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亦稱老酒,色呈琥珀,越久越香,越陳越醇,在黃酒中紹興酒為第一。
袁枚在《隨園食單》里說:“紹興酒如清廉吏,不攙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長留人間,閱盡世故而其質愈厚。”袁枚因久居江南,故對紹興酒尤為青睞。《調鼎集》中把紹興酒與其他地方酒相比:“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飲之令人發渴,而紹酒獨無;天下酒甜者居多,飲之令人體中滿悶,而紹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為上品,非私評也”。并對紹興酒的品質作了“味甘、色清、氣香、力醇之上品唯陳紹興酒為第一”的概括。
紹興酒歷史悠久,有正式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在越王勾踐之時。《呂氏春秋·順民篇》中就有“越王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歷史上稱為“簞醪勞師”:周敬王三十八年,夫差赴黃池(河南封丘西南)和諸候會盟,準備與晉國爭霸。勾踐得知吳國都城姑蘇(蘇州)空虛,就決定興兵復仇欲先將吳國兵馬消滅于會稽(紹興城都)江畔。
兵士即將出發前,勾踐向送行的眾父老鄉親說:“此次興兵,誓要滅吳,否則定不生還。”一老者道:“大王臥薪嘗膽,自強不息,復國雪恥,乃是全國之愿。現獻簟醪(即紹興酒)數壇,請君飲之,祝早日凱旋!”為了讓出征將士共同分享全國人民的心意,勾踐吩咐幾個軍士,將酒抬到會稽河上游,傾注河中。頓時,會稽河水酒香四溢,拜別父老鄉親,越王率領大軍向吳國進攻。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笠澤最后一戰,吳國兵敗。夫差自刎而死。勾踐勝利回國,君民同慶,共飲簟醪。這里喝的簟醪也就是紹興酒,在當時就是越酒。
王羲之與名士謝安、孫綽等在會稽山陰蘭亭舉行“曲水流觴”的盛會,酒意微醺的王羲之隨性寫下了千古珍品《蘭亭集序》;陸游痛飲紹興酒寫下了《杈頭鳳》,皆可說是紹興酒史中熠熠生輝的一頁。
唐宋時期紹興酒進入到全面發展階段。許多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劉長卿、白居易、元稹、方干、張喬等等,都寫下詩句贊美紹興酒。張喬《越中贈別》一首有句云:“東越相逢幾醉眠,滿樓明月鏡湖邊。”飲紹興美酒,賞鑒湖月色,就是醉又何嘗不可呢?詩人的贊美之句猶如現今廣告代言人般,推波助瀾使酒業迅速發展起來。
從宋代開始直至元明清時,紹興酒在各地均有銷售。萬歷《紹興府志》:“府城釀者甚多,而豆酒特佳。京師盛行,近省地每多用之。”康熙《會稽縣志》有“越酒行天下 ”之說。乾梁章矩在《浪跡續談》中說:“今紹興酒通行海內,可謂酒之正宗,……至酒之通行,則實無他酒足以相抗。”
自清末到民國初年時期,紹興酒美名已漂洋過海,并在世博會上大放光彩。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謙豫萃、沈永和釀制的紹興酒獲金獎。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紹興云集信記酒坊的紹興酒獲金獎。1929年在杭州舉辦的西湖博覽會上沈永和酒坊的紹興酒獲金獎。1936年在浙贛特產展覽會上紹興酒又獲金獎。多次獲獎,使紹興酒身價百倍,備受青睞,生產與銷售業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