口中,甜糯綿香,幾乎不用咀嚼便完全融化,甜蜜的滋味瞬間擴散至全身。瞬間,幻想自己也成為一枚飽滿的元宵,可以自由、熟練地沉浮于世間、世外。
很喜歡南宋周必大的《上元煮浮圓子詩》:“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 描寫的是水煮圓子的情況:圓子浮在水中,像珠子一樣翻滾;盛在碗里白白的、圓圓的,很像天上的月亮——把元宵比喻成月亮,多么玲瓏精致!人間之元宵,莫不就是天上圓月的下凡入塵,或是圓月派遣至人間的幸福使者,穿越人類千年的光陰,飽含人類無盡的祈愿,為真誠而善良的人們送來美好的祝福,讓我們美愿成真!
吃過元宵,度過甜蜜的元宵夜,新的一年就真正開始起步了。無論新的一年會有更多的機遇,還是要面對更大的壓力,因為被祝福著,我們微笑著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