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我們對未來社會的一瞥,希望我們對未來的把握能夠越來越清晰,希望我們未來的成功能夠越來越可以預見。
可以預見的未來:日本京瓷公司和KDDI公司的創始人稻盛和夫先生在其《活法》一書中明確提出,未來是可以被預見的,而且可以被精確地預見;對未來的預見越準確,企業才會越成功。對于習慣了“IT市場變化迅速、連一年的預測都不會準確”這種論調的人來說,這無疑是當頭棒喝。尤其是在網絡逐步實現泛在化、聯機應用滲透到人們生活各個角落的今天,全球變化的速度都在加快,只針對眼前市場的經營無異于刻舟求劍,把握未來才是制勝的先機。
未來如何預見:美國有個IT專家叫克利夫·斯多,他曾在20世紀80年代因為跟蹤互聯網黑客最終抓住了一個間諜組織而變得盡人皆知,并根據此事出了一本叫《杜鵑下的蛋》的書、拍了同名電影。這位專家有句名言:
“如果你想知道社會20年后會是什么樣子,不要去問科學家,去問幼兒園老師,他們知道。”因此,要看社會的未來,就要去看教育;要看全球的未來,就要去看美國的教育。從美國近年提出的面向21世紀的教育理念出發,我們可以發現,未來社會將有以下幾大特色:
信息過剩:隨著網絡的普及,信息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里迅速實現了從不是到有余的轉變:處處都能上網,人人都是博學之士。從而,《開放教育技術2008大會報告》的作者Marie Glenn指出:知識不再是力量,能夠將知識轉換成洞察的能力才是力量。20世紀的教育是知識教育,基于的假設是信息不足,目標是在學生的大腦中裝進盡可能多的將來可能用到的知識;而21世紀的教育是素質教育,基于的假設是信息過載,目標是培養在現代社會中隨時利用現成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1世紀的技能包括全球意識的開發、協作和溝通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智能提升:Web 2.0和社交網絡(SNS)的出現,使得人們的大量行為軌跡被留到了網絡上;GPS的普及,使得人們的現實活動軌跡可以被跟蹤記錄。這些,都預示著一個從群體行為中找到最佳路徑的“群體智能”時代的來臨。從生物角度,群居性生物通過協作表現出的宏觀智能行為特征被稱為群體智能。而從科學的角度,群體智能是通過模擬自然界生物群體行為來實現人工智能的一種方法,利用的就是群體行為往往優于個體行為這一特性。未來,群體智能將在從國家管理、市政交通,到個人生活安排、購物推薦等廣泛的領域內發揮作用,其潛在市場將空前巨大。
進化加快:要適應未來社會的變化,人類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美國神經生理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Michael Merzenich已經證明,大腦并非如以前了解的那樣,一到成年就停止生長,而是終其一生都有成長的能力,即大腦彈性(Brain Plasticity)。意大利的研究機構SISSA的學者Jacques Mehler于2009-2010年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一歲以前的幼兒即具備雙語學習能力。而且,由于學習語言其實是對語言背后的模式進行識別的過程,從小學習雙語可以避免成人容易出現的對模式識別的僵化現象。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有句口號叫“高科技、高觸感”(High Tech,HighTouch),高觸感就是對未來的把握,而高科技只是實現的手段,相較而言,高觸感無疑更加重要。而我們如果只是一味強調追趕國外的高科技,卻不重視對未來方向的研究,難免不會南轅北轍、越追越遠。