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消費電子領域,技術主導型企業如何轉變成具有盈利能力的企業?怎樣在產品紛雜的數碼產品領域生存發展?這是漢王的上市之路中最具思考價值的部分。
3月3日下午消息,漢王科技(002362)掛牌首日漲勢良好,盤中一度上漲超過一倍,最終收于82.11元,較發行價上漲95.97%。高于多數機構此前預測的開盤價區間。漢王科技被稱為虎年第一牛股。此時,這個幾乎在消費電子領域鮮有關注、在2009年突然發力的公司,獲得了資本市場的矚目。
“二次”上市
實際上,漢王的這次上市已經準備了將近五年。2005年,漢王即成立了獨立的上市辦公室,那時的漢王已經意識到,盡管擁有識別技術的多項優勢,漢王的規模一直不大,因此直接融資是不切實際的。上市就成了突破漢王發展瓶頸的希望。
比起同期創業、在上世紀90年代的軟件熱中迅速發展的國內軟件公司,2008年之前的漢王一直像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好學生:“學習”好,但是不會賺錢。2007年至2009年,其總營收僅分別為2.34億元、2.28億元和5.82億元,相比于期間已經大獲青睞的眾多消費電子公司、甚至很多獲得政策扶持的軟件公司,漢王的發展和盈利速度差強人意。
2005年,漢王的目標是登陸香港資本市場,在媒體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了曾經從軍多年的漢王董事長劉迎建對資本市場的一種軍人式的急切的渴望:“期望在2007年上半年就完成計劃,籌資大約3億元人民幣。之后又修改了計劃,打算于2008年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
不過,2008年對很多有資本訴求的公司來說不是個好年景:那一年,漢王向證監會提交上市申請,原本有望當年第三季掛牌。“但沒料到金融危機兇猛,證監會收緊了新股發行審批”,“30多家企業沒一個拿到批文獲準發行。”
2008、2009的遺憾終于在2010彌補。2009年底,漢王準備上市的步驟顯得緊湊而自然,2010年3月3日,漢王終于在深圳成功上市。招股說明書顯示,劉迎建是漢王的實際控制人,他目前持有公司30%股權,他的妻子徐冬青持股18.75%。本次發行后,他們的持股比例分別變為22.43%、14.02%,總計36.45%。另外兩家最大單一股東分別為上海聯創、中科院自動化所,它們分別持有漢王科技25%、11.25%的股份。另有12名自然人持有7.448%股份。
從“多面手”到“一門精”
2009年,對于媒體的感覺是,以前被歸為技術類公司,往往與“手寫識別”關鍵詞掛鉤的漢王變成了一家消費電子公司——廣泛的投放媒體廣告、7位數邀請明星代言,積極的爭取曝光率,——漢王開始“不差錢”了。而這種轉變,或這種轉變的決心,正是漢王從全面開花的理想回歸到一門精通的現實。
正如所有技術導向型公司都曾有過轉型痛苦一樣,從1998年成立到現在,漢王也經歷了轉型的痛苦,有過慘痛的教訓。
實際上,一直到今天,漢王仍然是中國手寫識別、手寫終端產品的代名詞。而在1998年到2000年的日子,這個“好學生”的稱號并沒有給漢王帶來利潤的高速增長。2000年,漢王開始了從技術到產品的轉型。不過,撫今追昔,那個時候的漢王頗有項目“大躍進”的意味:2000年一年之內,在漢王公司內,同時部署、開工的項目居然有43個之多,包括“智能電話”、“銀行身份識別系統”、“車牌號碼識別系統”等等,其中,“智能電話”還作為其中的重點項目上馬。
盡管這些產品的核心仍然是立足于漢王的核心技術——識別技術,但如此之多的項目同時進行,渙散了公司的主要精力,讓“重點”和“非重點”項目紛紛潰敗:僅“智能電話”項目,就給漢王帶來上億元的損失,研發人員人困馬乏。
2008年,電紙書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劉迎建總是要提醒媒體記者,“請大家注意,我們是電紙書,不是電子書”。而之所以稱之為“紙”,還不是因為產品的閱讀感受像紙(全球排名前三的電子書廠家,使用的都是E-INK公司提供的電子墨水屏幕),而是漢王的產品還具有手寫加批注的功能,這點幾乎和紙質書達到了高程度的相似。——專注于電紙書,并突出電紙書的手寫功能,這是漢王從“多面手”轉向“一門精”的回歸。事實證明,這一轉型也頗有成效:電紙書項目讓漢王在過去兩年的凈利潤獲得高速增長,手寫識別優勢也讓漢王獲得了更多國外廠商的訂單。
“誰淘汰誰還說不定”
“彩屏電紙書也馬上可以跟大家見面了,漢諾威書展上,我們會推出今年的彩屏電紙書計劃”,——在年后的第一次媒體交流會上,劉迎建這樣說道,這距離去年媒體好奇“彩屏電子書的問世時間”還不足一年時間。3月2日開始的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訊博覽會(CeBIT),漢王科技與臺灣元太簽約,成為了全球第一家彩色E-INK(E-INK于2009年底被元太收購)屏電紙書提供商。
不過,對于這種看上去太美的發展勢頭,外界也給予漢王的發展以疑慮:面對可以被快速山寨化的市場風險,漢王只依靠電紙書一項,是否顯得冒險?在2009年的營收中,來自增值稅退稅與商標權轉讓費用兩項的收入合計,即占到了凈利潤的六成左右,這種盈利結構會不會盈利預期造成壓力?而更重要的是,在電腦、手機、上網本、MP3、MP4,甚至平板電腦功能重合越來越多的時代,電子書,或者電紙書的生存空間還有多少?
“電紙書不僅是硬件的問題,隨著人們閱讀方式的變化,電紙書會越來越流行,而因為世界上存在多種語言,面向語言開發的電紙書軟件又會成為一個產業。除此之外,與運營商的合作、與出版社的合作等等,都是電紙書真正流行起來的關鍵因素,這需要強大的資源支持和產業鏈支持,不是終端問題就能解決的”,劉迎建說道,“當年,MP3的出現和流行曾經讓大家以為iPod會被山寨化、邊緣化,PC的演進也讓蘋果筆記本似乎孤立無援,而事實證明,蘋果是一家偉大的公司,它做了最具藝術氣質的堅持,結果蘋果勝利了。”同樣,在電紙書領域,這種現象也存在。完全不與其他產品有功能重合的消費電子產品幾乎不存在。
“這就要看各家公司的本事了,山寨化、眾多廠商群雄逐鹿,我們都不怕,誰淘汰誰還不一定”,劉迎建說道,“電紙書讓我們第一次有機會與國外IT廠商在同一起跑線競爭,我們會珍惜和把握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